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必修3二2015.1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综合题。2.考生领到试卷后,必须按规定在试卷上填写姓名、考籍号、座位号,并在答题卡上涂黑对应的试卷类型信息点。3.所有答案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区域内作答。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计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文化创意产业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它既有设计、研发、制造等生产领域的内容,也有传统第三产业中的一般服务业,更有艺术、文化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休闲、娱乐等内容。下图为上海创意产业园区分布图,据此回答1~2题。图11.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经济结构的点是()图22.上海市创意产业园区集中分布在内环线以内、苏州河沿岸地带(或黄浦江以西),不是因为()A.有宽敞的旧厂房,租金低B.人才丰富C.新开发用地,环境优美D.交通便利【解析】:1、文化创意产业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因此在图中找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例高,第一产业比重低的点。2、创意产业园的区位偏好位于大都市的旧仓库、旧工厂和内城的贫民区,其内部巨大的空间和低廉房租构成了创意产业园建立的重要前提。靠近交通线附近,有利于联系。【答案】:1.B2.C读下图,回答3~4题。3.图示区域内全国性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有()①西气东输②北煤南运③南水北调④西电东送A.①②④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③④4.下列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中,有利于改善输入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工程是()①西气东输②北煤南运③南水北调④西电东送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3题,图示区域显示的全国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有西气东输、北煤南运、南水北调和西电东送。第4题,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分别向东部输入天然气和电能。天然气、电能都属于清洁能源,可减少CO2的排放量。【答案】3.D4.D2010年9月27日,“穿越号”盾构机历经720个日夜、4250米的掘进,顺利到达黄河南岸。至此,全长19.3千米的中线穿黄上下两条隧洞全线贯通,这是穿越黄河重大施工节点的攻克。读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路线图,回答5~6题。5.穿黄隧道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包括()①建设资金短缺②工程设备缺乏③隧道较长④地质条件复杂A.③④B.①②C.①③D.①④5.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劣势有()①调水量受季节限制,冬季水量小②需开挖新河道,增加了工程量③污染严重,水质差④穿越黄河要建穿黄隧道⑤工程建设加重受水区的环境恶化A.③④⑤B.①②④C.①②⑤D.①③④【解析】第5题,随着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我国对基础设施及重大工程建设的投入较大,资金较充足;由材料中所给信息可知,穿黄隧道利用“穿越号”盾构机来建设,故选A。第6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越的地区受季风影响,降水的季节变化较大,因而冬季可调水量较小;中线工程需要开挖新河道,工程量大,同时穿越黄河时还要建隧道。【答案】5.A6.B下图表示某区域的三个发展阶段,读图完成7~8题。7.由甲至丙,城市周边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有()①自然条件②市场需求③农业技术④地价高低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市场的需求促使郊区农业类型发生变化,近郊地价高,宜发展产值高,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产品。【答案】:C8.下列关于该区域从甲到丙地理环境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城区下游河段流量季节变化减小②河网密度变大③环境污染加剧④城区年平均气温升高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和工厂集中,排放的废弃物增多,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区年平均气温升高。【答案】:D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图,读图完成9~10题.9、目前我国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是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B.工业化阶段C.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D.衰落阶段10、据图示信息判断,我国区域空间结构A.以面状为主B.以岛状和网络状为主C.现代化的空间网络系统已形成D.由点状向岛状发展【解析】: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迅速推进,区域联系加强,属于区域的成长阶段。选择B项。10、经济核心地域呈明显宽展,由点状向岛状发展。选择D项。9、B10、D读下面我国四个地区的简图,回答11~12题:11.有关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地因沼泽广布,耕地较少B.乙图示河流河段有凌汛现象C.丙图示区域冬春寒冷干旱D.丁图示区域地形以丘陵为主12.有关图中四地农业发展着眼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排干沼泽地水分,扩大农耕用地B.乙地开发宜农荒地,进行土地改良,提高粮食产量C.丙地大量使用化肥,发展立体农业D.丁地大力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解析】:11、:据图中相关信息可判断甲为东北地区,乙为山东半岛,丙为长三角地区,丁为珠三角地区。东北耕地较多,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乙处为黄河下游,该河段在冬初春初有凌汛现象,山东省工业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低温少雨,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珠三角是平原地形,矿产资源缺乏。12、甲图地区应加强湿地保护,乙图为旱涝、风沙、盐碱危害严重中低产田广布的黄淮海平原,丙图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宜充分利用丘陵山地特点,发展立体农业。丁为南方湿润地区,宜大力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答案】11、B12、B13、下图是北京沙尘传输示意图。关于沙源地的说法正确的是()A.沙源地的地表均为荒漠B.第二条路径的沙源主要来源于蒙古C.干旱、缺水是沙源地的共同特征D.第一条路径对北京的影响最大【解析】黄土高原地表的黄土并不属于荒漠的范畴,故A选项错误;第二条路径的沙源主要来自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故B选项错误;不同源地的沙尘暴对北京的影响程度每次都不同,故D选项错误。