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浅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在学习中渴求获取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如果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就会自觉地、热心地、专心致志地去接受新知识,从而事半功倍地完成学习任务。反之,丧失了这种兴趣,求知味同嚼蜡,是不会出好成绩的。看来,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我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收到了较好成效。一、通过新颖活泼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依靠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严密,教学方式新颖活泼、灵活多样,也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例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平均分”一节中,先讲一个趣味性较强的故事:在唐僧取经的路上,孙悟空摘了6个桃子,唐僧要把桃子分给三个徒弟吃,怎样分合适?(让学生动手分分看)唐僧分的是:孙悟空3个,猪八戒2个,沙僧1个。沙僧对对唐僧分的有意见吗?(有)有什么意见?(分的不公平,有的多,有的少。)怎么分没有意见?请一名学生假扮唐僧重新分,老师指出像这样分的每份同样多,叫“平均分”。这个故事,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再启发学生对教材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而得出结论可引起学生兴趣。二、用实践操作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实践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动手操作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力。如教学了行程问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已知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现在两车同时从相距200千米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经过2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由于题中未说明行驶方向,所以两车出发2小时,两车相距的路程应是多少并无一个标准,因此,我组织两个学生在教室中按四种情况进行了演示:1.两个学生同时相向而行;2.两个同学同时相背而行;3.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快的同学在前;4.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慢的同学在前。因此我再启发学生,这道题应该如何进行解答。这样,学生很快认识到,这道题应分以下四种情况进行讨论:(1)两车同时相对而行,相遇后又拉开距离:(60+50)×2-200=20(千米)。(2)两车同时相背而行:(60+50)×2+200=420(千米)。(3)两车同向而行,客车在前面货车在后面:60×2+200-50×2=220(千米)(4)两车同向而行,货车在前面客车在后面:50×2+200-60×2=180(千米)。三、巧设探索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兴趣现代心理学认为: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能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也会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会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尽量做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在教学了乘、除法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小红和小明同住在一幢大楼里,小红住五楼,小明住四楼,小红每天回家要走80级台阶,小明回家要走多少级台阶?2这道题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应用题,因此我启发学生,解这道题时应该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不要忽略了一楼没有台阶这一重要条件。学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如下的结论:小红住5楼与1楼的间隔为:5-1=4(层),4层一共有80级台阶,那么每层就有台阶:80÷4=20(级),小明住4楼,与1楼的间隔是:4-1=3(层),因此,小明回家要走3个20级台阶,即:20×3=60(级)因此,小亮回家要走60级台阶。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就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创新思维,为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础。“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容的事。”(苏霍姆林斯基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爱好与兴趣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表现得较为突出的一点是重认识,轻情感,即人们称之为以学科为本位的“目中无人”的教学。这种教学把生动的、复杂的数学学习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框框中,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这也可能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原因之一。教学过程是师生生命的组成部分,学习知识的过程也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与爱好,则是学生获得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情感体验的重要因素。本文拟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用三种心理满足的方式来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爱好。一、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人与生俱来是有好奇心的,这种好奇心在年龄越小的人的身上表现得越为强烈。他们愿意尝试对他们来说是新的事物,愿意经历他们没有经历的过程。表现在数学课堂上愿意成为学习活动的亲历者,渴望成为数学结论的发现者。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就要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去猜想、去提问、去验证。如《可能性》一课,教师在一个纸盒里放入5个红色球和5个蓝色球,请学生从纸盒里摸球:师:“在摸之前请你猜一猜可能摸出哪种颜色的球?”刘伊林:“我猜一定能摸出红色球。”叶能豪:“我猜一定能摸出蓝色球。”汪丹佳:“我猜可能摸出蓝色球,也可能摸出红色球。”