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针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刘欣晕针是各种注射、静脉输液、抽血、穿刺过程中均可发生的一种反应。通过查找其发生的原因,做到提前预防,及时处理,从而减轻病人的痛苦。晕针主要是指患者在注射治疗过程中,突然出现脸色苍白、头昏目眩、恶心想吐、冒冷汗、心慌气短、全身无力、胸闷等现象,严重的甚至会发生神志不清、四肢厥冷、小便或大便失禁的情形。为注射治疗常见并发症之一。1晕针因素分析1心理因素对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的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发生几率较高,原因多为心理恐惧或精神紧张。由于心理调适不当,造成自律神经系统失调。特别是因初次应诊,为求有效而刻意压抑个人的惧怕心理,与医师配合的病人,发生比例反而较大。2刺痛因素受针刺局部疼痛使患者无法承受瞬间刺激,可能引起全身血管扩张,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身体自我调节失控,从而产生短暂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针现象。3体质因素体质虚弱、劳累、空腹或饥饿状态下,神经功能不稳定,脑血流量减少,容易发生晕针。4体位因素坐位时下肢肌肉及静脉张力低,血液蓄积于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少,收缩压下降,影响了脑部供血,可能发生晕针。5环境因素夏季气候闷热,诊室空气不流通,人多声音嘈杂等环境因素以及病人所感觉到的其他不适(如亲眼见到前一个病人晕针时的情景等)均可促使晕针。6护理行为包括针刺手法与护理人员的言行举止,特别是当患者流露出紧张或恐惧等不良情绪,即表现出先期性晕针时,护理人员如果表现出反感,或是没有意识到期危险性。无疑会促使患者晕针程度加剧2晕针的处理轻者,患者自述头晕眼花,心悸气短,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症状,立即原位休息,有缓解者可移到沙发椅坐卧,饮温开水或糖水及食物,待症状完全消失。发作期晕针者瞬间意识恍惚,脸色苍白,晕厥,四肢冰冷,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应立即指压人中或合谷穴,抬到就近通风处予平卧,安慰患者不要紧张,饮温开水或糖水和食物,天冷时要注意保暖。数分钟后即可缓解。对老年人或有心脏病的患者,应防止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应加强生命体征的检测。3预防(1)通过优良的护理行为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可有效地降低晕针发生率。利用视觉、听觉等转移患者思维,分散其注意力,对明显紧张的患者给予适当的语言进行鼓励,同时护士本身应做到动作规范、操作准确,采用无痛注射技术,如在进针时绷紧局部皮肤,推药时轻抚刺点周围或按压无痛穴位等,在静脉穿刺时尽量做到一针见血,减少因反复针刺造成更深的恐惧心理,力争博取患者的信任,解除患者的疑虑,使患者处于尽量放松状态。(2)体质因素对晕针程度也有重要影响,通过观察患者状态,特别对于看上去较虚弱的患者,询问是否有晕针史,了解其疲倦、劳累、饥饿程度等基本体质情况,对不适宜立即注射的应让其休息或进食后再进行注射。(3)虽然体位因素对晕针程度的影响最弱,但资料显示平卧位时几乎不会发生晕针,所以为了减轻晕针程度以及缩短晕针时间,在晕针处理时通常是对晕针患者首先使其处于平卧位,以增加脑部供血量,同时指压人中、合谷等穴位,口服热开水或热糖水,同时适当保暖,注意在处理过程严禁以扶持方法搬动患者,以免加重晕针程度。(4)和谐舒适的注射环境也能有效降低晕针的发生率。除了通过良好的护理行为构建和谐的注射环境以外,还应使注射室空气流通,安装空调使室内冬暖夏凉,使患者处于一个舒适的外部环境中实施注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