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蒋惠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有人说,“学问学问,一学二问,只学不问,越学越笨。”对教师而言,“善教者则为善问者”,“知道了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教学”。对学生而言,“学会提问是语文入门的标志”。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包括教师提问和学生发问两个方面,那么,就这两方面的对象而言,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呢?一、提问要有目的性有效提问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提问要有目的。一个好的问题绝不是漫无目的、信口开河的,应该是目的明确,与课文学习密切相关的有意义的问题。提问要有明确的动机意识,设计问题时要做到“三问”:为什么提问?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样提出问题?有些教师在备课时常常在问题边上写上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提这个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这样保证了提问的有效性,使无目的无价值的问题不提,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不提,没有思考力度和张力的问题不提。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提?这是我们在备课时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我想,设计提问的依据是:对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凸显重点有价值的问题应该提,必须提;反之,应该舍,必须舍。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益。二、提问要有切入点提问要有切入点,抓住了这些切入点,就找到了提问的“拐棍”。教师要吃透教材,熟悉学生学习情况,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是先天具有的,需要教师用心培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能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还要能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给学生一双会生“疑”的“慧眼”。那么,怎样才能找到提问的切入点呢?以下是抓提问切入点的“十问”。①、问在课题处2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它往往有揭示中心,概括课文内容的作用。教学时,教师可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如课文写“谁”(什么)?“是什么”?“为什么?”层层深入挖掘。在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提示他们可以针对课题提出一些问题。一般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方面来提问,久而久之,使学生逐渐养成见题生疑的习惯,从而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比如:看到课题《掌声》,学生就会从:“这是给谁的掌声?”“为什么要给他掌声?”“这掌声代表了什么?”三方面思考。看到课题《微笑着承受一切》,学生就会发问:“谁微笑着承受一切?”“为什么要微笑着承受一切?”“她是怎样承受着这一切的?”不管这些问题是否稚嫩,但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起步,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教师都应鼓励。②、问在关键处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一般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而制定的。课文的难点,要根据课文的难易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来确定。课堂上所提的问题,都要围绕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击鼓要击在鼓点上。好问题往往要问在文章的点睛处。如;教学《一夜的工作》,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中心句:“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到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他是多么简朴!”然后提问:周总理的劳苦体现在哪里?简朴又表现在哪儿?引导学生由中心句辐射全文深入讨论。这样的提问,使学生凭借语言、抓住重点分步讨论,不但学有兴趣,而且对课文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怎样运用具体材料说明中心的写法印象深刻。教师要时常鼓励学生抓住文章的鼓点——关键词句进行质疑,一些推动情节的词句、内容结构照应的关系句、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中心句等都是可质疑的关键词句。抓住了这些词句,就等于抓住了学习的关键。例如:课文《真正的愤怒》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我生命里曾流淌过一碗水,是这碗水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愤怒。”这话很关键,是生活在江南地区的孩子们所无法真切感受的内容,更是理解全文,揭示主题的钥匙。3让学生熟读这段话后质疑。果然学生对此生疑,提出了好几个很有思考性的问题:“这究竟是一碗怎样的水?”“为什么说这碗水曾经在我的生命中流淌过?”“这碗水为什么能让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愤怒?”“什么是真正的愤怒”?这些问题就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阅读,不断探究。③、问在矛盾处教材中的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抓住这些地方提问,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如有位老师教《捞月亮》,一开始就板书“捞”,然后走到讲台上拿起一本书问:这是不是“捞”(拿)?又从地上捡起一个粉笔头问:这是不是“捞”(捡)?那么“捞”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理解“捞”的意思后板书:“月亮”,又问:月亮在天上,能“捞”吗?而文中却说捞月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样启发学生探求课文的愿望。教师要教给学生抓住课文的矛盾之处质疑的方法。如教课文《家是什么》,教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后让学生找找文中有何矛盾之处?学生就会提问“为什么富翁有豪华的别墅,却说没有家,为什么热拉尔找到了女儿,就说:我又有家了”。教师引导学生在结合两个故事的讨论中,对“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没有亲情和被爱遗忘的人,是真正没有家的人”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④、问在空白处有些课文,作者为了达到某些表达效果。有些情节不作细微的叙述,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填补文章的空白,学生就易走进文章的“心灵”,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进行创造性思维。