这些猜测活动很好地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了兴趣,感到好奇,产生了试一试的愿望。接着教师就顺水推舟,放手让学生通过亲自操做去求证,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在尝试和体验中好奇心得到满足,从而发展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爱好。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不断创造条件和机会使这种好奇心得到满足。长此以往,就能使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持久稳定。二、满足学生的归属心理。所谓归属心理,就是几乎所有学生都有一种强烈愿望希望自己成为班集体中的重要一员,他们希望自己被班集体接纳认可,并在集体中表现出来对别人的影响力。这种心理一旦得到满足,他会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为了保住3这个位置,他会有更大的兴趣去参加集体活动,争取在活动中不断有出色的表现。数学课堂中满足儿童这种心理较好的方式是倡导合作学习。我们在听课中经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情景:教师在讲台上出示一个包装盒,目的是想让学生认识长方体。他首先让学生观察,然后回答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学生们纷纷举起手来,有的还使劲地举得高高的,希望老师能提问到自己。当然也有学生不敢举手,眼睛也不敢看老师,惟恐老师提问到自己。老师叫小明回答,下面是一段对话:小明:这是一个包装盒。老师:再仔细看看,到底是什么?小明:是一个方形的盒子。老师:它的名字叫什么?小明:长方形。老师:不对。……坐在旁边的小华突然举起了手,老师叫她回答。小华说:“是一个长方体。”老师马上说:“对,你真聪明!表扬她!”“棒,棒,你真棒!”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小华的成功、聪明,是建立在小明的失败和笨的基础上的。小华获得成功必然导致小明承受失败的痛苦。试想,如果一个同学在老师的再三追问下,怎么回答都不对,另一些同学就会吸取他的教训,从另一个角度想,一下就答对了,因为他有了前车之鉴。如果是合作的课堂,在小组讨论时,小华对小明的回答补充、纠正,那小华的成功是集体合作的结晶,教师以小组为整体奖励。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为了维护自尊,在看待自己的行为时,习惯用内部归因来解释成功(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用外部归因来解释失败(将失败归因于环境等因素)。在合作的情况下,小明会将失败归因于同伴(小组)讨论不够,这样不会伤害到小明的自尊心,不会使小明产生失败的体验,而认为小华的成功是他们集体讨论的结果。由于满足了心理归属,那么下次讨论时,他还会积极发言,依然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三、满足学生的趋美冲动。学习的个体──学生们天生具有一种趋美冲动,即对美的样式的敏感性和选择性。当一个学习个体,面对具有很强魅力的学习对象时,在趋美冲动的作用下,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来,形成求知需求,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孜孜不倦地去渴求、去欣赏、去品味。如果他面对的不是很有魅力的学习对象时,那么他就不会表现出强烈的积极的情绪,就很难产生积极的享受学习的情感体验。新课标实验教材,版式灵活,图文并茂,色彩丰富。比起以前,学生乐于亲近教材、阅读教材。我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去发现、欣赏教材中的美,从而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体验。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21页第3题是这样的:这道题处处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我是这样处理的: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道题,你有什么发现?生:这里有96盆漂亮的月季花。生:两个同学想把这些花摆成一些好看的图案。4生:小芳想6盆花为一组摆成一个美丽的三角形。96÷6=16(个)能摆16个这样的三角形。生:小东想8盆为一组摆成一个正方形。96÷8=12(个)能摆12个这样的正方形。生:我有不同的摆法。师:同学们,如果让你来帮助设计,你打算怎样摆呢?这时,同学们兴趣高涨,有的在思考,有的在纸上画出草图。生:我想4盆一组摆成圆形更好看,96÷4=24(个)可以摆24个这样的圆形。生:我想5盆一组也摆成圆形,96÷5=19(个)……1(盆)可以摆成19个这样的圆形,剩余1盆放在一个圆形里当圆心。生:……这道题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刚刚学过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在解决了两个问题之后,目的基本达到,但此时学生没有满足,他们想展示一下自己创造美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创造机会满足他们的要求,给他们一次当设计师的机会。从学生那充满灵性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对这部分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外如学生学习轴对称图形之后让学生动手剪出自己想像中的对称图形;学习找规律之后让学生创造规律美化生活;学了图形的拼组之后让学生动手拼出美丽的图案等,都是一些成功的做法。原因就是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满足了学生的趋美冲动。四、满足学生自己做主的愿望。心理研究表明,小学生有一种强烈的独立意识,那就是自己的事情想自己做主。实践也证明,如果条件合适时,给学生做主的机会,他们住住会把事情处理得比较恰当。当学生自己努力把事情做好后,他们会有强烈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这也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培养学生主人翁责任感。小学数学沿海版四年级下册统计的内容为:统计停车场里各种车辆的数量。我感觉这个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师:同学们,我们班要举行一次球类运动比赛,选哪一项比赛好呢?生:篮球。生:乒乓球。生:羽毛球。生:……师:听谁的好呢?生:投票决定,看喜欢哪项的同学最多,就举行那一项比赛。学生都觉得投票决定这个办法公平,接着就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统计的过程。当统计表画出来之后,发现喜欢篮球的同学最多。同学们都同意举行篮球赛。当时正好校长也在听课,我调整了教学方案,我觉得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做主的机会。便马上说:“同学们这么喜欢篮球,今天刚好校长也在,有什么话要对校长说吗?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我看得出来,很多学生把目光投向校长有话想说,但又有些不敢。我随即进行了鼓励,这时有一个男同学慢慢地举起了手,我把机会给了他,这位同学说:“校长您好,同学们这么喜欢篮球,以后我们学校多搞一些篮球活动好吗?”校长笑着说:“好!”同学们看到校长面带笑容,胆子也大起来,另一位同学站起来就说:“校长,我们学校体育5馆里的篮球很多都已经坏了,希望校长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