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改革发展中的贫富差距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缺乏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深刻理解,一些人讲社会主义模式固定化,放弃了对社会主义实现形式的不断探索,以致认为社会主义就只能有两种公有制形式:集体公有制形式和全民公有制形式。到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占到98%,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单位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70%以上。中国社会之所以从1958年到1978年20年时间内,长期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与过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只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要求,才能推动生产力发展。在当时一些人本末倒置,希望生产力加快发展来巩固生产关系,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否定在非公有制经济方面的有益探索,结果可想而知,生产力只会被束缚与阻碍。对此,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教训,邓小平进行了总结,并具有前瞻性的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邓小平同志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因此,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系统而科学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状况做了理论分析,提出了三个方面要求:第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分成并存;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实现共同富裕;第三,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利益,能对市场经济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邓小平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打破中国经济发展的桎梏,让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显然,邓小平理论符合时代特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人们整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城乡居民贫富差距逐渐拉开的现象。2010年12月9日,新浪网刊发的一篇文章“我国贫富差距逼近红线分配改革艰难谋求破局”再次引起了媒体和社会的注意。这篇文章援引2010年12月2日国际知名的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机遇无限挑战犹存》报告,称2009年中国百万美元资产家庭的数量达到670000户,位列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同时,中国财富市场从2008年底到2009年底增长了约28%,达到5.4万亿美元。社会财富迅速流向富人的同时,中国的贫富差距也在日益扩大,迫在眉睫的收入分配改革正在艰难中谋求破局。那么,中国的贫富差距怎样逼近了红线呢,它在当下的中国又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关于贫富差距一般用基尼系数来体现。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告诉我们,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基尼系数为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国际公认的标准,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前为0.16,2003年已经为0.458,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贫富差距警戒线0.4;2004年我国基尼系数超过0.465,到了2005年逼近0.47,2006年后仍是有增无减的势头。有人说这个基尼系数不姓“中”,不要相信它。那么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亚洲开发银行等国内外权威机构的数据也能使我们了解中国贫富的差距。亚洲开发银行报道,在中国大陆的13亿多人口中,有大约5亿8千3百万人生活在国际公认的贫困线以下,每天的生活费用不到两美元。每天不到两美元的生活费,亚洲开发银行的数据还是高估了中国贫困线下的人民生活。668元,是1994年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出来的满足衣食住行等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的最低收入水平。人均年收入668元,是个什么概念?就是日收入1.83元,每顿饭的开支是0.61元,以当前的物价,只能吃到一碗面条的六分之一,这前提是收入全部用来吃饭。要知道,孩子的学费和农药、种子及看病等等的开支占到了农民总支出的80%左右,剩下的饭费就是0.12元,这就是贫困人口一个人一顿饭的消费。表1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城乡比较情况1989199720002001200220032004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373.95160.36280.06859.67702.88472.29421.6农村人均纯收入(元)601.52090.12253.42366.42475.62622.22936.4城市和农村绝对差距(元)772.43070.24026.64493.25227.25850.06485.2城市/农村相对差距2.282.472.792.903.113.233.21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市(%)54.546.639.438.237.737.137.7农村(%)54.855.149.147.746.245.647.2上表直观地反映了城乡差距正在逐年逐步拉大。由于没能完全理解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思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理论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并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政策。该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只要效率问题解决了,公平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正是在这一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公平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国人的重视,国民贫富差距的扩大就成为了必然的结果。无论在个人或社会群体之间,还是城乡、地区之间,贫富差距都明显存在,甚至有越来越大的发展趋势。