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浅谈中学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院(系)东兰工作站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094501102012034学生姓名黄文举学号0945001252614指导教师黄芸芳二○一一年十月目录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前言·····························1一、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改变阅读教学的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二、正确认识新课程背景下的语言训练········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方式方法··················3(一)诵读文本,引导学生感受语言。··············3(二)品读文本,引导学生感悟语言。··············4(三)填补“空白”,引导学生想象延伸··············5(四)读写结合,指导学生运用语言。··············6结语···························7参考文献···························8毕业论文提纲题目:浅谈中学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摘要:简述加强语言训练的重要性,准确地把握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特点,在阅读教学中,选准突破口进行听说读写系统的扎实训练,只有在感受、揣摩中品味语言,在品味、内化中积累语言,在训练、运用中发展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词:阅读教学;语言训练一、提出中心论点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语言训练,体现阅读教学的本色,把学生吸收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形成语言表达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选准突破口进行听说读写系统的扎实训练。二、目前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的问题。1.教师的教学行为仍有强烈的主导倾向,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2.“发胖式”分析仍然存在;3.实实在在的“运用”语言文字没有落实到位;4.语言训练机械、单调,语言文字训练与体验情感割裂。三、正确认识新课程背景下的语言训练。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简述“语文素养”概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加强语言训练的重要性,准确地把握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特点.四、强化语言训练的方式方法。(一)诵读文本,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以读为本,注意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指导写语感笔记,培养语感。课例《白杨礼赞》(二)品读文本,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指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关键词、重点句、精彩片段品析玩味,采用换词比较、联系比较、变序比较等方法来引导学生揣摩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课例《山中避雨》。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课例《祝福》。(三)填补“空白”,引导学生想象延伸。善于引导学生去发掘文本中的“空白点”,适时让学生“补白”,充分挖掘文本隐藏的意蕴,通过情境还原,引发同向或异向、单向或多向的想象和联想。课例《驿路梨花》、《最后一课》。(四)读写结合,指导学生运用语言。读写结合,才是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结合课文仿写训练,课例《山中避雨》、《谈生命》。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读写实践机会,趁热打铁,灵活地进行有意识的运用语言训练,开设阅读活动课,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在语言训练中,我们教师要当好学生的语言“医生”。五、结语2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在感受、揣摩中品味语言,在品味、内化中积累语言,在训练、运用中发展语言,使语文课达到“真实、朴实、扎实”的境界,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六、参考文献浅谈中学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学生:黄文举指导教师:黄芸芳【摘要】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要打破这一现状,就必须要革除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弊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准确地把握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特点,牢记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的训练形成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语言训练为基础,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以教材为载体,找准语言训练点和突破口,采用得力方法搞好语言训练。通过诵读文本,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品读文本,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填补“空白”,引导学生想象延伸;读写结合,指导学生运用语言。在感受、揣摩中品味语言,在品味、内化中积累语言,在训练、运用中发展语言,使我们的语文课达到“真实、朴实、扎实”的境界,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词】阅读教学;语言训练前言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思想情操。所谓学习语言,即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掌握语言规律,发展语言能力。而阅读教学是以教材文本为例子来训练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尤其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阅读教学功能的体现。现行中学语文教材,选入大量的名文佳作,语言准确鲜明、优美生动,可说是博大精深,我们教师在语文课上应充分利用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把学生2吸收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形成语言表达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选准突破口进行听说读写系统的扎实训练。一、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改变阅读教学的现状。在目前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的课堂只对课文进行“发胖式”分析,课堂上,教师一串又一串的提问和繁琐的讲解挤占了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有的课堂浮于形式,一套套“花架子”,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效果不大,一堂课下来,黑板上只写寥寥几个汉字,学生也很少动笔;有的阅读教学只停留在“理解”课文内容这一层上,而对实实在在的“运用”语言文字没有落实到位;有的阅读教学将语言文字训练与体验情感割裂开来,要么是语言训练机械、单调,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么是情感教育脱离文本语言,模糊了语文学科与品德学科的区别,使情感教育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学生的心灵没有与文本产生共鸣。