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问题化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浅谈问题化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旬阳县城关镇草坪九年制学校王定恩(编者按:此文章荣获2008年旬阳县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2008年安康市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二等奖,推荐参加省级论文评选活动)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各种各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按照这一要求,我在教学中进行了问题化教学的尝试和探索。一、问题化教学的基本理念所谓问题化教学,就是根据课标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经验和能力,以教材为主体组织教学资源,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编制成一系列组合问题,以探究解决这些问题为线索,组织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基本理念是:按照课标确定三维目标,围绕三维目标进行半开放问题的提出和设计;问题的解决以探究的方式,通过师生互动,讨论分析、归纳总结而得出结论,结论可以是不完整的、不连惯的,重在培养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以问题为学习内动力,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允许思维是发散的或可能存在的,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问题解决后的知识回归可以是知识与技能,也可以是方法与过程,培养处理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是一种注重过程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二、问题化教学的组织程序问题化教学一般包括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形成概念和规律、解决问题和拓展应用四个程序。(一)提出问题:这是问题化教学的第一步,是按照课标要求的目标,把目标问题化的过程。提出问题的原则应把握这样几点,一是以目标要求的重点和难点为对象,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保证重点,分散难点;二是依据教材和学生生活经验及教学实际提出问题,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学生也感到亲切;三是问题尽量具体化,或用实验演示,或用多媒体再现;四是提出问题要有趣味性,达到设疑激趣的效果。如:我在“平面镜成像”一节的教学中,考虑课标要求探究成像特点是重点,理解虚像是难点。学生的生活经验十分丰富而又不能提炼出知识的实际。设计了“水火相溶”的实验来提出平面镜成像的问题。即在一块竖直放置的玻璃板前放一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放一只盛满水的玻璃杯,让蜡烛的像装在玻璃杯中,形成了“水火相溶”的现象。同学们感到既亲切又惊奇,有兴趣探究为什么?(二)探究问题: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猜想,论证、验证。这是一个关键环节,这里要把握四点:一是假设猜想是在一定的知识基础和事实依椐的基础上的,不能胡设乱猜,要引导探究的方向;二是组织学生讨论存在的各种可能性,培养发散思维;三是充分分析推理,控制判断,寻求真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四是用实验或有说服力的事例来验证和证明假设猜想。如:在“液体的压强”的2教学中,在提出“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后,组织学生进行假设猜想,同学们的猜想是“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深度、容器形状、液体的种类有关,方向都认为是向下的”。接着设计实验验证,用微小压强计演示,同种液体、容器形状相同、不同深度的压强变化,记录数据,得出结论,证明猜想是正确的;再用压强计测量同种液体、深度相同、容器形状不同的液体内部压强,发现压强大小不变,否定了猜想;又用压强计演示液体内同一点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发现都有都相等,包括向上的压强(学生猜不到也最不相信的),通过探究实验既否定了原来的猜想又总结出了正确的结论;最后探究深度相同、容器形状相同的不同液体的压强大小。总结出这种探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归纳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三)形成概念和规律:在探究过程中为了准确说明问题或事物的性质而形成的词语或者总结的规律。这一步应把握三点:一是形成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在“探究问题”中已解决,这里只是提炼和深化;二是不要求概念和规律的完整性、严谨性,允许瑕疵的存在;三是用概念和规律解释提出的问题,让概念和规律回归到问题。如: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一节中,探究的结果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路线是直的。”允许没有“同一”和“均匀”的规定性要求。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中,只要求探究折射光线偏向(离)法线,偏多少?不要求也不探究。(四)概念和规律的拓展应用:即用新建立的概念和规律解释实际生活中的事例,也是知识的迁移和回归深化的过程。这里须把握三点:一要要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到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实例或科学前沿的事例;二要同研究性学习结合,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三是可以用适当的变式训练深化概念和规律。如:在“世界是运动的”一节的拓展中,让学生解释“小小竹排江中游,魏魏群山两岸走”中的“游”和“走”,解释“刻舟求剑”的故事。在探究“声音的传播”的教学中,让学生阅读一段关于“城市的钟声,白天听不清晚上听的清”及“1923年荷兰军火库爆炸,在附近100—160km的地区没听到声音,可在1300km的地方却听到了。”的材料。试图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试着解释。三、问题化教学的特点这种教学方法有三大特点:一是突出重视了过程与方法、自主和探究,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学习方式都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二是课堂组织是以问题为中心,师生通过探究问题交流互动为线索,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是一个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整合者,在教学过程中是合作者和研究者的地位;三是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从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到设计实验验证或推理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要经过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及分析综合和概括,既是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也是创新精神的体现。