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日第次姓名: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通览一、说明文整体阅读说明文是介绍事物、阐述事理,给人以知识,其客观性特别强。因此说明文阅读其问题的设置大都能从课文中找出,难度相对而言较小。通过整体阅读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一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往往介绍某一事物或这一事物的某一现象或某一特征,所谓说明对象的特征,就是该事物或现象区别于其他事物或现象的独到之处,通过整体阅读,明白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清说明对象具有的特征,其实就是掌握文章的中心。说明文注意的几个方面:抓住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常考题型】1.说明对象:答题技法:看题目或首尾段。实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2.说明对象的特征: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3.说明方法、说明作用及说明顺序:(1图表、下定义。其作用是:②列数字:更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④打比方: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特征。⑤分类别:条理清晰。⑥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的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⑦列图表:直观形象的写出了……(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主→次、概括→具体、现象→本质、总体→局部等)。逻辑顺序中的“由主到次”与空间顺序中的“由整体到局部”要分清。4.段意概括——句式:说明了……介绍了……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5.“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下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6.段落、语句顺序:如: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或……词语分别照应了上文的……;或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7.语言准确性:考点——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答题技巧:不能删。先解词,说明原句意思是……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换后(删掉)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2原意,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用该词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8.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技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9.发散创新: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或拟标语。技法指导: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实战演练】植物“气象员”张晓天植物不仅供中,观察到了一些植物预报天气的规律。预报阴雨天气晴朗时,南瓜蔓梢是向上翘起生长的。如果发现南瓜蔓梢下垂,那是天气转为阴雨的征兆;如果在连绵阴雨的天气里,南瓜蔓梢由下垂转为上翘,那就表明阴雨天气即将结束,晴朗的天气马上就会到来。南瓜蔓为什么能预报天气呢?原来,天气在变化时,南瓜有向阳性和向阴性,这是南瓜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天气保护自身所形成的特性。风雨草生长在我国西双版纳的密林中,能预报风雨,它开花的习性很特殊,没有固定的时间。可每当暴风雨来临之前的两三天,它那小巧玲珑的花就开放了。而且暴风雨过后,它的花开得越发齐整和鲜艳,好像只有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才能显露其本色。“含羞草害羞,天将阴雨。”天气正常时,你用手指触动它的叶柄,叶子马上就会合拢,但是很快就会恢复常态。如果叶片自然下垂合拢,便是阴雨天气的征兆。在秘鲁的安第斯山区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晴雨花”,它的花瓣紧密无隙,吸水性和透气性都很弱。因此,每当下雨前气压低、空气中的水气密度饱和时,花蕊低处的露珠也就消失了。这种现象是表明晴朗天气即将逝去,阴雨天马上就要到来。因此,当地居民将这种花称为“晴雨花”。蟹吐沫那样,因此老百姓总结出“茅草叶柄吐沫,明天冒雨干活”的农谚。空气湿度大时,松果的鳞片就会收缩,这是报告有雨。空气干燥时,松果的鳞片就会打开,这是预示天气即将由阴雨转为晴朗。大雨到来之前,气压急剧下降,水面上的压力减小,这时河底的青苔就会浮出水面,因此农谚云,“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预报温度在瑞典的南部生长着一种名叫“三色鬼”的草,人们称它为“天然寒暑表”,因为这种草对气温的变化极为敏感。在20℃以上时,它的叶片都是向斜上方伸15℃时,枝叶就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时为止;当气温下降到10℃时,枝叶向下弯曲;如果气温回升到原来的状况,叶片就会恢复到原状。栗子树不但感觉灵敏,而且还能预测天气。进入冬季以后,在预测到有霜或下雪的坏天气将要来临时,它会提前几个星期长出芽来。研究证明,栗子树是在对夜间的时间长度进行“测量”之后,预知严冬的到来。3茎来腌制咸菜。据观察,鬼子姜能准确预报初霜,在它开花10天左右,就要降第一场霜了,从而提醒农民做好防霜抗冻的准备工作。(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5月B版,有改动)1、本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是什么?2、本文的结构方式和说明顺序是怎样的?34、本文第二个小标题中的“温度”一词用得是否恰当?