【答案】C读1937-1980年内蒙古商都县土地耕垦、人口、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图,回答14~15题。14、对该县1937—1980年土地耕垦、人口、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A.人口总数约翻了一番B.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C.荒漠化面积扩大了约3倍D.放牧的绵羊总数增加了约2倍15.导致该县荒漠化面积扩大的根本原因是A.人口数量的变化B.耕地面积的变化C.放牧强度的变化D.气候的变化【解析】14、本题考查考生从比较复杂的图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数据多,图复杂,难度较大。该地1937年人口密度为20人/平方千米,1980年为80人/平方千米,而该地面积不会变化,所以人口总数翻了两番,A错;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增加了一倍多,和人口总数增加量相比增加比例小,则人均耕地面积减少,B对;荒漠化面积比重由1%增加到30%,扩大的面积远远超原来的3倍,C错;图中只给出了放牧强度的变化而没有草场面积的变化,因此绵羊总数无法判断。分析见下图:15、本题考查荒漠化的成因。难度较小。荒漠化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其中自然因素是基础,而庞大的人口压力下的人类种种不合理活动则是现在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答案为A。B、C、D各项都是由于人口过多引起的。【答案】14.B15.A下图为我国两大淡水湖,据图判断并回答16~18题:16.甲、乙湖分别是()A.洞庭湖,太湖B.太湖,巢湖C.鄱阳湖,太湖D.巢湖,洞庭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淡水湖的概况.青海湖为我国最大的湖泊,属于咸水湖.我国的湖泊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和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淮河下游和山东省南部,是我国淡水湖泊的集中地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为鄱阳湖,第二大淡水湖为洞庭湖,洞庭湖位于长江的中游,湖南省境内,由于长期的围湖造田,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蓄水能力减弱;太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的南部.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湖南省境内;太湖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的南部;由图的轮廓及所在的位置可知甲为洞庭湖,乙为太湖.故选:A.【答案】A17.甲湖湖面比上个世纪缩小近一半,其后果是()A.造成上游水土流失B.导致湖滨土地沙化C.对乌江调蓄能力减弱D.对长江调蓄能力减弱【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湖泊。洞庭湖萎缩的原因之一是入湖河流上游水土流失加剧,入湖泥沙增多造成的,赣江是通过鄱阳湖注入长江的一条支流,洞庭湖不能调节其水量,而长江水可流入洞庭湖,又可从湖中流出,洞庭湖对长江水有调蓄作用。【答案】D18.根据乙湖泊周边地区生活,生产的特点,应主要防止湖水()A.富营养化B.毒素增加C.酸度增加D.碱度增加【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湖泊。太湖周边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故主要问题是水体富营养化。【答案】A湖泊是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但是目前多数湖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三湖”正是我国目前重点治理的工程之一。读图,回答19~21题。19.图中三个湖泊依次是()A.太湖、巢湖、滇池B.巢湖、太湖、滇池C.滇池、太湖、巢湖D.滇池、巢湖、太湖20.图中三大湿地目前污染严重,其污染物主要来源是()A.农村农药的大量使用B.石油污染最为严重C.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突出D.工业大量排放污水21.下列对造成这种污染的主要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三个湿地周围地区人口众多,且都邻近大城市,污染物排放多B.三个湿地水体相对封闭,水流速度均较缓慢C.为了保持足够水量,建造大量水利工程以储蓄水量,致使水流速度更为缓慢D.周围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利用量大【解析】:第19题,结合图中经纬度及湖泊轮廓判断名称。第20题,“三湖”地区的污染主要来自工业排放大量污水。第21题,“三湖”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答案】:19.C20.D21.D某地打算开发水能资源,并设计了甲、乙两个方案,读图回答22~24题。22.图中若有河流,则其干流水流流向为()A.自东向西B.自南向北C.自西向东D.自北向南23.从网中看出,与甲方案相比,乙方案的明显差别是()A.移民人数多B.淹没面积小C.前期投资多D.发电总量大24.图示工程建成后,对下游可能的影响表现在()A.下游径流季节变化明显加大B.下游年径流总量明显减少C.下游洪涝灾害明显增加D.下游城市空气质量可能明显改善【解析】第22题,根据等高线的分布规律分析,河流位于等高线弯曲处的中心线上,且凸向为河流上游,所以图示河流自西向东流,故C项正确。第23题,图甲方案大坝跨越等高线条数多,即大坝高,蓄水量大,水位高,淹没范围广,图乙方案虽有两个大坝,但大坝小,水位低,淹没范围小,故B项正确。第24题,大坝建成后,水库一方面对河流径流量起调蓄作用,减少下游洪涝灾害,另一方面可蓄水发电,改变下游城市的能源消费结构,以清洁的水电代替矿物能源,从而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进而改善空气质量,故D项正确。【答案】22.C23.B24.D读甲、乙两区域图,回答25~26题。25.甲、乙两地农业生产的主要优势自然因素分别是()。A.机械化水平高;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B.地广人稀;人口稠密,劳动力多C.地势平坦;热量充足D.土壤肥沃;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解析】据图可知甲地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乙地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两地农业生产的优势分别是土壤肥沃和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答案】D26.随着市场对绿色食品的青睐,淮河沿岸地区某村民组在本村稻田里,采用“稻鸭共作”新型稻田种养模式,水稻和鸭子实现双丰收。下列有关“稻鸭共作”生产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②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③是一种绿色环保农业类型④可以在全国大城市郊区推广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养殖业和水稻种植业的结合,对机械化的要求不高,故②说法错误;农业的特征之一是地域性,并不是所有的农业类型都能在全国推广,故④说法错误。【答案】B27、下图为我国渭河流域图。若在图中A处建一水电站,则对渭河的影响有()①流速降低②泥沙淤积加快③水位升高,河流水面变宽④水量减小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建水电站的位置在渭河的下游地区,水电站的建设会使渭河的流速减慢,同时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