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物学29-30.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细胞生活的环境1.单细胞生物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多细胞生物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人和动物体内含有大量的水1二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分类化学组成理化特性血浆组织液(细胞间隙液)淋巴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细胞内液细胞外液2•体液的分布3血液的成分•血浆:水分和无机盐类•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嗜酸性嗜碱性–血小板造血干细胞4一、血液组成血浆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有粒白细胞无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清(基质)纤维蛋白原(纤维)血液是流动的结缔组织5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浆含水约90~92%,含溶质约8~10%。溶质中血浆蛋白含量最多,其余为无机盐及蛋白有机物等。血浆蛋白清蛋白:分子量最小,而含量最多。球蛋白:α1、α2、β、γ四种球蛋白。(γ几乎全部是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而含量最少。6运输功能——结合蛋白营养功能——白蛋白形成胶体渗透压——白蛋白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缓冲功能——pH免疫功能——γ球蛋白血浆功能运输功能——结合蛋白营养功能——白蛋白形成胶体渗透压——白蛋白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缓冲功能——pH免疫功能——γ球蛋白7一、血液(一)红细胞LM:细胞双凹圆盘状,无核和细胞器,充满血红蛋白(Hb)8功能: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9一、血液(二)白细胞1、中性粒细胞胞体较小,核分2-5叶,胞质淡红色,含许多分布均匀、深淡不一的紫色细小颗粒10胞体较大,核常分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桔红色的嗜酸性颗粒一、血液(二)白细胞2、嗜酸性粒细胞11核不规则形或S形,色浅,胞质内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嗜碱性颗粒一、血液(二)白细胞3、嗜碱性粒细胞12一、血液(二)白细胞4、淋巴细胞功能:参与免疫反应按发生和功能分T细胞(胸腺依赖淋巴细胞)B细胞(骨髓依赖淋巴细胞)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13一、血液(二)白细胞5、单核细胞胞体最大;核色浅,肾形或马蹄形;胞质多,灰蓝色,含嗜天青颗粒14来源:骨髓中巨核细胞胞质脱落的碎片呈双凸圆盘状,受刺激后成不规则形,细胞膜完整,无核,有细胞器功能: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一、血液(三)血小板15血细胞的分类(瑞氏染色)嗜酸性粒细胞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血小板16血液的功能•血浆的功能:–维持酸碱平衡–维持血液具有稳定的渗透压–体内运送和交换各种可溶性物质的主要载体–血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血纤维蛋白•血细胞功能–红细胞:运送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吞噬异物、清楚破损老化细胞•血小板:含有丰富的凝血酶,释放凝血酶17循环系统•形态构成:心脏、血管(动脉和静脉)、血液•输送氧气、排除二氧化碳、营养物质与激素的传输和分配、代谢产物的收集与排泄、异己物质的分解与清楚等功能。181)心脏是如何推动血液的?----心脏生理2)血液又是怎样在血管内流动的?------血管生理19ACBCABACB水泵工作原理20ACBCAB水泵工作原理21心室收缩→射血心室舒张→心室充盈血液循环的动力来自心脏的搏动2223心动周期*心动周期(cardiaccycle)——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一般以心房开始收缩为起点.心房心室240.1s0.7s0.5s0.3s代表收缩代表舒张心房心室全心舒张期全心舒张期251心脏收缩-射血的关键;心室舒张-受血2心收期(等容收缩期)-升高室内压-利于射血心舒期(等容舒张期)-降低室内压-利于受血3全心舒张期(0.4秒)-受血最多;最后0.1秒,心房收缩,进一步增加受血4心室收、舒变化-容积变化-压力变化-加上瓣膜的活动-决定血流的方向房室瓣关闭-开始收缩期(S1)半月瓣关闭-舒张期开始(S2)5心室的收缩,并没有将所有的血液全部射出去26三种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比较表血管名称结构管壁特点管内血流速度静脉较厚,弹性大较薄,弹性小非常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快慢最慢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部分的血管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连接小动脉和小静脉的血管动脉功能毛细血管27•血压:一般的血压指的是大动脉的血压,常用上肢(右手)肱动脉的血压代表。