这些现象,使语文教学正在偏离学科本质属性所指向的目标,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应有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未能又好又快地发展,学生对语文的情感与态度未能向积极的方面生成。要打破这一现状,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必须准确地把握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特点,正确认识新课程背景下的语言训练,并在阅读教学中强化语言训练。二、正确认识新课程背景下的语言训练。《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语文素养”是一个具有丰厚内涵和宽广外延的概念,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内化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使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进入一个新的境界的综合体现,既包含以语感为中心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能力,又囊括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个性人格等人文素质,就广度看,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从深度看,是“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几方面是相铺相成的,忽视了哪一方面都是不完整的。因此,我们在关注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其工具性。不重视“双基”知识的传授与训练,仅仅把目光聚集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明显是一种失误,架空了工具性,实际上也就架空了人文性。如果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忽视了语言文字训练,3忽视了文本的解读,忽视了必要的“双基”,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无法得以完成,学生的语文基础就必然受到削弱。因此,我们要以阅读教学为根本,以教材为载体,采用得力方法搞好语言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要求告诉我们: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总要由自己去实践,别人不能代替。我们要加强语感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品质,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我们必须明确:在阅读教学中,没有感受,就没有对文章主旨的真正感悟。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对语言的感知、揣摩与积累,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突出了语文课的特色与魅力。三、强化语言文字训练的方式方法语言训练要融合在新课程生机勃勃的阅读教学中,不着痕迹,同时又扎扎实实。要找准语言训练点和突破口,引导学生多元探读,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认真地揣摩、感悟、积累语言,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语言的浓厚兴趣和敏锐的感觉,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训练。(一)、诵读文本,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特别强调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引导学生诵读课文,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阅读教学中,读是学生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也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因此,语文课应以“读”占鳌头,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各种诵读方式去读,亲密接触作品的原汁原味,产生自己的初步印象或想法。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朗读指导,加深学生的感受,有助于学生养成敏锐的语感。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白杨礼赞》时,先让学生在配乐的情景中轻声自由诵读,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再默读,要一边读一边想象,并思考自己读后的感受,然后写语感笔记,就是从文中选出几句话,写出自己对所选句子的感受和体验。接着引导学生交流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例如,有位学生的语感笔记如下:“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首4句,直点赞美对象,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实在'一词充满了情感,读重音。‘不平凡’点明了中心。感叹号表达了情感的丰厚。”最后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赞美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多次接触文本,给学生较多的时间读书思考,并给予学生适时的点拨、疏通.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既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又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二)、品读文本,引导学生感悟语言。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读,逐渐深入地读。阅读文本的重要过程,实质上就是细致感受、揣摩、推敲文本的语言,与文本进行逐渐深入对话的过程,即透过语言文字去探究作者的心灵密室。对课文有了整体感悟之后,就要指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关键词、重点句、精彩片段品析玩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层次理解。如教学《风筝》(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四段时,有位教师是这样训练的:边读课文边划出描写“我”粗暴拆毁弟弟风筝动作的词语,并讲讲这些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学生抓住“折断”、“掷”、“踏””几个表示动作的词,初步体会到“我”对弟弟的不理解之后,所产生的粗暴行为,并且能进一步领会到:这种行为描写得越具体越真切越鲜明,就越能表现了“我”当时的傲然和不在意,也就越增加了后面醒悟后的沉重感,越能体现作者勇于解剖自己、正视自己错误的不足的崇高精神。这样的引导,不仅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和推敲,还在其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思想教育。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常常用换词比较法,还可用联系比较、变序比较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加强对言语形式的理解。如,《山中避雨》(语文版七年级上)中有这样一句话,“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某教师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两个语言品味的问题:(1)“温暖”一词有何深刻含义.(2)“闹”字能否改为“变”、“唱”等字?第一个问题,要让学生正确理解这类词语,不仅要了解其基本含义外,更重要的是要结合上下文揣摩词句的语境含义。第二个问题,教师把握重点字词并进行比较体悟,引领学生领悟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使学生能真正体会言语魅力。文本中意蕴丰富、最动情的片段也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课前,教师要在认真研究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