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文化特点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融合外来文化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1万年前到公元前3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文化时代,当时的日本是一个狩猎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徐福人海东渡对日本社会变革及文明进步起了推动作用。公元3世纪至公元7世纪渡来人源源不断地将大陆先进文明带进日本。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在奈良时代达到高潮。在长达千余年的对大陆文化的借鉴中,日本把大陆文化变形、融合,使之日本化,最后使大和文化日渐丰盈起来。二战后,美国文化又滔滔涌人。这三次外来文化对日本的冲击过程也是日本贪婪的吸收过程,日本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将传统与现代、外来文化与自我文化有机地结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杂文化”。一.日本“杂文化”的主体性和开放性1.日本文化的主体性众所周知,从历史角度看日本的周边是文明古国。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日本作为远离大陆的孤岛独自发展了自身的文化。与亚洲的文明中心古代印度和中国相比,古代日本文化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古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相遇时,就好比水往低处流,当时已非常先进的中国文化被日本所吸收。到了近代,日本的社会文化发展相当迅速。也是由于与西欧资本主义文化相比落后很多,因此近代以后的日本开始大规模地吸收了西洋文化。日本是岛国,与文明中心地的中国以及中国的邻国朝鲜隔海相望。在近代以前的日本,这个距离,某种意义上给予了与外界交流的主导权。也就是说,顺应时势或必要时日本经由大海从大陆引进所需文化,时运不济或不必要时再次利用大海一时关闭交流的大门。日本利用有力的地理环境,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以来,一千多年间没有受到外来的侵略和征服,也没有像弥生时期的大规模的外族人种的迁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的占领,日本之前从未有过外国军队的进入。这与当时的亚洲大陆和欧洲频繁征战,发生民族冲突不同,日本文化得以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常常根据自国的需要有选择性地接收。这种开放和封闭的地理环境同时带来的是日本文化的两面性。开放的同时关闭,一时开放一时关闭的外来文化的吸收也具有两面性。日本人自古以来信仰多神论认为世上万物皆有神,神支配人们的幸福与不幸。六世纪时佛教传到了日本。现在在日本人的生活与习惯中一般来说喜庆时以神道仪式庆贺,不幸之事采用佛教仪式。这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给日本文化带来了极大地融合性,使外来文化和土著文化保持其不同的同时得以并存。2.主导性,选择性,融合性,保守性日本的主体性又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主导性:吸收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先进文化。公元5至6世纪左右,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地。日本是中国隋唐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移植了。公元18世纪到19世纪欧洲是世界近代资本主义的发生地,近代文明的中心地,日本于是移植欧洲近代学术思想,进口近代产业经济制度,模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文明。(2)选择性认为对自己有益的文化,并能适应本国文化就吸收。(3)融合性并不是将外来文化直接机械的吸收,而是改造自己的固有的东西同时将外来文化有机的融合日本化。(4)保守性固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原封不动的传承,比如茶道、相扑等。3.从形成原因看主体性如前所述,周边性是日本文化形成的原因之一。日本距离亚洲文明中心古代印度和中国很近,在吸收外来文化时有自己的主导性。这是日本文化主体性的一种表现,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时充分发挥了主导性。日本文化主体性的第二个表现是,对固有传统文化的保守性。这归功于岛国的地理环境。战争频发的中国,新王朝的更新常常伴随着对过去文化的破坏和否定。但是,没有战争的日本,保存并发展了大量起源于中国,同时被战争丢弃的东洋灿烂的传统文化,例如,宫廷音乐,舞蹈等。日本文化主体性的第三个表现是,它的融合性。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日本没有生搬硬套,而是表现出了强烈的融合性。究其原因,可举出日本民族多元化的思维方式。日本通过改造中国的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这是极好的例子。