浅论《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a《儒林外史》中沈琼枝人物形象分摘要: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对女性形象着墨不多,却着力刻画了一位杰出的女性形象——沈琼枝。她美貌与智慧兼得,一言一行都表现出极大的人格魅力,是《儒林外史》中最光彩的女性形象。关键词:儒林外史沈琼枝人格魅力《儒林外史》是以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著称于世的。它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内容以及杰出而鲜明的讽刺艺术使它获得了世人的高度评价。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赞它为“诚微词之妙远,亦狙击之辣手”,足见对《儒林外史》的推崇。而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吴敬梓所塑造的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王冕、周进、范进、严监生、杜少卿……都是众所周知的典型人物形象。在这些人物形象中,男性占了绝大多数,且居于主导地位,女性形象则只有寥寥几位。这是由《儒林外史》特定的选材范围决定的。女性形象虽然不多,却是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在吴敬梓的笔下也各具特色。其中,吴敬梓着力塑造了一位特立独行,具有非凡人格魅力的女性形象——沈琼枝。与书中其他女性形象相比,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沈琼枝是《儒林外史》中唯一一个寄寓着作者完全褒扬态度的女性形象,是《儒林外史》中最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沈琼枝的出场,从其父沈先生口中道出:“‘……回到家乡,将小女许嫁扬州宋府上。此时送他上门。’”从父亲亲自送她出嫁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她是深得父亲喜爱的。当沈先生觉察到宋盐商对女儿的轻视之意时,“向女儿琼枝道:‘我们只说到了这里,权且住下,等他择吉过关。怎么这等大模大样?看来这等光景竟不是把你当作正室了。这头亲事,还是就得就不得?女儿,你也须自己主张。’”在女性居于男性附庸地位、沦为男性性欲和生育工具的封建社会,女性自出生之日起,就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的。她们只是男性的附属品,是没有人格和尊严可言的,要受着“三从四德”的桎梏。然而,沈先生在女儿的婚姻大事上竟然允许她“自己主张”,这不能不令人惊奇了。合理的解释只能是沈先生没有封建家长制的作风,对于女儿的爱是发自内心的亲情挚爱。基于这种美好的父女之情,他对女儿沈琼枝更多的是呵护而非压制,这样就为沈琼枝创设了一个颇有民主气氛的宽松的成长环境。由此,才使沈琼枝没有像封建社会其他女性那样深受毒害,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我们再来看看沈琼枝的回答:“‘爹爹,你请放心。我家又不曾写立文书,得他身价,为甚么肯去伏低做小!他既如此排场,爹爹若是和他吵闹起来,倒反被外人议论。我而今一乘轿子,抬到他家里去,看他怎模样看待我。’”这番话虽然有负气的成分在内,但却不卑不亢,掷地有声,活画出一位倔强机敏的可爱女性形象。于是,“沈先生只得依着女儿的言语”了。一个“只得”,说明沈先生此时无计可施,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这也从侧面显示出沈琼枝临危不乱、敢于冒险的机敏和智慧。当然,这种机敏和智慧绝不是一时冲动和盲打莽撞,而是胸有成竹、自有打算。当她听到小老妈喊她“沈新娘”时,自然明白了宋盐商根本就没打算将她明媒正娶,内心定然会愤恨。但她“也不言语,下了轿,一直走到大厅上坐下。说道‘请你家老爷出来!我常州姓沈的,不是甚么低三下四的人家!他既要娶我,怎的不张灯结彩,择吉过门?把我悄悄的抬了来,当作娶妾的一般光景。我不问他要别的,只叫他把我父亲亲笔写的婚书拿出来与我看,我就没的说了!’”开始的“不言语”,显示了她成熟沉稳、从容不迫的气度。之后一番质问正是沉默后的爆发,是对封建夫权的毫不畏惧的叫板。这样“胆大妄为”的举动和言语自然令“老妈同家人都吓了一跳,甚觉诧异,慌忙走到后边报与老爷知道。”宋盐商“听了这一篇话,红着脸道:‘我们总商人家,一年至少也娶七八个妾,都像这般淘气起来,这日子还过得?他走了来,不怕他飞到那里去!’”从沈琼枝的慷慨陈词与宋府家人的“诧异”、宋盐商的“红着脸”,我们可以感受到沈琼枝面对豪强富商人家丝毫不怯懦、丝毫不畏惧的豪杰之气。虽然身是女儿身,她却自有一股英气蕴藉胸中,其潇洒自如、不卑不亢,不能不令人钦佩。