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特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编写:谢小波审校:吴秋一、基本特征:社会大转型、大变革时期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社会由分裂趋向统一二、社会发展变化一览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农业1、的使用,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战国时期,兴修了大量水利工程:、等。3、随着土地私有的普遍,各国统治者为增加收入,进行了改革,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4、随着和的进步和的出现,自耕农经济或称应运而生。5、此外,另一种农业经营方式:也在战国产生。1、瓦解,诸侯争霸2、各国兴起运动。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最彻底的,经济表现为废除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政治上,、行。3、社会由分裂趋向统一。4、社会阶级结构变化:新兴地主阶级;手工业者、自耕农阶层、士(知识分子)阶层发展。思想百家争鸣,学术繁荣,思想活跃1、孔子的主要思想:2、老子的主要思想:3、孟子的主要思想:4、荀子的主要思想:5、墨子的主要思想:6、庄子的主要思想:7、韩非子的主要思想手工业1、春秋时期,人们发展明了和的技术其中,从到是冶铁技术的飞跃。2、工商业打破了“工商官营”的局面。随着生产力发展,勃文学1、孔子在春秋编订的《》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从到的诗歌。其创作手法主要是。内容分为几个部分。2然兴起。工商与士农并称:2、战国时期,南方地区出现了一种的新诗歌体裁。称“”其吸收了我国古代南方的精华,采用。句式自由灵活。屈原的《》是这种诗体的名篇。3、“骚体”(楚辞)与“风”(《诗经》合称“”分别开我国古典文学风格和风格的源头。商业1、逐渐代替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2、同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商业大都会。3、流通大量金属货币艺术1、时期,出现了用在绢帛上的作品。最有名的是楚国帛画《》这一时期,中国绘画初步奠定了基础。教育1、私学兴起,教育对象和范围扩大。2、学术下移。备注战国后期,百家思想出现相互吸收融合的趋势:荀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三、春秋战国时期具有转型意义的变化1、政治领域:2、经济领域:工商官营局面的打破3、文化思想教育领域:四、巩固与检测:1、观察右图汉代画砖《犁耕图》。它反映的信息是A.汉代农业动力发生根本变化B.汉代耕犁便于调节耕作深度C.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提高D.中国铁犁牛耕技术开始出现32、毛泽东在《做革命的促进派》中指出:“我们靠精耕细作吃饭,人多一点,还是有饭吃。”下列不能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是()A.“湿耕泽锄,不如归去”B.“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C.“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D.“且溉且粪,长我禾黍”3、图一是商周时期的骨耜,图二是西汉二牛一人的犁耕。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图一图二A.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B.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C.经济结构的变化D.手工业技术的进步4、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整体寓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由此可以得出()A.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B.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C.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D.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5、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问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千耦其耘B.男耕女织C.精耕细作D.集约经营6、《墨子》称:“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尽力)乎耕稼时艺,多聚菽粟而不敢倦者,何也?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材料表明战国时期A.各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B.战乱导致农业生产的破坏C.农民积极性大为提高D.农民遭受残酷剥削7、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①促进井田制瓦解②导致地主阶级兴起③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④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说明战国中晚期在上述地区A.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C.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9、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连续性D.脆弱性10、《周礼·秋官司寇·薙氏》载:“掌杀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秋绳而芟之,冬日至而耜之。若欲其化也,则以水火变之。”这反映了中国古代: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动物性肥料的严重不足C.劳动人民的勤劳本质D.农业上重视适时耕作11、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4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佘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南方粮食种植比北方发达,且早于北方②我国的原始农业种植,南北地域特色明显③南北地域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是世界古代农业种植的发祥地之一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②③④12、中国的汉字充满时代的气息,具有时代的特征,右图这个字不能出的时代信息是()A.耒为主要农具B.实行井田制C.小农经济为主D.属于农耕文明13、数千年来,中国传统中非常重视以家庭副业、树艺木果、饲养六畜为内容的庭院经济。如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告诫子孙说,“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以蓄,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能守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可见,“庭院经济”A.有助于缓解古代农民的贫困B.适应了农产品市场化的需要C.立足于多种经营和自给自足D.是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14、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井田制开始瓦解B.商品经济发展C.小农经济兴起D.家庭手工业产生15、“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特点是()A.广种薄收B.少种多收C.休耕轮作D.精耕细作16、个体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B.个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C.个体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很不稳定D.个体小农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17、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上述言论阐明了A.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B.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必然产生专制C.东方小农在思想上普遍信奉皇权主义D.儒家学说是中国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18、…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其思想本质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这一本质是A.追求天下为公B.崇尚等级秩序C.主张“仁政”D.天人感应19、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其思想本质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这一本质是A.追求天下为公B.崇尚等级秩序C.主张“仁政”D.天人感应20、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积极推行其政治主张,但却“累累如丧家之犬”,失望而归。这说明A.周天子强化统治,孔子难以生存B.“仁”、“礼”思想不合时宜C.当时兴办私学为官府所禁D.当时战乱不断,思想萧条21、家中的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522、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3、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A.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24、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孔子强调的是A.以刑罚威慑民众,使其不犯罪B.以道德引导民众,以礼规范民众C.统治者应尊礼爱民,为政以德D.以社会规范和刑罚约束民众行为25、东周时期(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被称为社会制度嬗变、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共同文化圈、经济圈的形成期。下面对这一阶段历史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中国疆域版图的最终确定B.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巅峰C.中围传统文化体系基本形成D.中央集权国家模式的完善26、有些中国古籍记载了大量科学技术知识。下面哪一著作内容中记载了包括杠杆原理、浮力理论及声学、光学知识A.《墨子》B.《庄子》C.《论语》D.《尚书》27、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28、中国古代的许多成语出自于先秦诸子,下列成语出自于《韩非子》的是()A.舍生取义、反求诸己B.守株待兔、变故异常C.朝三暮四、君子之交淡如水D.兵贵神速、置之死地而后生29、《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国语•晋语》曰:“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这两段材料说明统治者重视A.宗法关系B.道德规范C.战争祭祀D.儒家思想30、韩非有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体现他的思想主张是A.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健全法制C.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D.倡导改革31、《孟子·梁惠王上》中说,小农一般只要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即可养“数口之家”。其宣扬的是A.回归小国寡民的消极思想B.地主阶级以民为本的思想C.儒家仁义孝悌等纲常礼教D.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优点32、西周封国鲁国是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礼记·明堂位》也记载说:“凡四代之服器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对山东的影响分别是A.宗法制礼仪之地B.分封制儒学发源地C.分封制经济大省D.宗法制儒学发源地33、《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这一现象反映出6A.分封制度被破坏B.新的社会制度已经确立C.等级制度被破坏D.贵族特权被废除34、历史学家黄仁宇说:“(周朝)800年的统治中,影响之深远,常使历史学家难于区分,究竟某些特色是周朝的还是中国人的性格?”产生这一疑惑的原因是()①宗法观念成为中国的传统思想,形成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②宗法制使中国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长期受到压制③分封制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虽被取消,但其影响贯穿中国古代④分封制有利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A.①③B.①②③C.①②D.②③④35、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沦》)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开始实行分封制B.“贵族色彩”是因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C.“共主”指周王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礼乐征伐自诸侯出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自主权受限制36、史书记载,“夫汤以七十里之薄,兼桀之天下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