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顺论文网世纪的中国,文化形态、思想观念都伴随着社会的变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巴金作为新文学转型期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早期作品中关于“爱情”这个永恒话题的描写,有浪漫、有温情、有苦涩、有伤痛……但共同点都是将爱情作为一种“曲笔”,借以充分的表达作者的感情和对现实的认识理解、体验感受,也是当时社会的内在冲突与精神价值最真实的体现。巴金笔下的爱情,涉及的情感状态、生存体验,本质上是其传达某种社会理念的“借用品”,通过揭示人物在爱情关系中的爱恋与憎恶、理智与情感、思想与行为等,反映出青年革命者在爱情面前复杂的矛盾心理,剖析了他们精神苦闷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激励社会叛逆,抨击了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另外,也将人物对待爱情与事业、小我与大家等的轻重抉择时表现出的献身精神、民族大义刻画的淋漓尽致。悲壮中透着高昂,激烈中含着大义凛然,印证了20世纪中国人性觉醒的履迹。关键词:巴金无政府主义爱情观爱情三部曲宜顺论文网目录一、巴金作品中的爱情类型-------------------------------------------------------------1(一)信仰高于爱情----------------------------------------------------------------------1(二)男性自卑与女性崇拜-------------------------------------------------------------2(三)宣泄对社会的愤懑----------------------------------------------------------------2(四)爱情服务信仰----------------------------------------------------------------------3(五)亲情、友情类型-------------------------------------------------------------------3二、巴金笔下的信仰与爱情纠结的人物形象分析----------------------------------3(一)为了坚定信仰拒绝爱情----------------------------------------------------------4(二)面对爱情和信仰的迷茫----------------------------------------------------------4(三)同时忠于爱情和信仰的悲剧----------------------------------------------------6三、巴金对信仰和爱情的思考----------------------------------------------------------6四、结语-------------------------------------------------------------------------------------7参考文献-------------------------------------------------------------------------------------7宜顺论文网浅谈巴金作品中的爱情观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和较为完整地描述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作家。在他早期的《爱情三部曲》等小说中,巴金塑造了众多不同的无政府主义信仰者的形象。在描写这些形象的时候,巴金最擅长的一种手法,就是把革命套在爱情的外衣里进行描写。以爱情作为切入口,巴金找到一个最容易走入人物复杂内心世界,也最容易打动和吸引读者内心的大门。就如同巴金自己所一再强调的那样“我并不是单纯地描写这爱情事件的本身,我不过借用恋爱的关系来表现主人公的性格。”而确实,爱情,对于无政府主义运动者来说,是一个非常痛苦而又无可回避的考验难题。而在面对爱情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人物不同的性格。