由总部在美国纽约的经济实验室集团(economic)颁布的中国贫富标准线:超级大富豪:年收入在5000万以上大富豪:年收入在1000--5000万富豪:年收入在300--1000万之间富人:年收入在100--300万之间高产者:年收入在30--100万之间中产者:年收入在15--30万之间低产者:年收入在8--15万之间穷人:年收入在3--8万之间很穷的人:年收入在1--3万之间非常穷的穷人:年收入在5千--1万之间穷得没衣服穿的人:年收入在1千--5千之间穷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穷人:年收入在100—1000元之间那么导致中国贫富差距的拉大并且继续拉大的根源是什么,究竟谁应当为这种现状负上责任?任何一个转型期社会,都存在着利益的重新调整。贫富差距是我国体制转变过程中发生的现象,是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社会伴生现象。客观地讲,造成现阶段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复杂的,其根源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既有不可避免的历史根源,又有非正常因素所起的作用。其一,政策不到位,市场不规范,经济领域缺乏统一的规则。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在目前的特殊时期出现了一种并存的局面。改革首先从经济体制入手,以市场经济体制取代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经过十几年的市场化过程,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初步的建立。可以这样说,现在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中国社会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还应看到,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完全消失,在一个时期内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这两种性质差别很大的体制处在一种并存状态。客观上讲,这就使得经济领域难以实行一种统一的规则,从而为一些人用不恰当的手段为自己谋取利益留下了许多空档。而且,在缺乏规则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容易形成一种短期的行为,也就是缺乏长期考虑、缺乏公共准则意识的社会行为,希望迅速增大自己的经济利益。于是,各式各样“钻空档”、“搭便车”等不正常的行为便出现了。由于对在新旧体制转轨中因为法制不健全、政策不完善出现的寻租现象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一些人通过不合法不合理手段获得较高收入,进而使来源于违法违规的“灰色收入富有阶层”和来源于以权经商、盘剥民众的“黑色收入富有阶层”迅速形成。其二,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不正当的竞争。现今的分配制度加剧了贫富差距的扩大。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克服了以往平均主义的弊端,能够从物质利益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有利于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充分配置有限的资源,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各类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按贡献进行分配,而其中资本这项要素总是得大头。这样,在劳动收入大体均等的情况下,收入差距主要因资本要素占有者财产性收入高低而拉大。初次分配的不公是拉大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另外不平等竞争也是拉大贫富差距的原因,表现在很多方面,最突出的是各种形式的垄断问题。一些部门或行业甚至是一些个体的社会成员,能够凭借垄断地位,通过各种方式实施市场进入限制,排斥甚至打击其他竞争者,进行垄断经营;或利用信息垄断进行不公平交易甚至实施投机,能在较长时间内获得垄断利益或超额收入、畸高收入。这些群体的收入水平已不是通过按劳分配的手段,从而人为地拉大了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在全国分行业收入的统计中,垄断性行业人员的收入稳居前几名,如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电力部门等。1999年,按16个大行业分,职工工资水平最高的是最低的2.45倍;按分细行业分类,最高收入行业的职工工资水平是最低收入行业职工的4.5倍。其三,税收体系的不完善。个人所得税在调节社会收入分配方面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但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还不够完善,个人所得税所需要的征管条件还不完全具备。毋庸置疑,国家通过健全的税收制度,可以有效缓解贫富差距的问题。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里,无论是从绝对数量上还是从税率上来看,收入高的人比收入低的人要缴纳高很多的税收。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频繁出现在福布斯(或胡润)中国富豪榜上的中国富豪们,并没有出现在缴税排行榜的前列。这充分说明了目前中国的税收制度的不健全。由于对于高收入群体缺乏合理的、必要的“限高”,导致了我国国民贫富差距的扩大。其四,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富差距的问题。一个正常的社会尤其是一个现代社会,应当具备必要的社会防护能力。然而,同经济发展幅度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以及社会转移支付明显表现出严重的滞后。对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部分劳动者阶段性收入递减现象,缺乏相应的有效保护,尽管初步建立了各种扶贫、基本生活保障、就业援助及最低工资保护等制度,但投入严重不足,管理和执行过程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致使相当多的贫困者在厄运之时难以获得起码的救济和有效援助,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差距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它蕴含着一种激励;收入差距从而贫富差距就是一种经济激励机制。拉开收入差距,是提高经济效率、实现公平分配的手段,却不是最终目的。但是,这种手段的运用,必然要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如果差距拉得太大,则必然要损害社会公正,最终也因为不公正影响经济效率。世界经济史告诉我们,一但差距超过一定度的时候,经济社会的麻烦就来了。因此贫富差距这一问题国人不得不重视。消除过大的贫富差距,城乡居民都能过上富裕日子,定能共建和谐稳定的社会。(附注:上述表格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335页数据推算得到,图表为本人自己制作,参考数据则来自教学课本《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论纲》和互联网,本文系本人主观理解总结整理得出,如有片面或武断之处,希望老师指正!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