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知识框架绪论部分地质学1.概念: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它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及其演化历史。当前,它的研究重点是地球的固体表层地壳或岩石圈。2.研究对象:地球。3.地质学的形成是人类对地球矿产资源需求及对地球奥秘探究的结果。地质学是随着人类社会需求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地质学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近代地质学的诞生。○1收集前人资料和观察地质现象,野外调查(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5.研究方法:○2资料及样品的分析、检验○3推理和模式的简历及验证○4进行理论研究:将今论古和以古示今:杨伦版P5,夏邦栋版P3。(重点)地球的基本知识○1概念: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包围着固体地球的圈层,星际空间和地面之间。○2大气降温率:平均每上升1KM大气温度降低6度,称为大气降温率大气圈○3大气环流:分布于对流层中,是由于不同的纬度地面和不同的高度的大气空间因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而形成的一种全球范围的大规模大气综合对流综合现象。地球的外部圈层○4气候带:根据气候要素的纬向分布特性而划分的带状气候区。同一气候带内气候的基本特征相似水圈:分布于地球表层相互连通的水闭合圈生物圈:生物及有生命活动的地球表层所构成的连续圈层地球的表面形态陆地: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各自特征,下同)海底:大路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岛弧),大洋中脊,大洋盆地(深海丘陵、深海平原)地球的物理性质:(略)地温梯度:沿等温面的法线朝地球中心方向上单位距离内温度所增加的数值○1宇宙地质依据:宇宙物质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通过对陨石的研究可推断地球内部的物质状态。○2地质学依据:通过研究出露的岩浆岩的物质成分和形成时的温压条件帮助人类认识底下的物质状态及环境划分依据○3地球物理学依据:地震波按传播方式不同可分为面波和体波,体波又可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地震波速的变化意味着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性质的变化。据实测地内有两个明显的波速不连续面,第一个界面出现在5—60KM处,大陆平均33KM,大洋平均为11—12KM,这个界面成为“莫霍面”,第二个界面出现在2885KM(近似2900KM)深处,称为“古登堡面”硅铝层(花岗岩质层)地壳圈————————康拉德面(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不连续面)硅镁层(玄武岩质层)————————莫霍面(平均约33KM)——————岩石圈(地壳+上地幔B层)布伦方案上地幔(B、C层)圈层划分地幔圈(七层三圈下地幔(D层)两个界面)————————古登堡面(约2900KM,S波终止,P波急速降低)外核(E层)地核圈过渡层(F层)内核(G层)地球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概念:指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球部分。(地壳+上地幔顶部)○1大洋岩石圈最大厚度不超过100KM,大陆岩石圈平均为120KM,整个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00KM○2岩石圈的次级圈层地壳分为陆壳和洋壳,陆壳具双层结构,上部为硅铝层下部为硅镁层,也称为花岗岩质层和玄武岩质层,二者之间的界面为康拉德面,陆壳平均厚度为33KM,洋壳缺失硅铝层平均厚度为6—8KM硅铝层(花岗岩质层)陆壳——————康拉德面地壳硅镁层(玄武岩质层)○3组成+洋壳:缺失硅铝层,仅为硅镁层岩石圈上地幔顶部硅铝层内部结构硅镁层地幔硅镁层软流圈:指地下60—250KM之间的地震波速度减低的地带,也称低速带,位于不伦的B层中,是一个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圈层中源地震发生在此,近年研究发现,一些大陆的古老地块下面往往缺失软流圈,或者软流圈发育不好。地幔圈:指软流圈之下至古登堡面的部分,厚度约为2650KM,相当于布伦的C层和D层,C层厚度为750KM,地震波速在该层迅速增高,D层厚1900KM,地震波速在该层平缓增加。