•左心室产生的血压最高,代表收缩压,正常为18.7kPa(140mmHg),心室舒张的压力代表舒张压,正常为11.3kPa(85mmHg)。•高血压大于140/90•低血压低于90/6028动脉血压保持稳定的意义:保证组织器官有足够的血流量过低器官供血不足血管损伤脑溢血过高增加心脏负担高血压心脏病29动脉血压形成机制前提:充足的循环血量心脏收缩射血的动力根本因素外周血管的阻力调节因素:大动脉管壁弹性缓冲收缩压,维持舒张压,减小脉压30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中沉积了含有胆固醇的脂肪,形成粥样硬块。健康动脉横切面,没有硬块存在硬化的横切面,内有硬块存在,使管腔变小31•毛细血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内皮细胞之间存在裂隙,成为物质交换的孔道。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的场所32毛细血管处物质交换的方式扩散(diffusion):毛细血管内外水分子及水溶性物质靠物质分子的热运动,通过毛细血管壁的小孔,实现毛细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条件:物质的分子直径毛细血管壁上的小孔特点:不耗能的被动过程33呼吸系统和呼吸作用•呼吸道–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肺34肺•肺泡(pulmonaryalveoli):半球形小囊,由单层肺泡上皮组成(1)肺泡上皮Ⅰ型肺泡细胞覆盖95%肺泡表面;扁平宽大,不含核处薄;参与气体交换35Ⅱ型肺泡细胞覆盖5%肺泡表面;圆或立方形,含板层小体;分泌表面活性物质(磷脂),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大小;可增殖分化为Ⅰ型肺泡细胞36图21肺泡模式图37(2)肺泡隔(alveolarseptum)相邻肺泡之间的结缔组织,含丰富的连续毛细血管、弹性纤维、肺巨噬细胞等肺巨噬细胞(pulmonarymacrophage)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位于肺泡隔、肺泡腔,吞噬大量尘埃颗粒后改称尘细胞(dustcell)38(3)肺泡孔(alveolarpore)相邻肺泡之间的小孔,侧支通气→均衡肺泡内压(4)气-血屏障(blood-airbarrier)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Ⅰ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在小部分区域内有)•连续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39图21肺泡模式图40图呼吸全过程示意图41肺通气的动力吸气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大吸气肌舒张吸气肺内压大气压胸廓缩小肺缩小肺内压大气压呼气肺通气的动力: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间接动力:呼吸运动42图胸膜腔内负压测定图43肺通气功能的指标:•肺活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用力肺活量(FVC)——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用力呼气量(时间肺活量,FEV)——是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时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通常以它所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数表示。通常第一秒钟的FEV(FEV1)约为FVC的80%;FEV2/FVC为96%。•肺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44肺换气和组织换气原理:以扩散方式进行。气体分子从压力高的地方向压力低的地方转移的现象成为气体扩散。45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肺泡、肺泡毛细血管处(1)交换部位(2)交换条件—浓度差肺泡O2浓度肺毛细血管内O2浓度肺泡CO2浓度肺毛细血管内CO2浓度气体交换扩散原理46(3)交换过程肺泡肺泡毛细血管氧气O2二氧化碳CO2(4)交换结果静脉血动脉血47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1)O2:物理溶解1.5%,化学结合(氧合血红蛋白,hemoglobin,Hb)98.5%。