不仅如此,面对宋府美轮美奂的亭台楼阁,她没有动心,而是以挑剔的眼光“心里暗说道:‘这样极幽的所在,料想彼人也不会鉴赏……’”可见,盐商家的荣华富贵,沈琼枝并没放在眼里。虽然舒适的生活人人向往,但若这种舒适是建立在失去人格尊严的基础上,沈琼枝是绝不会妥协的。“‘新娘人物倒生得标致,只是样子觉得惫赖,不是个好惹的。’”从丫鬟口中我们可以想见沈琼枝令人又爱又怕的模样,仿佛一枝带刺的玫瑰,用凌厉的“刺”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因为不可亵玩,她的美丽才更加出众,更加夺目。沈琼枝不但有一股不服输的英气,而且有勇有谋。当确定宋家的态度不会有转机时,她当机立断地逃走。这对宋盐商“不怕他飞到那里去”这句自以为是的话是一个绝大的讽刺。她在逃走时拿走了宋家的“金银器皿,珍珠首饰”,这并不是贪财,而是为将来生计的打算。她明白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是无法生存的。这个看似俗不可耐的行为恰恰是沈琼枝生存智慧的体现,是一种随机应变的聪慧和勇敢走自己的路的大勇气。她没有仅仅依靠着这些偷拿的钱财度日,没有坐吃山空,而是“到南京去卖诗过日子”。凭着自己“精工顾绣,写扇作诗”的一技之长,沈琼枝在远离家乡、孤身在外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着不染纤尘的独立人格,不至于沦落风尘、客死异乡或者被迫回头当小妾。单身女子孤身在外的处境可想而知。不仅“那些好事的恶少,都一传两,两传三的来物色,非止一日。”连武书这样的人起初也认为“这女人眼见的也是私门了”。面对杜少卿和武书的到访,沈琼枝也坦言:“我在南京半年多,凡到我这里来的,不是把我当作倚门之娼,就是疑我为江湖之盗。两样人皆不足与言。……”在众人猜疑、非议以及恶少流氓的骚扰的困境下,沈琼枝不屈不挠地生存着。为了洁身自好,她不得不放下女性的矜持,“有恶少们去说混话,他就要怒骂起来。”勇敢地对轻薄之人予以反击。在见到沈琼枝之后,武书终于修正了对她的看法;“我看这个女人实有些奇。若说他是个邪货,他却不带淫气;若是说他是人家遣出来的婢妾,他却又不带贱气。看他虽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侠的光景。他那般轻倩的装饰,虽则觉得柔媚,只一双手指却像讲究勾、搬、冲的。”因为“不淫”、“不贱”她才能赢得武、杜的尊重,而她的“豪侠”之气则令人不得不生敬爱之情。沈琼枝所言所行,都是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的。杜少卿说“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金和《儒林外史跋》中说:“书中杜少卿乃先生自况。”从这个意义上说,杜少卿的这番评价实是吴敬梓的心声,是吴敬梓难抑敬仰之情的自然表露。由此可见,沈琼枝这个艺术形象不是一个干巴巴的雕像,而是寄寓着作者理想的活生生的人。当杜少卿把差人要抓沈琼枝的话说了之后,“娘子同姚奶奶倒吃了一惊。沈琼枝起身道:‘这个不妨。差人在那里?我便同他一路去。’”用“娘子同姚奶奶”的“倒吃了一惊”与沈琼枝的“不妨”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沈琼枝处变不惊、从容大方的洒脱之气。不仅如此,在面对差人时,她仍然没有丝毫的畏惧之色:“我又不犯法,又不打钦案的官司,那里有个拦门不许进去的理!你们这般大惊小怪,只好吓唬那些乡里人!”一番语风犀利的训斥把一向作威作福的差人震慑住了,“倒有些让他”。沈琼枝的自我保护、奋勇反击总是能赢得胜利。同样,面对知县的审问,大堂之上的沈琼枝也没有流露丝毫小儿女的怯懦之情。既痛斥宋盐商,表明自己的清白,又能抓住时机展露自己的才情,从而获得了知县的“赏鉴”,托江都县“开释此女,断还伊父,另行择婿”。虽然这个结局并不是十分完美的,但在当时的情境下,也是沈琼枝所能得到的最好结局了。这是作者对她不断抗争,努力维持自身人格尊严的赞赏和肯定。似乎为了取得“余音绕梁”的效果,吴敬梓在沈琼枝的故事即将结束之时,又安排了一场她与差人的交锋。面对差人的贪婪无耻,“船家不敢言语”,没敢收船钱,而沈琼枝却对差人的不正当索要据理反驳:“我昨日听得明白,你们办公事不用船钱的。”“我便不给你钱,你放怎么样!”她“走出船舱,跳上岸去,两只小脚就是飞的一般,竟要自己走了去。两个差人慌忙搬了行李,赶着扯他,被他一个四门斗里打了一个仰八叉。”生动的语言和动作描写颇具讽刺意味,让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时,自然为沈琼枝的勇敢无畏叫好。而沈琼枝这个弱女子的非凡人格魅力再一次得到了彰显。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在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吴敬梓对沈琼枝人物形象的用心刻画。沈琼枝不畏豪强、不慕虚荣、聪明机敏、才貌双全,这些优秀的品质使她在整部《儒林外史》中的光辉丝毫不逊色于其他正面的男性形象。