概念:自地下2898KM处至地心的部分,厚度为3500KM,以雷曼面为界,分为内核和外核,二者之间存在一个薄的过渡层地核外核P波急速降低,S波不能通过,为液体圈层结构过渡层————雷曼面内核P波S波都能通过,为固体圈层地质作用:地质学把自然界中各种动力引起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在地表环境下,由于土壤受温度变化、大气、水及生物等作用,使岩石和矿物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剥蚀作用:地表岩石和土壤受大气、陆地流水、湖水、海水和生物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营力作用发生破坏,并且其破坏产物同时被剥离原地的过程地表地质作用搬运作用:风化和剥蚀作用产生的碎屑、胶体、分子或离子等不同形态的物质,被陆地流水、风、湖水、海水和生物搬离原地而前移到别处的过程。沉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当其搬运介质动能和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发生改变或由于生物的活动,在新的适宜环境中有规律沉淀、堆积起来的过程成岩作用:沉积物堆积到一定厚度时,处于下部的松散沉积物因长期压固、脱水、胶结及重结晶而转变为坚硬沉积岩的过程构造运动:由于内生能量引起的岩石圈物质的一种机械运动。按其主要表现形式可进一步分为:大陆漂移作用、海地扩张作用、褶皱作用、断裂作用岩石圈动力作用岩浆作用:岩浆的形成、运移知道冷凝固结成岩的演化过程变质作用:岩石圈内一定环境中的岩石,在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因素影响下,基本保持固体状态,发生结构、构造及物质成分的变化,从而转变为新岩石的过程地球内部圈层的基本特征康拉德面莫霍面地球的动力地质作用概括:地壳乃至整个岩石圈都是有固体岩石组成的,岩石是有矿物组成的,而矿物又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克拉克值:各种元素在地壳中重量的百分比,又称为元素丰度。概念: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晶体结构:组成矿物的原子或离子的几何排列型式,分三类:一向伸长型、二向伸长型、三向伸长型(各举例子)矿物颜色:颜色是对矿物对不同波长可见光吸收程度不同的反映,条痕颜色和矿物外观颜色光泽:矿物新鲜面对可见光的反射、折射或吸收能力。分三类: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硬度:矿物表面抵抗外来机械作用的能力,摩氏硬度计:滑石方萤磷,正石黄刚金。解理:矿物晶体受力后沿一定方向的平面破裂的性能,分为:极完全、完全、中等、不完全、极不完全解理断口: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的平面破裂的性能。分类:自然矿物、硫化物、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卤化物、含氧盐、有机化合物(各举例子)注:结合《地质学基础》中的矿物章节概念:由矿物或岩屑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形成的集合体。岩浆岩:岩浆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由于温度降低冷凝形成的岩石(地壳中最主要的岩石)岩石三大类沉积岩: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环境下,由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陆地表面分布最广的岩石)变质岩:原有岩石在地下特定环境中,由于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因素的作用,使原来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概念:主要根据生物的发展和演化,把整个地质历史划分为一些不同的历史阶段,借以展示时间的新老关系。它只表示顺序,不表示个时代单位的长短地层层序率:即叠覆率,在一个地区内,如果未经强烈的构造变动,就不会发生地层倒转,地层的顺序是上新下老古生物演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生物演化具有阶段性,即古生物的演化的演化过程不是均一的和等速的,而是由缓慢的两边和急速的生物演化率变交替出现依据古生物演化具有不可逆性,即不会重复和不可再现在同一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的总貌具有全球的一致性地质体之间的切割率:岩体与岩层之间的沉积接触关系和侵入接触关系,岩层与岩层之间的不整合关系,岩体之间的切割关系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地质年代与时间地层年代地质年代和多重地层年代时间地层年代宇界系统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层其他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