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学实习报告浅谈构造柱专业:建筑工程系班级:造价10级(10)班学号:2010421023姓名:蒋瑞雪前言:多层砌体房屋一般是以砖墙体作为主要承重结构的刚性房屋,楼盖一般为钢筋混凝土的,层数由过去的2~3层逐步发展到6~8层,这类房屋由于是用脆性材料的粘土和砂浆砌筑的。目前,多层砌体房屋还是我国目前房屋建筑的主要结构类型之一。在公用与民用建筑中,住宅、办公楼、学校、医院等广泛采用了这一结构类型,从长远来看,砖混结构的多层砌体房屋仍将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多数城市民用建筑的主要类型。关键词:构造柱一、实习目的通过一段时间的认识性实习,我初步的了解了房屋的构造组成、构造原理及构造方法。进一步提高对建筑文化、建筑知识以及建筑施工、建筑材料的认识,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所以砖混结构的抗震构造(构造柱)措施成为了我的首选研究对象。二、实习时间2011年12月1号~12月12号三、实习内容0引言而多层砌体房屋在未经合理的抗震设计时,其抗震能力是较差的。最近十多年来,在历次破坏性地震中,多层砖房大量倒塌,严重危及人民生命,并造成无可挽回的巨大经济损失。因此总结多层砌体房屋的地震危害经验,在设计中认真作好抗震设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通过对大量的实例和仿真实验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1构造柱能够提高砖石砌体房屋的抗剪强度10%~30%左右;1.2构造柱最明显的特点是对房屋的延性的提高。开裂前,构造柱对墙体的刚度增加不大,但在开裂至破坏阶段,由于构造柱约束了墙体破坏后的塌落,从而使墙体能够支承竖向荷载,避免突然倒塌,大大提高了砌体房屋的耗能能力,增加延性3~4倍。因此在砌体房屋中采取的既经济又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就是设置构造柱。1.3当无混凝土墙(柱)分隔的直段长度,120(或100)厚墙超过3.6m,180(或190)厚墙超过5m时,在该区间加混凝土构造柱分隔;1.4120(或100)厚墙当墙高大于3米时,开洞宽度大于2.4m时应加构造柱或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1.5180(或190)厚墙当墙高大于4m,开洞宽度大于3.5m时应加构造柱或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2构造柱的抗震作用,在多次地震过后的各种资料中得以体现以唐山地震为例:唐山地震后,有3幢带有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且与圈梁组成封闭边框的多层砌体房屋,震后其墙体裂而未倒。其中市第一招待所招待楼的客房,房屋墙体均有斜向或交叉裂缝,滑移错位明显,四、五层纵墙大多倒塌,而设有构造柱的楼梯间,横墙虽也每层均有斜裂缝,但滑移错位较一般横墙小得多,纵墙未倒,仅三层有裂缝,靠内廊的两根构造柱都遇破坏,以三层柱头最严重,靠外纵墙的构造柱破坏较轻。由此可见,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在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多层砌体房屋应按抗开裂和抗倒塌的双重准则进行设防,而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则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抗震构造措施。在多层砌体房屋,底层框架及内框架砖砌体中,它的作用一般为:加强纵墙间的连接,是由于构造柱与其相邻的纵横墙以及牙搓相连接并沿墙高每隔500mm设置2(6拉结筋,钢筋每边伸入墙内大于1000mm。一般施工时先砌砖墙后浇筑混凝土柱,这样能增加横墙的结合,可以提高砌体的抗剪承载能力10%—30%,提高的比例幅度虽然不高但能明显约束墙体开裂,限制出现裂缝。黑龙江省的许多地区基本裂度为6~7度,位于这些地区的多层砖混建筑均需设防,抗震构造柱的设置是必不可少的。构造柱应当设置在震害较重,连接构造比较薄弱和易于应力集中的部位。其设置根据房屋所在地区的烈度、房屋的用途、结构部位、和承担地震作用的大小来设置。由于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作用主要在于对墙体的约束,构造断面不必大,但须同各层纵横墙的圈梁连接,无圈梁的楼层亦须设置配筋砖带,才能发挥约束作用,关于抗震柱的设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作了详细的规定。3构造柱施工中的弊端目前由于许多施工队伍的技术人员对抗震认识不足,对构造柱的重要性理解不够;还有的是由于工人素质较低,质量意识不强,在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施工中还存在一些弊病,这些弊病直接影响了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抗震作用,必须引起注意。