她的非凡人格魅力令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女性形象中一枝独秀,熠熠生辉!(范芃蕊,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苦在自然中得到解脱,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凭高眺远》、《前赤壁赋》等。(2)扩张自我,藐视世俗。词人尽力充实自己,从而使具有高度修养的思想境界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张,以充实的内心抵制外界的侵扰,达到超脱。代表作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3)封闭自我,隔绝世俗。归隐山林,与世无争,以获得自我解脱,如“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4)麻痹自我,醉忘世俗,借酒浇愁,在梦幻中得到解脱。辛弃疾则与之相对应。(1)在古典中寻找自我。除直抒胸臆外,很善于用典,被称为“掉书袋”。他把古人古事引为同调,借悲慨古人悲慨自我。(2)从早年的生活中寻找自我。在现实中理想得不到实现,就借早年生活的回忆,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获得心灵的慰藉,如《破阵子》、《鹧鸪天》等。(3)从身边的景、事中寻找自我。王国维曾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间词话》)。辛弃疾以其特有的眼光观物,任何普通的景物都能幻化、创造成军事意象。他的词里出现了“红旗清夜,千骑月临关”(《水调歌头?三山用赵丞相韵》),“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就是对着水边的鸥鸟,眼前的酒杯,拦路的松树,也会发出军令似的约束;看到红红白白的花朵,也会想起吴宫的训练女兵;在幽静的小窗里听到外面的棋声,也会想起重重围城的被突破;还会把风吹窗纸当成进军的号角等。他只有在抗战中才能找到自我。这种生动、突兀的意境是苏词里所没有的。(4)从自然中寻找自我。词人在现实中受到压抑于是寄情山水,最多的意象是“山”,如《沁园春?叠嶂西驰》、“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青山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等。苏轼、辛弃疾同为豪放词家的杰出代表,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并被后人以“苏辛”并称。但由于生活时代、个人经历和思想性格、内在情感等的不同,他们的词作又显示了鲜明的个性差异,各有千秋,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晓静,河北冀中职业学院;张小芹,承德民族师专)对《儒林外史》中三个女性形象的分析(夜光原创)2010-02-1517:21:12|分类:(原)教学笔谈|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文/《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杰出的古典小说。作者吴敬梓把故事假托在明朝,书中的人物、故事实际是在清朝,因此小说中写的是他所体察和感受到的社会现实。全书三十余万言,主要用褒贬讽刺的笔调,写出了一群知识分子的各种丑态和可笑的形象,并从描写这些人物的生活入手,着重地批判了当时的一种制度。这个制度就是统治阶级用心牢笼士人,建立封建官僚统治的科举考试制度,清朝的科举制度是沿袭明朝的旧制,以桎梏人的思想最酷毒的八股文为考试的主要科目的。明清几百年中,这个制度根深蒂固,在科举道路上攀爬的士人,不管“中”与“不中”,实际都只造成了一群蠹虫废物,在那个时代,凡是对这个制度表示不满或进行批判的,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儒林外史》是通过对人的生活的具体描写来展开批判的。吴敬梓在小说中写了二百七十多个人物,个性鲜明的至少有二三十个。所写人物如鲁迅先生指出的那样“凡官师、锦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妇女虽不是小说描写的主要(或曰中心)人物,但同样可以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旨趣,故本文只抽出巨著中的几个妇女形象,谈谈吴敬梓《儒林外史》中妇女形象的深邃思想。(一)作家总是借助文艺作品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则是以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艺形式。吴敬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