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世界各稻区均匀发生。本病在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近年来,广东稻瘟病年发生面积不少于50万亩,而且出现逐年增加趋势,局部大爆发并不少见,目前,稻瘟病可能发生在省域内的任何年头、任何季节。中文学名:稻瘟病拉丁学名:无性态:灰梨孢Pyriculariagrisea(Cooke)Sacc.有性态:稻梨孢PyriculariaoryzaeCav.别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吊颈瘟界:真菌界亚门:半知菌亚门属:灰梨孢属分布区域:各水稻产区均有分布。病原中文名称:无性态称灰梨孢,有性态称稻梨孢英文名称:Riceblast症状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水稻稻瘟病:俗称火烧瘟,是水稻的重要病害,田间鉴别症状;危害水稻各部分,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发生。秧苗发病后变成黄褐色而枯死,不形成明显病斑,潮湿时,可长出青灰色霉。稻瘟病在整个水稻生育期都会发生,根据受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其中以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危害最大。1、叶瘟自三叶期至穗期均可发生。病斑类型因气象因素和品种抗病程度而异。(1)慢性型:典型病斑。病斑成梭形,最外侧为淡黄色晕圈,称中毒部;内圈为褐色,称坏死部;中央呈灰白色,称崩溃部,叶细胞完全破坏。病斑两端的叶脉常呈褐色线条状,称坏死线。这“三部一线”是慢性型病斑的主要特征。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2)急性型: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水渍状,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多在品种感病,适温高湿及氮肥偏多的情况下发生。急性病斑的大量出现往往是该病流行的预兆。当天气转晴、植物抗病性争强或经施用药剂后,可转变为慢性型病斑。(3)白点型:感病的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此类病斑多在显症时遇不利条件时发生,气候条件利其扩展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如果条件继续不适,则转变成慢性病斑。(4)褐点型: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多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只限于叶脉间,较少产孢(无霉层)。2、节瘟发生于穗以下的第一、第二节位上(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发生早的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秆弯曲。3、穗颈瘟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褐色小点,放展后使穗颈部变褐。发病早的多形成枯白穗,发病迟的瘪粒增加,米质变差。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4、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病原菌病原菌无性态为灰梨孢(Phyriculariagrisea(Cooke)Sacc.),属无性真菌类梨孢属成员。有性态为灰大角间坐壳(Magnaporthegrisea(Hebert)Barrnov.)属子囊菌亚门大角间坐壳属成员,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菌丝生长温限8~37℃,最适温度26~28℃。孢子形成温限10~35℃,以25~28℃最适,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小时。分生孢子梗不分枝,3-5根丛生,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伸出,大小80-160×4-6(μm),具2-8个隔膜,基部稍膨大,淡褐色,向上色淡,顶端曲状,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洋梨形或棍棒形,常有1-3个隔膜,大小14-40×6-14(μm),基部有脚胞,萌发时两端细胞立生芽管,芽管顶端产生附着胞,近球形,深褐色,紧贴附于寄主,产生生侵入丝侵入寄主组织内。该菌可分做7群,128个生理小种。病害循环1、初侵染来源:病稻草、病谷(主要是菌丝、分生孢子)。2、病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的菌丝→翌年春季12℃时→(雨)产生分生孢子→(风雨气流)稻田→从叶片表皮直接或伤口侵入引起初侵染,形成发病中心→病部产生分生孢子→(气流)再侵染(多次)造成流行(早稻→中稻→晚稻)→晚稻收割后,病菌在病稻草或病谷上越冬。发病因素1、水稻的抗病性内因:(1)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2)不同的生育期,抗病性不同:四叶期(形成苗瘟)、分蘖盛期(形成叶瘟)及抽穗初期(形成穗颈瘟)最易发病,形成三个发病时期;(3)寄主组织的老嫩程度不同,抗感性不同。2、气象因素长期连阴雨(相对湿度90%以上)、长期灌深水、大水串灌、气候温暖(20-30℃)、日照不足、时晴时雨、多雾、重露易发重病。反之,天气连续晴朗,相对湿度低于85%,病害则受抑制。温度不仅直接影响孢子的萌发和侵入及潜育期,低温对水稻抗病性也有明显不利的影响。在稻瘟病流行地区,低温、多雨、日照少的年份稻瘟病发生重,这是因为在低温、多雨、日照少的条件下,病菌繁殖快,产孢量大,侵染率高,病害流行速度快。同时,水稻光合作用减弱,生长慢,体内淀粉与氨态氮比例降低,硅质化细胞减少,导致抗病性降低。风的影响是双重性的:适风有利于寄主发病,风过大,植物表面水膜蒸发,不利病原物的萌发、侵入。3、栽培管理施用氮肥过量(导致病株体内C/N下降,游离态氮和酰胺态氮增加,硅质化细胞数量下降)或过迟,植株生长过嫩,抗病性降低,易发病;施用的有机肥未充分腐熟,易发病;栽培过密,田间通风透光差,虫害严重的田块,易发病;管理粗放,田间及四周田埂杂草丛生的田块易发病;另外,长期深灌或冷水灌溉易造成土壤缺氧,产生有毒物质,妨碍根系生长,也会加重发病。综合治理1、选用抗病、无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因地制宜选用2-3个适合当地抗病品种。2、加强水肥管理根据当地预报及时检查田间症状。合理施肥管水,底肥足,追肥早,巧补穗肥,多施农家肥,节氮增施磷钾肥,防止偏施迟施氮肥,以增强植株抗病力,减轻发病。(1)、用无病土做苗床营养土,用药土做播种后的覆盖土,(2)、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不用带菌稻草作苗床的覆盖物和扎秧草。(3)、向大田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的混合药,浅水勤灌,防止串灌;烤田适中。(4)、加强栽培管理,催芽不宜过长,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做到“五不插”:即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5)、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毁或高温沤肥。3、化学防治(1)种子消毒:强氯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2000倍液浸种24小时,药液以浸过稻种为宜,然后取出稻种进行催芽,催芽后便可播种。。(2)苗床灭菌:1份杀菌剂(粉剂)+1份杀虫剂(粉剂)+50份干细土混匀,做播种后的覆盖土。(3)喷药保护:苗瘟预防:75%三环唑40克/亩预防;苗瘟治疗:秧田保持浅水层,第一次用药:稻瘟灵+咪鲜胺。5-6天后打第二次药:阿米妙收+叶面肥(辉隆宝),第二次用药后2-3天,每亩施尿素10斤;防治叶瘟大田分蘖期开始每隔3天调查一次,主要查看植株上部三片叶,如发现发病中心或叶上急性型病斑,即应施药防治;预防穗瘟根据病情预报,以感病品种,多肥田为对象,掌握破口期分别抽穗时打药。施药种类和剂量,每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克或75%三环唑50克或40%稻瘟灵(富士一号)乳油60~70毫升兑水50~60千克常量喷雾,重病田喷药2次,(第一次施药应在破口期至始穗期,第二次应根据天气在齐穗期施药),间隔7~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