3.1构造柱与墙体联结不牢。拉结钢筋与马牙槎没按规范设置,致使柱与墙体分离,单独工作,不仅使结构的整体刚度降低,同时也削弱了墙体的承载力,造成墙体剪压破坏。所以在施工构造柱时一定要留马牙搓,先砌墙,后浇柱,拉结钢筋伸入墙体的长度要有保证,并应设弯钩。3.2构造柱下部不能与基础很好联结。构造柱主筋应从钢筋混凝土基础或圈梁开始设置,并与各层楼和屋盖的圈梁联结牢固。3.3墙体及模板内不清洁。在施工中,有些操作人员不消除墙体及模板内的杂物,使墙体与后两次浇灌的混凝土不能紧密相接。为解决这个问题,在砌筑时可留清灰口,在浇筑混凝土前认真清扫并用水冲干净,另外在浇筑混凝土前须洒水湿润构造柱周围墙体,以免墙体过多吸收混凝土的水分,影响构造柱质量。3.4一次浇筑高度太大。在浇筑混凝土柱时,一次浇筑高度太大,致使混凝土离析,上下不匀;又由于振捣困难,混凝土不很密实,蜂窝麻面露筋比较重。所以在施工中,混凝土柱宜分段浇筑,振捣密实,防止漏振。3.5钢筋设置不对。在施工中,由于对构造柱重视程度不够,出现钢筋错位、主筋弯曲、钢筋间距过大、甚至漏放等现象。构造柱钢筋绑扎前要把钢筋拉直,就位后要绑扎牢固,施工过程中不得随意推拉,造成错位,钢筋直径、数量箍筋间距检查无误后,方能浇筑混凝土。构造柱在抗震设计和施工中都存在许多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我们应该从思想上意识到提高抗震设计、保证构造柱施工质量的重要性。4.保证构造柱的技术和质量4.1对于嵌在墙体中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一般是先砌纵横墙,在墙体砌完后形成“柱腔”,即预留构造柱的位置。构造柱随着墙体和圈梁的分层砌筑和浇注,进行分柱段施工。为了,保证构造柱的中心线在同一条重直线上,必须使预留的“柱腔位置准确。因而砌筑时要经常检查构造柱钢筋骨架的垂直度,钢筋骨架吊直校正后立即用墙体拉结筋固定其位置。然后在浇捣混凝土前将构造柱中心线引向圈梁模板或”柱腔“上口上,使钢筋骨架中心与柱中心线对齐。这样才能保证构造柱的正确位置。4.2设计为马牙搓的构造柱,从每层柱脚开始,砌筑时必须严格执行先退后前的原则,阻保证柱脚为大断面。每一马牙搓的齿高一般约为30cm(5层砖高),齿深不小于6cm.当齿深为12cm时,其上口采用一层进6cm、再一层进12cm的方法,使马牙搓上口死角的混凝土能保证浇捣密实。与构造柱连接处的墙应砌成马牙槎,每一个马牙槎沿高度方向的尺寸不应超过300mm或5皮砖高,马牙槎从每层柱脚开始,应先退后进,进退相差1/4砖。有的构造柱有马牙槎,其宽一般为60mm。其模板面积=(构造柱宽+马牙槎宽)*柱高混凝土体积=(柱断面面积+(马牙槎宽)*宽)*柱高4.3钢筋骨架应随分柱段施工面分段梆扎,绑扎点要牢固可靠,避免错位和滑移。竖向搭接头长度z一般为35d.构造柱箍筋应在圈梁上下均不小于1/6层高或45cm高度内,箍筋间距不大于10cm.对于沿墙体每隔500mm设置一道2根06拉结筋的要求,必须严格要求砌筑者随砌随放,并保证放入固定在密实的砂浆水平灰缝中。4.4严格执行配合比搅拌工艺要求。粗骨料位径宜用2cm下,坍落度宜控制在5-7cm.分段浇注时要按规定留置相应试块。4.5构造柱混凝土通常是分段浇灌的,一般每层作为一个施工段,柱段的施工高度不宜大于2m.每层柱的底部预留清扫口,便在浇灌前清扫柱模板内的砂浆、木屑、砖碴等杂物。新的混凝土柱段浇捣前,对衔接处的旧混凝土面需铲除松动石子,并用水冲洗。再用构造柱混凝土配合比中的灰砂量配置咸水泥砂浆,铺在旧混凝土面上,厚度为1~2cm,保证新旧混凝土结合有可靠的质量。4.6构造拄振捣操作要设专人负责。浇注过程中设人对浇注柱段进行观察,以免出现漏浆、过振、中间受阻混凝土浇注不到位等现象。正确使用构造柱,是改善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措施,它与圈梁共同作用约束了砖砌体的开裂,使裂缝不致进一步扩展,既使开裂也不致于倒塌,使之由很脆的材料组成的结构获得可观的抗变形能力。构造柱通常设置在楼梯间的休息平台处,纵横墙交接处,墙的转角处,墙长达到五米的中间部位要设构造柱。近年来为提高砌体结构的承载能力或稳定性而又不增大截面尺寸,墙中的构造柱已不仅仅设置在房屋墙体转角、边缘部位,而按需要设置在墙体的中间部位,圈梁必须设置成封闭状。从施工角度讲,构造柱要与圈梁地梁、基础梁整体浇筑。与砖墙体要在结构工程有水平拉接筋连接。如果构造柱在建筑物、构筑物中间位置,要与分布筋做连接。四、实习总结通过观察及作图等一系列的查询、搜索,开阔了我的视野,同时认识到实践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只有不断的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整个实习的过程也让自己发现了自己理论上的不足,也让自己为以后的学习充满了动力。除了建筑知识,建筑施工中还要注重安全方面,尽量减少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技术性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