地磁地层单位注:详见课本概念: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蜕变规律来计算矿物和岩石的形成年龄同位素地质年龄地质年代表(自己记忆)注:以上为绪论及第一二章整理,较为详细,剩下的只给框架,具体的自己看书地壳的物质组成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依据大陆形状相似性古生物证据:大西洋两岸及世界其他地区都有许多相同种类的生物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古气候证据:古冰川、岩盐、石膏、红层、珊瑚礁地质构造方面的证据古地磁和极性反转海底磁异常条带海地扩张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深海钻探成果转换断层的研究:转换断层与平移断层的差别——课本P146板块构造学的基本思想:分离型板块边界俯冲边界:岛弧-海沟型,山弧-海沟型板块的边界类型汇聚型板块边界碰撞边界:地缝合线平错(剪切)型板块边界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的划分:七大板块(图10-16)板块构造与地震作用关系板块构造与岩浆作用关系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的关系板块构造与变质作用关系板块构造与造山运动的关系板块构造与地表地质作用关系板块驱动机制问题板块构造学说存在的主要问题关于海沟沉积物变形问题关于大洋中存在大陆地壳的问题关于海底磁异常条带的问题造山带概念造山规模和内部结构聚集阶段:即前造山期,开阔洋盆的作用,造山带中的沉积岩汇集型板块的聚集作用基本特征造山带中的岩浆烟和变质岩造山带出形成过程和演化造山期:洋-陆碰撞的造山期,弧陆碰碰撞造山带中的褶皱和断裂的造山期,陆-陆碰撞的造山期造山带地壳密度和厚度抬升河段快阶段:即后造山期造山带年龄盆地类型:离散板块边缘盆地,汇聚边缘盆地,与转换板块边缘和大剪切带伴生的盆地,在大陆碰撞和缝合过程中生成的盆地,克拉通盆地离散型板块边缘盆地盆地:;裂谷盆地(四个特征),成熟的大陆边缘盆地(四个特征)汇聚型盆地:弧前盆地(四个特点),弧间盆地,弧后盆地,前陆盆地,(四个特点)盆地基本特征转换断层和走向滑移断层盆地(六个特征)与缝合带伴生的盆地:前缘盆地(前陆盆地),残留洋盆,弧后盆地和伴生的走滑断层引起的断层克拉通盆地三大学说第十章全球板块构造造山带沉积盆地概述:矿产概念及其他知识矿床:概念,矿体,围岩,矿石,夹石,矿石矿物,脉石矿物,脉石,矿石品位,边界品位,工业品位概念:金属矿产分五类:黑色金属或铁合金矿产,有色金属矿产,贵金属矿产,稀有金属矿产,稀土金属,分散元素矿产主要矿产介绍:铁,铜,金分类非金属矿产:概念,我国金属矿产存在问题能源矿产概念:主要能源矿产:石油,天然气,煤,铀水不属于矿产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环境概念:概述自然环境子系统: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包括土壤)人为环境问题当前面临的三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第四纪气候标志:宏观气候标志(岩石气候标志,地貌气候标志,生物化石气候变化标志)微观气候标志(同位素,粘粒分子率,碳酸钙含量,微量元素含量,粘土矿物,沉积物粒度参数,沉积物磁化率)第四季气候变化特征:冷暖交替,波动频繁第四纪海平面变化:变化标志(表13-4),变化特征水土流失与荒漠化:水土流失的结果及防治措施,荒漠的概念,荒漠化的原因与防治措施影响人类健康的地质环境因素:地貌与健康,岩石与健康,土壤与健康,水质与健康概述地震概念,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震源距地震分类:浅源(0~73KM),中源地震(70~300KM)深源地震(300~700KM)震级: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的建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震级越大,震中地区烈度越大,距震中越远烈度越小地震成因:断层成因说,弹性回跳,火山喷发,地面大规模陷落,水库蓄水或向地下注水(诱发地震)地震表现:临震前异常,主震阶段的现象,余震地震的预报和预防:世界地震分布,中国地震分布,地震预报,地震预防概述(略)成因分析:山崩(概念,倒石锥),滑坡(概念,成因),泥石流(概念,三个基本条件)分布: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区及切割强力的高原地区,常与断裂构造带分布密集区和地震活动带相吻合防治:见课本P206-207地面沉降和坍塌:概念,多分布于地下采煤、采矿地区和岩溶发育地区,岩溶地面坍塌危害:见课本P209-211(八点)成因与防治:见课本最后矿产资源第四纪气候变化及海平面变化地质环境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与坍塌地质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