(1)一、巴金作品中的爱情类型在巴金一些主要代表作品中的爱情描写里,大致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爱情类型:(一)信仰高于爱情巴金作品中该类型的男性主人公多为扬善除恶、立志献身事业的青年革命者。在他们的观念里,觉得推翻封建腐朽统治,建立人人平等的民主主义社会才是青年人最应该追求的人生目标,而在这历程中爱情显得极其奢侈,或者说对于一个不知下一秒是否会身首异处的人来说,追求美满的爱情是一种奢望。他们宁愿将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追求人性解放的宏伟事业中,他们将那份爱的悸动压在心底,奉献着自己近于禁欲的青春年华。《雾》里的陈真有“我需要的是工作。我的问题并不是女性的爱情所能够解决的。……我没有福气享受……”的自白,同样在《灭亡》中,杜大心曾愤慨道出“一个立誓牺牲个人幸福来拯救人类的人,还有资格爱女人……把他有限的精力分到男女爱情的上面去,这不可能、不应该!”的宣言,这些都是信仰至上观念的最佳体现。在青年革命者的观念里,信仰高于一切,只有完成救赎大众的革命伟业之后才会有儿女情长,才有资格、有时间去经营爱情。救赎劳苦大众是他们觉得最应该去做的事情,灵魂与肉体是可以剥离的,仿佛只有男女主人公都有着志同道合的革命追求,他们之间才会擦出爱情的火花,才可以进入恋爱状态,如《电》中的吴仁民与李佩珠。这种爱情观里,“灵”是爱情的主题,且赋予其革命的信念,“性”被认为是堕落的、罪恶的。作(1)陈琼芝:《生命之华·巴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页。宜顺论文网者曾明确表示“我所注重的是性格的描写。我并不是单纯地描写爱情事件的本身,我不过借用恋爱的关系来表现主人公的性格”(2)。通过爱情话语来传达作者对世事的看法,展现出主人公为救赎大众而牺牲小我的高尚情操。这种爱情观毕竟不符合人类发展进步的轨迹,那种灵肉剥离的、缺失性爱意识的言语,有悖于主人公健全的、人性化的性格塑造(二)男性自卑与女性崇拜巴金作品中不乏在爱情上自卑多过担当的男性主人公形象,他们对待恋人近乎崇拜,在一定意义上可认为是他们的软弱自卑、优柔寡断使得他们的爱情美梦化为泡影。陈剑云是贯穿于《家》和《春》两部小说中的人物,尽管这个形象很少为读者注意,但他的爱情心态却极富典型意义。剑云不同于觉新,觉新所在的封建大家庭尚未完全败落,他在这个大家庭里长房长孙的地位还能使他受到不少人的重视,特别是赢得一些年轻女子的青睐。陈剑云却是个彻底的破落户子弟,只能靠着伯父的周济维持着生活,可偏偏这位“除了伯父底零落的家外什么都被剥夺了的谦逊的人”暗恋上了对他来说如高高在上的女神一样的琴。在《春》的结尾,作者让剑云实现了自己的心愿,他是在帮助淑英逃出家门,护送她到达上海而因劳累过度得肺病死去的,他终于为自己心中的“女神”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陈剑云这类人物形象在巴金笔下屡见不鲜,《寒夜》中的汪文宣就是其中一位,他深爱妻子,却对妻子与母亲的争吵无能为力,在妻子的情夫面前自惭形秽。汪文宣多次不自觉地说出妻子简直是个天使,自己配不上她之类的话,足以显示出他内心根深蒂固的自卑情绪。他对妻子产生了近乎崇拜的心理,那么曾树生撇下他独自飞往兰州之后,汪文宣很快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也就不足为怪了。自卑情绪和异性崇拜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交织缠绕在巴金笔下的男性主人公心中,造成了他们的苦闷、彷徨,在感情冲突的漩涡中不能自拔。(三)宣泄对社会的愤懑巴金的作品《灭亡》,从根本上说不是一部恋爱小说,巴金宣泄的不是爱情上的苦闷,也不是一般地表现革命与恋爱的矛盾。主要是抒发对罪恶社会极端憎恶的情感,表现出在现实面前极端愤懑的心境,同时赞颂杜大心为信仰而牺牲一切的崇高人格。巴金曾自述:“我创造李静淑出来给我解决爱与憎的问题。”“我是暴露我的灵魂,倾吐我的爱憎,表示我的希望。”巴金是诚实的,他说了《灭亡》,也是早期小说中的一个特点:(2)巴金:《〈爱情三部曲〉总序》,《巴金选集》第四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88、397、423页。宜顺论文网将爱情描写作为一种“曲笔”,曲折地倾吐作者的真情实感。