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Urbanism一景观都市主义的起源二景观都市主义的概念、内涵及策略三景观都市主义的实践景观都市主义的起源景观都市主义的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建筑规划的批判阶段,这些批判包括现代主义不能创造一个“有意义”“宜居”的公共领域,不能将城市作为各种群体历史综合意识的集合,又不能满足城市中各个层次的观众交流。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Jencks)于1977年宣称“伴随着美国工业经济的不断衰退,现代主义建筑的死亡”标志着市场向消费者选择多样化方向的转变。而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并不能够解决工业转型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去中心化”问题,即越来越多的居民搬离城市的中心区,城市人口出现了负增长。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景观逐渐替代建筑,成为新一轮城市发展过程中刺激发展的最基本要素,成为重新组织城市发展空间的最重要手段。景观是一个媒介,是唯一有能力对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转型过程中的问题从逐渐适应和交替演变等方面提出有效解决方法的模型,这个模型可以对城市化的过程提出开放式、不确定的解决策略,并根据城市环境的不断变化提出相应的适应性方案“。景观都市主义的概念由哈佛大学终身教授查尔斯•瓦尔德海姆教授在1997年总结前人的理论而得出,此前他一直担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景观建筑学院副院长、景观系主任。景观都市主义的概念、内涵及策略景观都市主义描述了当代城市化进程中一种对现有秩序重新整合的途径,在此过程中景观取代建筑成为城市建设的最基本要素。在很多时候,景观已变成了当代城市尤其是北美城市复兴的透视窗口和城市重建的重要媒介。(查尔斯・瓦尔德海姆教授)景观都市主义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型学科,它是用景观作为城市建设相关专业的框架结构或媒介,通过跨专业的分工合作来综合的、系统的、多目的地解决和协调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它是当今城市建设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翟俊)景观都市主义就是将城市理解成一个生态体系,通过景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将基础设施的功能与城市的社会文化需要结合起来,使当今城市得以建造和延展。该主义是当今城市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心是强调景观是所有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的载体。景观都市主义的概念景观都市主义的内涵包括3方面内容:工业废弃地的修复自然过程作为设计的形式景观作为绿色基础设施景观都市主义的涵义工业废弃地的修复工业废弃地(Brownfeild)指曾经用于工业生产及其相关用途,而现在已经不再作为工业用途的场地。在工业废弃地修复中最著名的案例无疑是德国的杜伊斯堡风景公园,由风景园林师彼德·拉茨(PeterLatz)设计。当其他的方法无能为力时,试着换一个思路,从运用生态手法处理场地里的污染开始,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想法,这一案例为后来的设计师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其中所体现的景观优先、植物生态恢复及景观作为空间分隔的手段等设计思想,也被认为是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初期运用的一个典范。自然过程作为设计的形式充分尊重场地的自然演变过程,以场地的演变肌理为蓝本,作为启发设计师构图时的基本形式,更进一步,将这一思想融合到场地的生态演变中去。以乔治·哈格里夫斯(GeorgeHargreaves)的瓜的亚纳滨河公园规划设计最为典型,在该案例中,哈格里夫斯从阿拉斯加河流的河道肌理中获得灵感,设计出的地形与河道冲刷后的纹理极为相似,为了达到设计的精确度,甚至做了一个巨大的试验模型,设定相应的水流不断冲刷,研究场地地形的形成肌理,最终的实施方案仿佛是大自然的杰作。