如课文《狼和小羊》这样结尾:狼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逼近小羊,大声嚷道:“你这个小坏蛋!说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结果会怎么样呢?”教师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并根据文章的情节进行合理想象。学生们经过思考,为小羊设想了两种命运:4第一种设想是沿着课文的原意续写课文。如:有的学生写道:软弱的小羊无力抵抗穷凶极恶的狼,活活被狼咬死了。狼一边喝着河水,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鲜美的羊肉……第二种设想是改变了课文的原意,描绘出了与课文内容相反的结果。如:有的学生写道:就在这时,小羊急中生智,对狼说:“亲爱的狼大哥,我得了一种传染病,您千万别吃我的肉,不然这种病会传染给您的。”狼半信半疑,最后还是放小羊走了。还有的学生写道:望着眼前这个凶狠的家伙,小羊眼珠骨碌碌一转,说:“尊敬的狼大哥,您能让我在死之前再吹一首曲子吗?”狼想:你迟早都是我口中美餐,不妨就满足你的要求吧!狼点了点头。于是小羊拿起腰间的笛。小羊的笛声被树林里的猎人听到了……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想象,极大地丰富了课文内容。又如:教《从现在开始》一文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如果轮到大象、螃蟹、百灵鸟争当“万兽之王”它们会发布什么命令呢?学生就会从各个角度去展开想象,从而在文章的空白处进行填补。⑤、问在写法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常见教师比较多地从阅读分析的角度提出问题,从帮助学生提炼文章主题的角度提出问题,较少见到有教师从写作的角度提出问题组织教学。即不但要引导学生懂得课文写了些什么,更要理解课文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何作用?备课时,要看看文章在写作上与其他文章有何不同,要变换角度,从写作的角度去提问或引导学生发问。如:在阅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品词品句,这里为什么用这个词?为什么不重复使用相同的词?作者为什么这样谋篇布局?在表达上有何特点我们可以学习?如《丑小鸭》一文写道:“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有位老师这样设计:1、能给“讥笑”换个词吗?小鸟会怎么讥笑丑小鸭?2、“猎狗追赶他”,如果请你给这句话画一幅插图,画上的猎狗会是什么样的?丑小鸭呢?“讥笑”、“追赶“两词,如果就词解词的话,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游离于文本之外,苍白无味。但在教师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仿佛来到野外,5他们满怀同情用语言描绘着丑小鸭的遭遇:“小鸟说:‘你是世界上最丑的,没有人愿意与你交朋友。’“你们大家来瞧啊,这里有个丑八怪!”等。这时,“猎狗张牙舞爪,瞪大眼睛,一幅凶神恶煞的样子”。“丑小鸭好害怕,缩着身子,拼命往草丛里钻。”这是学生从心底发出的最纯真的声音。教师不失时机地出示“担惊受怕、提心吊胆、惊恐万分“等词语,及时丰富学生的语言和情感。我区封浜小学唐晓燕老师在上《图书馆里的小镜头》一文时,大胆地从读写链接的角度设计问题,组织教学。使读与写紧密结合,为学生的读写进行了很好的铺垫。《图书馆里的小镜头》这篇文章,就内容而言,通俗易懂,无需教师喋喋不休地进行分析讲解,但是,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它通过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图书馆里的一个个小镜头。通过这些小镜头,如实地反映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人对知识的渴求。体现了新时期人们如饥似渴努力学习的精神风貌。唐老师在课上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我们细细琢磨,她的问题全是从读写链接的角度设计的。问题之一:课文采撷了图书馆里的哪几组小镜头来写的呢?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不难归纳出课文选取了人们“进馆、选书、看书”这着三个小镜头来写的,这一问题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写作结构。问题之二:请你说说作者在写“人们看书这组小镜头时,是抓住那几个人物来写的?为什么只写了这四个人物?在学生回答是分别抓住一个小伙子、一个小姑娘、一个小孩、一个老人来写的时,学生体会到课文是抓住了男女老少这四个具有代表性的人来写的。懂得了选材要注意具有代表性。问题之三:你觉得课文中的这几个人物写得怎样?好在哪里?学生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体会到文章抓住了不同人物的语言、神态,写出了他们的年龄特征、性别特征和性格特点,学生由此体会到课文语言的精妙。问题之四:课文除了写这四个人以外,还写了哪些人?写出了他们的什么?学生在文中找到了写不同人的手、鞋、眼睛、头发的句子,感悟到作者通过写不同的手、鞋、眼睛、头发写出了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不同性6格的人这样一个群体。问题之五:为什么作者在写了典型人物读书的小镜头以外还要写群体的小镜头呢?可不可以只写其中的一组镜头呢?此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课文是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通过点的描写,把人们专心读书的情况写具体、写生动了,通过群体描写让读者了解进图书馆读书的人的多和人们对书的如饥似渴。问题之六:在出示《超市里的镜头》的录像后,教师提问:那么,如果让我们写超市里的小镜头时,你可以学习课文的哪些写法?学生从文章的结构、选材、语言和谋篇布局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明确了可以学习、借鉴课文的地方。问题之七:除了写超市了的小镜头,你还可以写生活中的哪些小镜头?学生兴趣盎然地说出了可以写菜场里的小镜头、教室里的小镜头、运动会上的小镜头等,写作的思路大开。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写半命题作文《――的小镜头时》,学生的习作困难就迎刃而解了。我们看到:在学生的当堂作文中,既有对课文的模仿,更有对文章的创新,收到了很好的写作效果。在这堂课上,学生既学习了课文的语言,又很好地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使读与写的能力得到了同步提高。教师经常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提问,学生也会学习从写作的角度去质疑问难,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大有好处的。如果说以上“五问”是从教材的角度提问,那么,以下的“五问”则是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出发提问。⑥、问在兴趣处(兴趣点)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点提问,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十岁左右的孩子,兴趣更是他们学习的动力。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问,尽量发掘他们的兴趣点,激发他们探究的乐趣。如:教《水上飞机》,教师提问:飞机在天上飞行,轮船在海上航行,课文中的飞机却能在水里飞行,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就能兴趣盎然地进入课7文学习。有如:教《爱迪生孵小鸡》一文时,教师可这样提问:爱迪生能孵出小鸡吗?学生回答:当然不能,那么,课文为什么要写爱迪生孵小鸡呢?学生在对他们感兴趣的地方也会提问,如:学生在学《石榴》一文时,就会有学生提问:石榴花又不是人,课文为什么要写石榴花开得“热闹”呢?通过讨论,学生对课文采用的拟人的写作手法就有了深刻的感悟。⑦、问在震撼处(动情点)文章中学生的动情点往往也是最能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