他们以汉字的草书为基础创造了平假名,以楷书为基础创造了片假名。另外,对印度传来的佛教进行改变,使之融入到日本的神道思想里去,创立了神佛习合论,又发展成为现世佛教。二、外来文化吸收的开放性1.大化改新与隋唐文化的吸收日本仿效中国,645年把年号改为大化。通过大化元年进行的大化改新日本更加积极地引进了中国制度和文化。大化改新以建立集权的官僚国家为目的,主要引进大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在土地制度方面,政府把大化改新以前的氏族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和部民制改为公民公地制,以班田收授法实施租,庸,调等租税法,制作户籍,账簿逐步建立了律令社会。法律效仿了唐律令,相继颁布了近江令,飞鸟净御原律令,养老律令等。教育方面,学习唐朝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同时以中国儒家的经典孝经,论语,礼记等作为教材使用。但是,没有采用中国的科举制度。日本是以世袭制选拔和任命官僚。在衣食风俗方面,也吸收了很多文化。贵族们羡慕唐朝的生活方式,模仿他们的生活。当时流行唐服,天皇的礼服和冠也都仿效中国皇帝的礼服,大臣和女性的礼服同样都是以唐服为标准的。唐朝的饮食文化,食品,烹饪法也传到了日本,丰富了日本人的生活。日本的传统活动中有很多是中国的传统及习惯。例如,新年的门松,屠苏酒,七夕,盂兰盆会,重阳节等。2.明治维新与西洋文化的吸收1868年的明治维新,事实上是从封建制度到近代的资本制度的过渡,建立了近代日本国家的基础。日本政府吸收西洋文明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日本是重视教育的国家,明治政府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教育上,1871年颁布学制,主张教育平等主义,整顿和完善了从大学到小学的学校制度。1890年的教育诏书,一方面吸收了西洋近代教育的学制和科学内容的吸收,完善了近代教育的形式。另一方面,主张忠君爱国的非现代的教育理念,强调封建主义教育的精神约束。日本从德川时代开始吸收西洋近代科学,到了明治时代采用招聘外国专家,设立学校,派遣留学生等方法大规模引进西洋的科学技术。明治时代的自然科学的研究,全权依靠外国专家的直接指导,在数理化,地质,医学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生活方式的文明开化,给日本人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从服装、发型到饮食向西洋人看齐。日本人受佛教的影响食肉很少,但是学西洋为增强国民体质,喝牛奶,吃牛肉火锅,允许僧人食肉、带妻室等,积极地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3.战败与美国文化的吸收改变日本最根本的措施是制定了民主主义宪法。1946年在美国专家的指导下起草了新宪法。宪法规定,主权在民,国民人人平等。随着宪法的全面修改,废除了只有嫡子才能够继承家产的家制度,基于男女平等原则修改了民法等等,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在政治改革方面,首先战争时的政府,军事首脑作为战争罪犯被逮捕,处刑,清除了军国主义势力。战争年代束缚国民自由的法令宣告无效,成立各种政党,尤其是日本共产党作为合法政党登上了政治舞台。修改众议院议员选举法,给予20岁男女公民选举权,从此迎来了妇女参政时代。日本从明治时代开始接受美国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宽口径,大规模吸收。学问方面,战后美国的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舆论调查等学问开始在日本流行。日本学术界的研究重点从哲学转向社会学和心理学,从文献主义学风转向了实证性的学风。美国文化还通过教材渗透了青少年。好莱坞的电影介绍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这对日本人的冲击是很大的。美国文化在日本社会逐渐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以至于广泛流行开来。四.结束语全文就日本文化的主体性与开放性进行了分析。它也是日本文化的特点之一。日本从古时候起吸收了大规模的外来文化,他们一方面摄取外来的思想和文化,另一方面创造了独自的思想与文化。这充分体现了日本人的思想与文化的特点,至今仍然保持这一特点。日本文化的主体性,体现在吸收外来文化时,消化和改造外来文化,使其日本化。所以它不是单纯的效仿,是考虑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模仿和学习。日本文化中有古与今,和与洋,洋与洋的诸多文化因素,但是能够得以很好的并存。露丝·本尼狄克特所著《菊与刀》所讲:“生性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意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背叛;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主体性和开放性给日本文化带来了混乱,基于这种状态日本文化的特点被人们称之为双重文化,混血文化,混合文化,合金文化。关于日本文化的基本特点还有待继续研究,今后有必要从多角度去分析考察这一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