在洪水泛滥的季节,这些地形又变成了重要的泄洪通道,最大限度地守护着两岸居民的安全。景观作为绿色的基础设施而存在景观作为绿色基础设施的想法与实践最初出现在高伊策(AdriaanGeuze)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机场的景观规划中,这个设计中体现的思想极其简单,高伊策没有像其他的设计师那样设计很多人工景观,而是只做了3件事:大量种植了适合当地环境且能快速生长的白桦树;种植了一些三叶草;请养蜂人在白桦林里养蜂。事实上,白桦林给三叶草的生长提供了小气候,蜜蜂又促进了植物的繁衍和自然生长,在此基础上又引入其他植物,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系统,而整个景观不需要大量的后期维护。白桦树、三叶草和蜜蜂替代人工,成为阿姆斯特丹机场景观形成的推手,最终在极少的人工干预下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自然艺术,而景观也成为具有生命力的绿色基础设施。景观都市主义策略加厚的地面城市是由自然力在地表作用加剧“隆起”而形成,是自然过程的混凝土表现形式。景观都市主义把大地上所有存在的物体(自然的或人造的)及其状态和空间的视觉总和阅读为延续蔓延的景观。多维空间形态整合多层面、立体化的城市空间体系景观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还应具有的社会、审美及生态方面的功能.通过公路、桥梁、下水道、水管线路、通讯电缆及其它必要的“灰色基础设施”与生态廊道、绿色通道、河道网络,以及公园绿地等属于“绿色基础设施”领域对象的协同整合和统筹建设,形成一种更有效、更经济和更具持续性的优化状态—景观基础设施。城市发展的战略框架景观都市主义用多功能的景观基础设施系统和网络作为城市形态生成、发展和演变的基本战略框架。景观基础设施网络为城市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变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基底。这种可塑性的弹性体系取代了现代主义刚性的形式与结构,成为一种组织城市空间形态的更好途径。通过为今后土地使用预备景观基础设施的网络,可以用来满足未来城市发展多样的可能性和灵活性的要求多维空间形态整合——伊斯坦布尔Meydan购物广场从三维立体多层面的视角出发,充分强调利用地形地貌等城市自然形态。建筑物的形体不再突出,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与周边城市地表相联系的延续的公共空间。中心广场可以便捷的通往地下停车场、地上商店甚至屋顶花园;同时,建筑屋顶多处与周边的街道相连,游人还可以通过屋顶走向城市的四面八方。多层面、立体化的城市空间体系——深圳龙岗中心由英国Groundlab设计的11.8km2深圳龙岗中心城市设计:从龙岗大桥到龙岗广场,通过地下空间开发与河道规划相结合,向我们展示一个包含公共活动,地下出入口以及CBD停车设施在内的交通系统和层叠式的城市公共领域,一个连续而完整的“加厚的地面”景观都市主义的实践苏格兰阿伯丁城市花园“花岗岩蜘蛛网”阿伯丁是位于苏格兰东北部的港口城市,城市花园原址是位于市中心,19世纪建造的面积仅有1.3多万平米的台地花园,它的东面还有一条由公路和铁路组成的城市交通通道,从而将市中心分成两个互不相干的独立部分。“花岗岩蜘蛛网”营造了一个三维立体,多层面、立体化的城市空间体系——一个与周边城市区域相联系的延续的公共空间:“蜘蛛网”的拱形“筋”成为了花园的步行体系,其四通八达,连接着周边的路、街和高架桥;而其下的开放空间则被用于展览、聚会和艺术表演,其中最主要的是一个能够容纳5000人的多功能露天剧场。此外“网络”的透空部分还为下层的街道和室内展示空间送去了可贵的自然光。通过景观这一载体,“花岗岩蜘蛛网”得以重新组构大尺度的人工环境,缝合碎片化的城市肌理。建成后的城市花园将是原有台地的两倍,而花园的景观元素更是丰富多彩。它将为未来的城市提供集艺术展示、聚会和艺术表演、休闲和商业活动为一体,活力四射的多功能城市中心。日本横滨国际客运候船码头日本横滨国际客运候船码头将横滨与海洋连为一体。建筑不再是码头上的一个物体或形体,而是周边城市地表的延续。通过新颖的交通路线的组织,模糊了屋顶和地面的界限,将整个码头设计为一个流动、连续的和多方位的公共空间。采用了公园里常见的木质铺地体系,整个码头就是有着地形起伏的公园,并以此作为附近公园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