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管理理论的“反思性学习”方法作者:reallovebb2009-3-26来自:转载/吴杰一、管理活动的理论特征及其学习方法要求1.1管理活动的概念及作用1.1.1管理的含义根据科学管理创始人之一法约尔的定义,所谓“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详细分析这一定义的含义可以看出:其中的计划就是探索未来,制定切实的行动方案;组织就是建立自身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指挥就是使人员发挥作用;协调就是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及力量;控制就是注意是否一切都按已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这种从管理过程或管理职能角度来定义管理的观点,一直被后人认为是较为经典的定义,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完善。因此,所谓管理,是指人们根据各种活动的客观规律,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领导、监督等职能,使组织中的诸要素得到优化组合,取得良好社会经济效益的活动(以上引述参见王金献《现代企业管理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11)。1.1.2现代管理的必要性管理是由许多劳动者从事共同劳动和协作运动而引起的一种指挥职能。马克思曾经指出:“凡是许多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要表现在一个指挥的意志上,表现在各种与局部劳动无关而与工厂全部活动有关的职能上,就像一个乐队要有一个指挥一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12。)这就是说,凡是协作劳动、共同劳动而不是孤立劳动的地方,为了使各个劳动者的活动得以协调进行,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就需要管理,犹如一个乐队需要指挥一样。个体劳动者或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形式,犹如作为农民自然经济的副业而存在的家庭手工业,没有把管理作为单独的指挥职能而分离出来的必要。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共同劳动的规模越大,劳动分工越细,协作越紧密,管理也就越复杂、越重要。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是现代经济高速前进的“两个轮子”。学术界把科学、技术、管理视为现代文明的“三鼎足”。可见,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因素,是使社会经济走向新的成长阶段的主要支柱。因此,要想使企业成长和发展,要想使国民经济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站住脚,就必须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1.1.3现代管理的重要性现代管理在当今社会和技术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管理是社会化生产的要素。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生产作为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特质产品的活动,必需具备人和物两个基本要素。在单个人进行生产的条件下,劳动者通过大脑指挥自己运用生产数据进行劳动。这种由生产者自己指挥自己的大脑活动,已经孕育着管理的萌芽或潜在形式。然而,人类生产的本质特征是社会性生产,是许多人的共同劳动。在共同劳动的条件下,每个人的劳动不再单纯地是自己指挥自己,而是需要听从他人的组织和指挥,只有在他人的统一管理下,才能形成协调的为实现同一目标而进行的整体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2001.12)。马克思的论述说明,管理是由共同劳动决定的。凡是许多人一起相互配合的共同劳动,就必须有管理。诸如古代埃及金字塔的建造,中国万里长城的修筑以及现代航天飞机、宇宙飞船、高架立交、高速公路等众多工程项目,如果没有统一的管理是不可想象的当然,尽管管理作为人类共同劳动的产物固然早已存在,但是,它作为一种科学性的活动,则是近代工业的产物。随着工厂制度的确立,人们的劳动作为一种协同的分工劳动成了经常的普遍形式。并且,这种共同劳动的分工越来越细,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技术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最有效地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找出组织与协调社会性生产的规律,以提高作业的经济效果,则显得愈益重要。可见,没有管理,社会化的生产就无法进行。所以,管理构成了与人和物相对独立的社会化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要素。2.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经济增长的速度。管理作为社会化生产的一个要素,对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学术界有人把管理、科学和技术作为发展经济的三大支柱。也有人把管理和科学技术比作经济增长的“两个轮子”。正如摩托车一样,科学技术是摩托车的后轮,具有动力作用,而管理是摩托车的前轮,不仅有动力作用,而且具有导向作用。管理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已为人们所熟知,并被实践所验证。据报导,挪威在1900-1955年半个多世纪中,企业固定资产每增加1%,生产提高0.2%;劳动每增加1%,生产提高0.76%;而经过训练的管理人员每增加1%,生产就提高1.8%。管理对生产的推动作用超过了企业生产中其它两个要素增加所在产生的作用。可见,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决定着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这一点已被许多国家的历史经验所证明。例如,英国本来是工业化的先驱,曾经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是,后来英国经济却落后于美国。这固然有很多因素起作用,但最主要的因素是美国管理水平超过了英国。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英国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数量超过美国,而英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却落后于美国。很明显,英国与美国的差距不在于科学技术,而在于管理等其它方面。英国统计学家艾利斯.帕克在20世纪初对英美两国三十种职业进行了对比调查,结果表明,英国对“科学管理”的推广不如美国,所以,即使使用大致相同的机器设备,美国工人的平均产量也要比英国高三倍左右。美国是西方世界中最先注重工业管理的国家。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美国在科学管理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正是由于美国在重视科学技术的同时又特别重视管理,所以在经济和科技方面一跃超过英国等欧洲国家而居世界领先地位。