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标题】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创新[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课程逐步成为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育任务和教学目标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努力创造条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从更新教育观念、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创新人格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在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时代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在新的形势下,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并正确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信息技术的介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更给课堂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丰富了学生感知数学对象的途径,促进他们更加乐意接近知识,更好地理解知识,在学习中获得更多成功。信息采集、处理和传递的多样化,使老师对课堂驾驭相对容易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所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课堂上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多媒体课件使老师免去了许多板书,使课堂结构也更紧凑。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资源更为丰富,不仅扩大了教师与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同时也合理地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为优化教育软件资源配置提供了可行的环境。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过去常规手段教学中难以开发和表现的物理现象和较复杂的逻辑关系、较难建立起的时空关系得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展示和交互的学习环境。与真实现象极其相似的二维、三维动画和声音,以及对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虚拟,使学习者很方便地走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特殊环境,体验和经历那些平时无法实现或难以实现的事物变化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因为老师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前已经制作好了,课堂教学组织是按课件中的流程一步步走下去,这样使一节课条理清楚,结构紧凑,有利于掌握教学和学习进度。美的多媒体课件,大量的素材图片或动画,给同学们以视觉享受,渗透了美感教育。因此信息技术给课程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兴趣,创设氛围人们常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而一堂课若要取得良好效果,收获教学效率,完全在于学生是否爱学、乐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课前的精心导入引领学生积极地走入课堂教学,还不足以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高度的精神集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情境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与教学有关的课件把抽象的东西以形象,直观的思维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我在讲述《民族团结一家亲》一课时,播放《56各民族是一家》的视频,让学生从的形,音,色三点体会该视频,从中体会56各民族亲如一家人。这样激发了学生在情感上的参与欲,课堂效果也很好。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化明理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儿童认识事物往往以直观、形象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一直都只是死板的在传授知识,忽视学生在知识得到的过程和过程中所存在的情感和态度等的体验。而现代信息技术以生动、形象的画面的演示,达到形象化、具体化目的,使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清晰、完整、具体的事物现象,从而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拓宽了知识面,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对教学内容有了具体的认识。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情感升华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并在其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发展着自己,建构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现在,国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大的教学资源平台,他不仅加强了老师的教学,也使的师生之间的积极性的到了良好的发展,从而使得知识更加的丰富更加的易于交流。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2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合作式学习环境,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创造条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种合作方式,给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二、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延伸。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拓展知识面,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的内容和数量更加多样化、开放化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以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我们应该完善学校的校园网络体系,营造良好的数字化教学的资源环境。努力探索针对数字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体系。,可以尝试对某个学科实现数字化教学、数字化教学阶段性评价,如开设网校,进行基于网络的考试评价,并为其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如图)可是,由于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薄弱,不能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在各学科教学中,所谓的“信息化教学”,很多教师只是将书本或讲稿上的内容简单电子化而已,甚至《信息技术》课也一样,教师不能通过教学教会学生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学习,这也使得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变得很枯燥、乏味,影响了师生的积极性。因此,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应根据这门课的特点,通过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培养和提高。实施建立符合本校教学特色的“小学数字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实施步骤应从两大方面入手:1、培养学生数字化的学;2、培养教师数字化的教。培养学生数字化的学旨在于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硬软件条件,根据自主学习的学习目标,有意识通过电脑网络获取、分析、处理及再运用信息的能力。这是个阶段性的研究过程,分为以下几个子过程:1、现阶段我校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调查,通过这一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当前学生的信息能力处于哪个阶段,因为培养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及再运用能力是一个从低到高的过程。进行此项调查有助于我们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即找到整个课题研究的起点。2、根据调查结果,找到研究的起点,旨在培养学生“数字化的学”所必须具备的更进一步的信息能力的培养。例如:如果学生的信息已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那么我们的研究重点,将是如何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及再运用信息的能力。而实现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过程,则将借助于我校已经开设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前提条件,如何把我们的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开设好是本文实施的一个重点。我校中学信息技术课开设要实两个重大目标:(1)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即数字化学的能力;(2)率先尝试信息技术课的“数字化教学”。3、进行有助于学生进行数字化学习的资源环境,完善校园网络的功能,以现代教育组为发启者,协助其他学科建立学科数字化资源体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生数字化学习的环境基础。4、结合我校开展的探究性、研究性课程,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有目的地借助学校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字化学习的目标上来。培养教师数字化的教学在于学生参与数字化教学过程时,教师应同样具备数字化教的能力,以起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实施数字化教学的组织者、策略者。这方面课题的实施过程也分几个过程:1、调查我校现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运用信息技术的程度,利用这个调查分析我校教师所具备的数字化教的能力。2、倡导指导数字化教学的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组织一系列的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的教学案例,来让广大教师体现到数字化教学的优势所在。同时,及时地对数字化的教学尝试进行研讨,以逐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数字化教学模式。3、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培训,包括理论与技术两方面。在这个实施过程中,总结归纳出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体系。4、理论结合实践,以现代教育组为协调者,协助其他学科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提3供技术与理论上的支持。从而逐步形成具有各个学科本身特点的数字化教学模式。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就可以创造性地去促进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我认为关键是要为学生提供能引发他们创新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应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教育因素,补充创新内容,不断激发学生创新。多设计以问题情境为特征,以问题解决过程为重点,以非常规、非形式推理,以开放性为主的内容。尽量注重问题的探索性、题材的丰富性、信息呈现形式的多样性、选择性,解题策略的多样性等等。1、设计以问题情境为主的内容所谓问题情境就是使学生面临着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必须与学生的旧知有联系,使学生有可能去思考探索;但也有一部分是未知的,使学生认识到旧知不够用,让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未得”的最佳心理状态,激发学生探索新问题的积极性。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故事情景: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猴王做的饼,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准备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猴甲一块。猴乙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猴乙两块。猴丙更贪吃,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猴丙三块。同学们,你认为猴王分得公平吗?聪明的猴王是用什幺办法既满足了小猴子们的要求,又分得那幺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教师把学生带到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迫切想知道新知,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可设计故事情境外,根据教学内容找准切入点,还可以设计一些诸如活动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如图),生活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情境中去,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是自己身边的事。这样的内容,学生才会乐学,爱学,才能去创新。2、设计以问题解决过程为重点的内容过程比结论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创新的重点。教师应重视学生知识的构建过程和问题解决过程的设计,才能引导学生发现这个过程的创造性成份。我在教学“小数性质”中的例1“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时,先板书:1、1、1,然后问三个“1”相等吗?显然是相等的。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显然是不相等的,怎样才能使它们相等呢?富有开放性、趣味性的提问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学生通过积极地思考、主动地探究,不断涌现出独到的见解和新颖的想法。有的学生说可在1、10、100三个数后面分别添上分米、厘米、毫米,使它们相等;也有的说可以在1、10、100三个数后面分别添上元、角、分,使它们相等。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设计让学生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的内容。学生在教师提出新问题后,自己探索得出:0.1米=0.10米=0.1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