总之,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将是物理学科研究的重点,也是物理教学的难点。实践证明,问题化教学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总结完善,为进一步优化物理学科课堂教学而不懈追求。3浅谈农村学校三困生的成因与对策旬阳县草坪九年制学校杨明(编者按:此文章荣获2008年旬阳县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2008年安康市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推荐参加省级论文评选活动)[摘要]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城乡差别、贫富差距拉大,农村学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出现越来越多的难题,三困生(即指德困生、学困生、贫困生)的教育和管理也伴随着留守儿童的增多而复杂和艰巨。这既是当前整个社会的一项迫切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教育的重要课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进行认真的现状分析,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采取恰当的方法与措施,使三困生的教育与帮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关键词]三困生教育帮扶对策时代发展到今天,科技信息的快捷、生活节奏的加快。丰富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城乡差别、贫富差距的拉大逐渐使农村学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出现越来越多的难题,三困生(即指德困生、学困生、贫困生)的教育和管理也伴随着留守儿童的增多而复杂和艰巨。这既是当前整个社会的一项迫切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教育的重要课题。就此,本人结合我校三困生的帮教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一、现状分析我校三困生约占总学生数的四分之一,学校开学分班摸底统计为130人,初步确定了100名帮扶对象。分布在一年级到九年级各班,这100名学生中重叠包含了42名留守儿童,男生72人,女生28人。其中德困生28人、学困生43人、贫困生29人,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包抓2至3人,并确定了电话联系、家访、信涵、谈心、家校联席会、爱心义举等多项措施,每学年召开两次交流沟通会议,分析研讨三困生的转变情况。由于地处山区县城郊区,又是一所九年制学校。95℅以上学生来自农村,来自城市的学生大多是由于在原校就学发生矛盾纠纷而转入的,因此三困生的特征又甄别于其他学校。表现在:德困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习惯特别差,由于城郊农民的思想意识境界差异,以钱为中心,小富即安,乡俗民风的影响而导致;学困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厌学情绪严重,不学和抵制学习的思想严重;贫困生大多来自偏远的大山里,家境贫寒,父母外出打工,学生寄宿在学校附近,缺少管护和关爱,导致心里缺陷。二、理论基础及意义(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和谐发展理念、掌握和谐发展规律、具备和谐社会建设素质和能力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创建和谐教育,培养和谐人才,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新4形势下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新的重大的战略性课题。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目前,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需要大批的教育工作者来关注和提高,三困生的帮教工作应列入和谐教育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要让农村中小学学生接受同等的教育,享受同样的蓝天,切实保证教育发展的不偏离和和谐性,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生活、学习、成长中健康、快乐、和谐进步。我们要运用科学发展观和和谐发展理念统揽和协调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整合资源,确保教育在推进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二)王国维认为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是教育的根本宗旨。“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还有蔡元培“五育并举”的和谐教育思想,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和谐教育观点等等,都多角度、多层次论述了和谐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因此,抓好三困生的帮教工作是我们现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确定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教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份量,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四)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智力观、教育观”,加强困难学生的转变工作。我们不能放弃每一位学生,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方法,总结经验,转变观念,我们应以新的理念,新的态度,新的思维去认识学生。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同,兴趣爱好各异,强行转化困难学生势必适得其反。要因势利导,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做好转化工作。(五)新的教育思想和理论逐渐走进每一位教师并感染着他们的行为。在多元智力理论下,强调“学校不存在学困生”、每个人都具有9种的智力,只是由于组成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特点与方法。世界并不存在谁聪明和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在那一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面对独特的、出色的学生等待教师如何去引导,也给每一位教师在包抓学困5生上建立了理论基础和信心。(六)大爱无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贫困生要脱贫必须做到精神“脱困”。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方宏建说:“教给学生一项技能,教给学生一份自信,让学生找份工作获取报酬,变‘物质输血型’为‘技能造血型’,变‘外助消费型’为‘自助服务型’,这一有益尝试不仅仅是贫困生帮助方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培养贫困生的自立自强精神。”这指导着我们去思考如何更好的帮扶贫困生,解决贫困的根本问题。三、方法与措施(一)创建教育帮扶的长效机制。三困生的教育帮扶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要在政策上、资金上、人员上、思想宣传上予以倾斜,要认识到它的长期性和

1 / 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