“曼哈顿工程”、“阿波罗登月计划”就是很好的例证。1961年,美国组织了规模宏大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它发射的火箭“土星——5号”先后参加研究制的有200家公司,120所大学,400多万人,耗资300亿美元。这么浩大、复杂的工程所以能够成功,靠是就是管理。正如“阿波罗登月计划”总负责人韦伯博士所说:“我们没有使用一项别人没有的技术,我们的技术就是科学的组织管理”。再如,世界上后起的经济强国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已在许多方面超过了美国。究其原因,同样是日本在管理方面赶超美国的结果。日本在二战前,教育和科学虽已有了很大发展,为经济腾飞已奠定了基础,而日本经济的实际腾飞是在二战后实现的。二战后的50年代初期,日本企业引进了不少美国及欧洲的先进技术和装备。但是由于对科学管理的思想和方法重视不够,结果产品的成本较高,质量较差,劳动生产率和利润利润水平仍低于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日本开始注意技术和管理双重引进。并且尤其重视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在日本人看来,“管理与设备相比,管理更重要。管理出效率,管理出质量,管理可以提高经济效益,管理为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准备条件。”基于对管理重要性的这种认识,日本人一方面大量翻译并研究美国、西欧国家有关经济管理方面的著作,派人出国学习,另一方面,又邀请外国管理专家到日本讲学。这就形成了日本从工商界到教育部门,再到政府机关学习和应用管理的热潮。到目前为止,日本管理水平在某些方面已高于美国。从管理人员到管理思想、方法、手段各个方面都实现了现代化。据统计,日本约有20%的工科毕业生从事管理工作,形成了一支精明强干的经营管理队伍。如果说,美国是科学管理的先导和发源地,那么,日本则在现代管理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日本能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显然是与其在管理上的现代化分不开的。3.加强企业管理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其要点有三:(1)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本身要求加强企业管理。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社会生产力来讲,企业是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单位。如果企业不能科学地组织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形成效率低、效益差的后果,全社会的生产力就难以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能兴旺发达。(2)我国工业化的趋势要求加强管理。建国以来,我国工业尽管出现过不少困难和问题,但仍然得到长足的发展。从企业的数量上看,第一个五年计划末期,我国不过有几万个国营企业,而现在已拥有几百万个工业企业。不仅工业企业的规模大得多,工业生产增加了十几倍,而且工业技术也有了巨大的进步,工业结构也比过去复杂得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强工业企业管理,才能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3)我国企业管理的落后状况客观上要求加强有力管理。我国的管理水平与苏俄东欧国家相比,重视比较晚,与发达的欧美国家比,起步更晚。这就使我国不仅经济、科学技术落后,而且管理更落后。据某些日本经济学家估计,我国工业从某些部门或行业的情况看,在技术上相当于日本1990年的水平,落后于日本十几年。如果拿我国最好的工业企业与日本的最好企业相比,则仅落后5年。但是在管理上只相当于日本1980年的水平,落后了20多年。这就使我国与发达的国家比,经济发展水平相距遥远。近几年,许多外国专家学者来中国考察,都不约而同地指出,中国工业当前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第一是管理,第二是管理,第三还是管理。当然,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以来,企业的管理已开始受到普遍的重视,在全国范围内已掀起了学习管理的热潮,但要全面提高我国工业企业的管理水平,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努力。1.2管理活动的理论特征倘若说大自然中太阳的光线可以折射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等美妙奇观的话,那么,管理活动作为一种生动活波、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理论形式,也蕴含着五颜六色的鲜明特征。其表现有下面几种:1.2.1管理活动的实践性特征管理活动,就像演唱和绘画等活动形式一样,虽然有一般规律可循,但要掌握它并达到运用之妙,则必须通过实践的体验和琢磨。一些卓有成效的当代管理大师在其领导方式、管理水平和激励艺术等方面均达到了很高的实践境界,并凝炼成理论以多种文字介绍给世界各国的读者。然而,尽管这些理论精华可以写成一本本厚厚的大部书着。但谁也不可能仅凭念完这些书作,熟背几条管理规则或管理要领而不下一番苦功夫予以实践,就能成为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因为真正的活生生的管理活动在书本上是找不到的,虽然人们可以将管理的体会写成书,但并不等于这就是现实之中的管理活动。因为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的丰富内容是保留在管理活动的实践之中,往往处于“只可身教,不可言传”的潜在状态。所以,管理理论的获取必须来源于管理实践,从而管理理论的运用也必须回到管理活动的实践中去。所以,如果说掌握并运用管理理论还有什么快捷方式的话,那么,实践就是通向管理理论殿堂的幽径。1.2.2管理活动的经验性特征管理的实践证明,某些管理的管的方式和方法,在刚刚被采用或规范化以前,往往是以技巧的面貌出现,总是带有朦胧的经验色彩。有些管理规则是管理者个人在积累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基础上领悟出来的管理诀窍,虽然这些若明若暗的“管理”诀窍还未被提炼和升华,仅仅表现为官理论的较低层次,尚处于“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模糊状态,但却是管理理论总体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现实中一些有效的管理者,尽管还不十分懂得什么是管理科学及其规则,甚至还没有摆脱家长制式的组织形式和领导风格,但却有一套颇为灵验的管理经验。现代社会虽然是知识经济与市场化大生产条件下的信息社会,但像从管理中彻底抹去经验的烙印几乎是不可能的。相反,经验本身一方面可以通过逐渐积累和锤炼,升华为更高超、更有效的管理论;另一方面,可以从某些由经验凝炼而成的理论中精选出比较稳定的、规范化的并被实践反复检验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带有本质属性的东西固定下来,总结出规律,上升为科学。1.2.3管理活动的创造性特征在管理活动的范畴中,除去经验性的一面,更有意义的事表现为现代管理学所揭示的管理规律、管理原则、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创造性运用。同是一部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