(2)CO2:物理溶解5%,化学结合(碳酸氢盐88%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7%)95%。48氧的运输Hb分子结构简介:MW645001分子Hb可结合4分子O249•血红蛋白与与一氧化碳的结合力比与氧的结合力大200多倍,而且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后分离的速度极慢。因此,大量的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后,氧便失去了与一氧化碳结合的机会,使身体各部分组织缺乏氧的供应而发生呼吸障碍,这就是煤气中毒(也叫一氧化碳中毒)。50二氧化碳的运输物理溶解——5%,化学结合的占95%。化学结合形式:碳酸氢盐(88%)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7%)。组织细胞红细胞CA:碳酸酐酶51组织毛细血管毛细血管肺522、组织内的气体交换(内呼吸组织换气)组织细胞、体毛细血管(1)交换部位(2)交换条件—浓度差体毛细血管O2浓度组织细胞内O2浓度体毛细血管CO2浓度组织细胞内CO2浓度53体毛细血管二氧化碳CO2氧气O2组织细胞(4)交换结果动脉血静脉血(3)交换过程54呼吸运动的调节•神经机制:•随意控制系统:大脑皮层、皮层脊髓束、呼吸运动神经元,有意识地控制呼吸。•自动控制系统:延髓是呼吸的基本中枢。•呼吸中枢:分布于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和脊髓各级部位。55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二、神经系统的结构•三、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四、人脑56神经系统的作用及特点•人体协调内部的生物信息过程主要涉及两个系统:神经系统协调内、外内分泌系统主要协调内部•作用:神经系统是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调节机构,全身各器官、系统在神经系统的的统一控制和调节下,互相影响、互相协调、保证机体的整体统一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对平衡。57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1.神经元(neuron)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的结构:胞体、突起(轴突、树突)。•细胞膜:传导电冲动•胞体:营养和整合中心。细胞核大、有丰富的神经原纤维。58树突:较短、有小突起,是接受冲动并将神经冲动传入胞体的重要结构。轴突:一般只有一个,细长。起始部位称轴丘,其末梢分支很多并形成终扣。轴突外周有髓鞘包着。轴突传出神经冲动。59602.神经冲动(impulse)•神经元的基本功能:接受刺激、传导兴奋。即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沿轴突传出去。•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静息情况下神经元的静息电位由细胞内相对于细胞外负值状态的快速翻转,即在瞬间使细胞内电位相对于细胞外为正电位。通常也称神经冲动61•静息膜电位:神经元在静息状态时,即未接受刺激,未发生神经冲动时,细胞膜内积聚负电荷,细胞膜外积聚着正电荷,膜内外存在着-70mV电位差。呈极化状态。62TheUpsandDownsofanActionPotentials上升支(去极化)下降支(复极化)超射后超极化电位回射2ms-65mV63•机制(1)膜内的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带负电荷。(2)细胞内K离子的含量多于细胞外K离子的含量,细胞内Na离子的含量少于细胞外Na离子的含量。(3)细胞膜对K离子于Na离子的通透性是不同的,轴突膜对Na离子的透性低,而对K离子的透性高,此时,细胞外的Na离子很难再进入细胞内,而细胞内的K离子却可以扩散出去。这样,细胞膜两侧的电荷分布就发生了变化,使膜外侧呈正电性,而膜内侧呈负电性。6465•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的产生细胞受刺激时,首先Na离子通道打开,少量Na离子的流入,导致轴突膜电位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超过一定的阈值时,就会引起瞬时间Na离子的大量内流,至中性后反极化。短时间内Na离子通道关闭,K离子继续外流,使膜再次极化。在去极化-反极化-再极化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即由膜的外正内负到外负内正,再到外正内负的过程称为动作电位—神经冲动。66动作电位673.神经冲动的传导在兴奋部位局部产生的电位差刺激了相邻的部位,则两者之间产生的局部电流,使相邻部位去极化,达到域值则在相邻部位产生兴奋。兴奋以这种机制快速传播下去直到神经末梢。68神经冲动的传导——动作电位的传播。已经兴奋的膜部分通过局部电流“刺激”了未兴奋的膜部分,即局部去极化引起邻近的电压门控钠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该部位动作电位的产生又使其前端的局

1 / 1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