在《灭亡》中,作者为了充分展示主人公杜大心的矛盾心态和爱憎情感,有意设计了他与李静淑的爱情故事,并让杜大心在李静淑面前毫无顾忌地发泄自己的愤懑,诉说“憎”的情感,追诉他怎样从爱人类到憎恨人类的思想变化过程,同时充分倾吐作者自己对待社会的看法。当杜大心在爱人面前倾述自己的苦闷时,就像是作者在苦诉自己的悲哀,当他们互相争论爱与憎的问题时,就像作者自己的思辨过程。在这类爱情的叙述中,爱情被当作是一种载体,是传达某种创作目的的“借用品”,而爱情本身并不受到关注。(四)爱情服务信仰在这中类型的爱情中,个人的情感常常会成为一种源源不断的动力,去努力实现某种目标。《新生》是《灭亡》的续篇,但是却从不同的角度来抒发作者的观点,主人公李冷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的转变是本文的主线,最终为了信仰而献出宝贵的生命,情感得到升华,人生价值得以体现。小说中,以李冷与张文珠的爱情关系来服务主题需要,李冷想要获得完满的爱情就必须克服个人主义,接受新的信仰,和融进工人阶级中的文珠走同一条路,他们的爱情也随着李冷从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的转变过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寓意。这一过程中掺杂着各种不适、曲折,但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爱人,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主人公努力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爱情对他的吸引激励着他不断的做出改变,也反映出李冷个人主义思想的顽固。爱情的力量确实是伟大的,但难免有点夸大了爱情的力量。(五)亲情、友情类型巴金在这种爱情类型的创作过程中,并不是想要宣扬爱情的力量,更多的是展现一种类似爱情的亲情与友情。它不是爱情,却能至死不渝、舍生忘死;它是爱情,却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爱情那样情意浓浓、轰轰烈烈、山盟海誓。虽说表明了恋人的身份,却也极少的出现爱情话语,更像是一种革命战斗式的友情。典型代表是《海的梦》里的女主人公里娜,她的两段爱情经历都是和并肩作战的战友。第一个恋人给了她此生唯一的革命信仰和理想,就像是一位启蒙老师,第二个恋人在她追求革命事业的奋斗中给予了她无私的帮助、支持和鼓励。他们会为了对方舍弃自己宝贵的生命,奉献一切,体现出人类真善美的高贵品质。然而,这些就是他们对待爱情全部的感观,可以为了对方舍生忘死,却不掺杂任何的性爱因素,就如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般。实际上,这样的爱情只宜顺论文网是一种空洞的理念,一种纯粹的精神象征,并不符合人性的真实发展。多于亲情与友情,但又少于爱情,像是精神上惺惺相惜的同命人,追求着精神境界的更高信仰。此外,巴金的作品中,还有像《家》中觉新、梅、瑞珏三角的爱情关系中,梅与瑞珏之间无嫉妒、无排挤的道德完善型爱情,觉慧与鸣凤的主奴依附型爱情等等。二、巴金笔下的信仰与爱情纠结的人物形象分析在爱情三部曲之《雾》与《雨》中的无政府主义青年男女,对于爱情问题,感到非常困惑。这些人的内心异常痛苦,充满犯罪感,认为谈恋爱会影响整个团体的工作。一直到《电》中,巴金才通过吴仁民与李佩珠的恋爱,强调团体工作与恋爱完全没有冲突,反而会提高勇气,把工作做得更完善。李佩珠就这样强调“爱并不是罪过,也不是可羞耻的事情……爱情只会增加我们的勇气()。”(一)为了坚定信仰拒绝爱情这类人物形象最典型的代表是《灭亡》中的杜大心。这是一个患了第二期肺病的罗曼蒂克革命家,也是病态革命家。他对社会所发生的一切不平事、民生的疾苦感到愤愤不平。同时,杜大心是一个诗人,经常把内心的苦闷诉诸于诗篇中。他心中充满了怨恨,诗歌正好是他诅咒人生,发泄不满的途径。但是杜大心也参加团体活动,关心社会。杜大心只相信恨,他认为,“如果爱是真实不虚的,那么世界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人们说爱不知说了多少年了,谁曾看见爱来?我要叫人们相信恨,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被欺骗,被伤害,被杀。”面对爱情,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