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金柱大门图2中西结合式门楼图3西洋式门楼浅谈如何保护城市历史建筑环境沈新福1麦秋玲2李成宏3摘要:本文从创造历史建筑环境的角度提出对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改造意见。首先要认识到古建筑的价值并非完全体现在其建筑本身,环境也是其价值的体现。保护城市历史建筑环境要从街道的格局和空间形式、街建筑物和绿化、旷地的空间关系、文化识别系统等方面着手,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地区的商业活力。关键词:历史建筑环境;识别系统;空间形式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更新。同时城市的特色也在逐渐消失,破坏性的建设方式严重地破坏了街区的空间形态,阻碍了历史风貌的延续性。而大量新建仿古建筑对历史建筑环境又形成了建设性破坏,割裂了人们关对城市的记忆与认同,同样使历史人文环境遭到破坏。“千城一面”的现象在中国大地上迅速形成。可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还有为数或多或少的历史建筑或历史街区存在。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历史街区去提升城市特色,创造具有普遍认同感的城市环境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一、保护城市历史建筑环境的意义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有限的人力物力往往局限在历史建筑本身,对历史建筑规划线内的环境几乎力不从心。《威尼斯宪章》中指出:“保护文物建筑,意味着要适当保护一个环境,一个文物建筑不可以从它所见证的历史和它所产生的环境分离出来。”《文物保护法》在这方面也有明确的规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它建筑工程”。同时还规定:“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在这个地带内修建新建筑和构筑物,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可见,历史建筑环境的保护和建筑本身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城市历史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城市的资源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那么该城市就具有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历史环境是城市人类演化的基础条件,历史环境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历史环境引导人类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提升现代生活质量,是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的教材和教具。也是提升城市的识别性、归属感、家乡感和民族感的重要物质因素。城市历史环境是防止城市“生态简化”趋势的重要力量,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一个城市的特定历史环境的形成也是在长久的岁月过程中,城市所在地区的各种地方要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城市历史环境是城市所在地区地域性的最突出的体现和表现形式,自然也是维持城市地域性的重要对象。传统城市空间经过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断演变逐渐形成了满足城市居民生理和心理等各方面需求、适应当地传统居住和社会文化的特征空间,有效承载当地历史文化精神的一个物质载体。二、保护城市历史建筑环境的内容:(一)维护城市街道的格局和空间形式,积极创造城市归属感城市一带住宅一般都是围合式的布局,沿着碎石巷走过去,一个个的门洞排布在巷子两侧,随着年代的不同门楼样式变化很大,从明清建筑的古典样式到近代的西洋形式(如图1,2,3),显示着建筑近代化的过程。这些小巷曲曲折折,窄的只有米半,仅能供一人通行,号称“一人巷”,宽的也不超过两米。弄堂的精彩更在于其转角处理。斜角处在一人高的位置被斜削下来,极富雕塑感,显示了“让人三分”的思想。这细小之处都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弄堂系统的延续保持城市的特征。能使人想起老城的传统形象,弄堂系统己经贯穿于整个老城的社会中性的邻里空间的形象和实际特图4寺塔征。作为社会和谐的象征,它在许多城市居民怀旧的眼光中己经超越了其历史的存在。它不仅具有不同背景的人都能认同的难忘的形象,而且保持一种使用的连续性,其本身就是一种集体记忆的形式。(二)保护城市建筑物和绿化,营造良好的周边空间关系城市由于用地面积有限,开敞空间有限,而建筑物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体现了作为近代第一城的进化过程,是建筑的化石博物馆。所以在保护城市的古风貌特征时,保护各个时期建筑的特征是必须要做的。而做这项工作要充分调查每座建筑历史风貌,不可采取一刀切的形式。古树是历史的活的见证,是无法仿造假造的文物,城市在保护改造的过程中对古树名木都登记造册的保护,为进一步的保护创造了条件。在改造城市的过程中要增加适当的开阔空间,进一步丰富街道景观。结合现有树木和原居民经常使用而现在废弃的井台,来组织景观广场,提高旅游景观的质量,提升民居建筑的商业价值。在组织绿化和广场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原有的视线走廊,天宁寺塔就是这些视线走廊的主要制高点(如图4)。要保证视线的通透,视线走廊地带可利用地形道路、绿化空地和利用低矮建筑等空间来实现。(三)创造具标志性建筑及其空间,形成城市建筑文化识别系统我们所熟知的任何一个知名的国际性大都市都存在其标志性的建筑.这些建筑就构成了城市的信急识别系统。人们一见到天安门及其广场就知道是北京。提起埃菲尔铁塔就会想起巴黎。看到金字塔马上就联想到了开罗。愈来愈多的事实证明,一个有特色的城市建筑及其空间带给这个城市的文化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它们是城市的灵魂、象征、名片。这些辉煌的标志性建筑不仅成为所在城市的标志,而且承载了精神的、象征的、审美的内容是构成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使得上述城市的形象在从未走过这些城市的人的心中变得生动具体起来。更是给那些到过这些城市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标志性建筑是城市文化的沉淀反映出城市固有的个性风貌。是外界标志城市独特存在价值的商标和载体。是构成城市信息识别系统的主要元素。因此,我们在城市规划城市改造中要认真考虑城市标志性建筑及其环境的问题。城市地段周围的建筑因年代不同而不同,但有共同的性格:古代淮地的豪放、粗犷和吴地的灵动、精明相融合的文化特质。对于改造区内的建筑保留有价值的建筑,对价值小的予以拆除,除部分按需要留做广场外,可以考虑将市区其他地方无法进行保护的建筑迁建到此地,形成特色鲜明的民居组团。对周围建筑应限制造型,和民居建筑的豪放的外形相适应,精细的构造相呼应。创造特色鲜明、商机无限的城市。(四)创造互补协调的城市空间特色在城市一带民居的处理,应该综合考虑该地区的建筑空间。可以采取互补协调的方法整合新旧建筑空间,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空间环境。所谓互补协调就是指不同性质、特征、风格、情调的东西以一定的形式、方法和谐组合融会成互相补充、协调统一的东西,避免千篇一律的毛病,从而显示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以互补协调作为准绳衡量城市建筑景观.就是城市建设中的互相协调审美准则。这一准则囊括了城市景观中许多具体的内容。如实体(建筑物)与虚空(周边空地)、开敞与闭合、含蓄与暴露、收与放、曲与直、动与静、明与暗、浓与淡、主与次、轻与重等等。城市建筑景观如何将这些相互对立的东西协调组织在一个统一体中无不显示了城市决策者、设计者、建设者的观念和思维方法。进而显示了城市建设的文化品位。在改造城市民居建筑时考虑人民路的新建建筑。将范围内的个别环境因素与环境整体保持时间与空间上的连续性,即和谐的对话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倡人文与自然的协调平衡。在人文环境中力求通过对传统的扬弃不断推陈出新。城市,千年的一个缩影,在不久的将来的改造过后,必将摆脱脏乱差的局面,重新焕发活力。为提升形象再创辉煌。为创造的价值商标和载体再做贡献。参考文献:[1]贺林,贾梅.重视文物建筑的环境保护[J].[2]李军,潘峰,彭青.保护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的理性探索[J].[3]阮仪二,沈清基.城市历史环境保护的生态学理念[J].[4]陶海燕.浅析城市的个性与保护[J].[5]刘文俭.城市建筑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6]丰坤武.论文化的性格及其张力[J].[7]沈启鹏.城市文化特色研究[J].(原刊于《广西城镇建设》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