为什么?5、请结合全文内容揣摩文题《植物“气象员”》的妙处。审题:圈画,审清题意,弄清要答什么(内容),明白怎样答(形式);表述:扣问而答,规范严谨。二、议论文整体阅读章中心【知识回顾】议论文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样式。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文章(作者)对某一问题的观点、见解和主张,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和核心。论点必须正确、鲜明。一篇议论文常常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多个分论点。中心论点的提出有四种方式: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文章中间提出中心论点;文末归结中心论点。论据是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是以理服人的证据。论据有两种:一种叫事实论据,一种叫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典型的人物及其事例,史实、数据和高度概括起来的材料。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格言俗话民谚,通过事实证明是正确的道理、定义等。论证是用事实或道理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逻辑纽带。常用论证方法:事实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四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和立论与驳论相结合。议论的基本结构:引论——本论——结论。或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议论文标题:有四种类型:一、标题就是中心论点;二、标题提示论述范围;三、标题揭示论题;四、标题表示论述对象。【答题指导】4■把握文章论点。论点提出的方式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直接表现于文章之中,可以在文章中(包括标题)直接找到明确表现(陈述)论点的语句。另一类是间接提出,作者先引用一些事例或事理,在对所引用的内容分析过程中提出论点。要正确把握论点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1)抓文章的标题。议论文大多以论点或议论的话题为标题,抓住标题常能迅速正确地把握文章论点。(2)捕捉段落中心句。段落中心句通常明确表现作者的见解和感情倾向,抓住这些内容就能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论点。(3)分析段落关系。议论文的段落之间逻辑关系特别强烈,如果在阅读时注意段落之间、段落内部句子(群)之间的关系,就能理解论据运用的作用,从中提炼出文章的论点。■理解论据作用。在概括论据内容或特点时,必须注意论据运用的语言环境,分析论据是从什么角度来支撑论点的,这些论据是否具有代表性,要注意在议论过程中的逻辑关系和作者的感情倾向。在理解论据作用的基础上,阅读时还应展开想象和联想,能根据文章的论点补充,拓展相关的论据,读出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理解论证方法以及作用论证方法作用事实论证(举例论证)充当(作为)事实论据,更有力地论证了“”这一论点(观点)。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充当(作为)事实论据,更有力地论证了“”这一论点(观点)。对比认证通过对比,更突出论证了……比喻论证形象生动论证了……,使深奥难懂的道理通俗易懂。■分析论证过程作用。论证过程体现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运用这一论据企图证明什么,以及论述的针对性是什么等等,都属于要分析的论证过程。分析论证过程还要注意文章论证的结构。议论文的基本思路可以理解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结构表现形式常有总分、并列、层进等,通过剖析结构特点,也可以理清作者的思路,正确把握文章论点。■感受语言特点。议论文的用语特点是逻辑严密,因此阅读时要注意文中用词的分寸,尤其是修饰语、限制语的选用。句子的安排直接体现作者的基本见解,因此,在阅读时更要注意到语气、范围、程度、语序的安排,句式的选用和有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作为考生,一定要和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格区分开来。【实战演练】习惯成自然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5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旦盟查叠盛翌邀:。擅堡丝盎。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1.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3.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4.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5.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审题:圈画,审清题意,弄清要答什么(内容),明白怎样答(形式);表述:扣问而答,规范严谨。6三、记叙文整体阅读【考查要求】1、把握记叙要素、线索、顺序、人称、详略。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和层次。3、4、揣摩理解关键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及作用。5、分析文章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6、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7、结合内容进行个性化表述,学会思考和质疑。【记叙文知识要点】1、记叙文的“六要素”和贯穿全文的线索:“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事件脉络。“线索”是文章的纲。它可以是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