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党的宗旨与以人为本最终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浅谈党的宗旨与以人为本程掀【摘要】建党以来,党的宗旨逐渐形成,并不断得到升华,无论时代怎么变迁,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16大报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学术界对党的宗旨与以人为本的关系,作了很多的争论。本文认为党的宗旨是不可替代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里的“人”与党的宗旨中“人民”的含义是一致的。以人为本的提出,是党的宗旨在发展观上首次集中体现,这才是党在发展观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关键词】:党的宗旨,以人为本建党以来,党的宗旨逐渐形成,并不断得到升华,无论时代怎么变迁,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16大报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学术界对党的宗旨与以人为本的关系,作了很多的争论。本文认为党的宗旨是不可替代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里的“人”与党的宗旨中“人民”的含义是一致的。以人为本的提出,是党的宗旨在发展观上首次集中体现,这才是党在发展观上的重大理论创新。一、党的宗旨及其不可替代性分析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早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要“为公社里的人民服务”。可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党人奠定的最基本观点。1944年,毛泽东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写下了纪念张思德的著名文章。这是毛泽东第一次从理论上提出“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45年,党的七大第一次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写在总纲和党员应尽的义务中。以后历次党代表大会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写入党章,使之成为我党一直坚持的唯一宗旨,成为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宗旨具有不可替代性1、这是由党的唯物史观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同志精辟地概括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作为历史上最先进的阶级——无产阶级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决定力量。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政党——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为建党的理论基础的,是为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利益而奋斗的政党,因此,这个党应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这个政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运动是符合人类历史规律的运动,因此,这个远大目标一定会胜利,而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只为少数人服务的政党注定没有前途的。2、由党的性质决定。政党的宗旨是指政党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政党的宗旨是由政党的性质决定的,政党的性质是指政党本身所固有的质的规定性,也就是政党的阶级属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力量。所以,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只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表明坚持宗旨就胜利不坚持就会失败。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全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除了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直是党坚持的根本宗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的改造,到改革开放,使国家从一个一穷二白、受人欺凌的落后国家,成为初步繁荣强盛有国际地位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中国其它任何政党所不能比拟的。这都是与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能忠实履行党的宗旨,提出符合人民利益的决策和政策措施分不开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几十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我们明确了党的宗旨,2我们的事业就会前进,就会胜利;什么时候我们迷失了党的宗旨,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就会失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史。4、得到丰富和发展但没有脱离人民这一根本。从党的宗旨的提出至今,我们党始终遵循其宗旨,并根据党在不同时期的奋斗目标,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宗旨。毛泽东把党的宗旨概括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高度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改革开放新实践,明确提出“领导就是服务”的科学论断,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一切工作、衡量为人民服务的标准,使党的宗旨具体化,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使之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时代课题。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了党章,作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赋予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宗旨和党的任务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将党的宗旨鲜明定位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宗旨。无论时代怎么样变迁,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始终在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丰富和发展,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党始终没有脱离“人民”而谈宗旨二、“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及其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科学性1、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关于“本”,一般地说,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本原、本质、本体之意,即谁决定谁;其二指几种事物相比谁最重要。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作了深刻阐述。他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显然,这里讲的以人为本主要是指发展目的问题。这就是说,我们的发展不是为发展而发展,不是单纯为了GDP而发展,而是为了富裕人民、造福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发展。这里的“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人在社会发展中占主体地位、支配或核心地,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或主导作用;人在社会发展中是主要的或最终的目标指向。2、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提出来具有科学性一是对世界各国在发展道路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及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败经验的科学总结。发展是个历史范畴,发展的理念也是是随着世界历史进程而变化的,人们的发展理念也在不断的更新和进步,二战以后,发展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与此相伴,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的经济增长论应运而生。这种发展观对战后的经济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全面进步,一些国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即经济有了较快增长,但普通民众并没有从中得到应有的实惠,反而带来分配不公、失业率上升、腐败严重等社会问题,有的甚至引发政治动荡。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综合发展论。70年代以后,随着各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能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相继出现,特别是当时发生的石油危机,对传统发展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于是,“既满足当代,又不伤害后代”的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步被国际社会所认同。这些经验教训,为我们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提供了有益借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如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3还有相当大的数量,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就业形势严峻,看病难、上学难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方面由于违反法规政策而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以及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本着以人为本、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切实加以解决。但是,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却存在种种忽视以人为本的现象。例如,有的为了追求个人“政绩”,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忽视发展的实效;有的认为发展就是经济增长,为了实现经济增长而不惜破坏环境、浪费资源;有的片面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有的为了获得经济效益而不顾生产安全,造成事故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鲜明地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显然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二是唯物史观和和价值观在发展观上实现了辩证统一,首次科学回答了“靠谁发展”、“为谁发展”的问题我党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观的核心,是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发展观上得到了辩证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指出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是历史运动合力的结果,而历史运动的合力之所以能够推动历史进步,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历史运动与进行历史活动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这种利益和要求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因此,唯物史观认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完全一致的。基于这一观点,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七·一“讲话中,第一次提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思想,首次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讲话》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价值取向的高度,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归属问题。科学发展观这一价值取向,要求一切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核心、以人为目的;在发展中要尊重人、依靠人、塑造人、解放人、发展人、为了人;在发展中维护民利、解决民生、保护民权。三是运用了唯物辩证法和矛盾论来剖析发展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作为矛盾系统存在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抓好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不等于搞“单打一”,不能顾此失彼,否则,不仅其他方面工作发展不上去,经济建设这个主要矛盾也必然要受到拖累而解决不好。另一方面,在这对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又是人的需要的满足,即人的发展,人相对经济发展,相对于物的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说人比物更重要,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牢固确立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就要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突出了“人”相对于“物”的地位。它突出了人的主体性,表达了自觉的人的含义,集中体现了人类能够在把握社会历史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发展并实现自己的最终目的。与“见物不见人,“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相反,它不仅重视发挥物(即机器、设备和资本等“死劳动”)的作用,而且更加重视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对“以GDP为本”,追求眼前的经济指标,采用近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不重视人的发展需求的发展观的否定。“以GDP为本”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以个人升迁荣辱为本的不正确政绩观的反映。“以少数人利益为本”,就是为极少数人或特殊利益集团说话做事,唯资本的马首是瞻。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反对“重物轻人”、“GDP崇拜”、“以资本为本”等不正常现象。只有真正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之“本”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在人与物两者之间要把人放在首位。4四是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在发展观上进行了集中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也就没有整个人类和人类历史;而人的普遍性存在方式,则是现实的个人以及他们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这样描述未来理想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4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马克思、恩格斯为我们阐明了“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历史规定性及其实现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