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济南市教学研究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指导意见一、目前课堂教学现状与分析(一)落实课标情况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完善教学过程,认真落实课标精神。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教师们能够整体把握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体验,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能够以课标为基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和建构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二)课堂教学改革情况语文到底应该教什么?应该怎么教?应该怎样指导学生学?新课程改革引领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思考和研究从被动走向自觉,从盲目走向理性,从随意走向科学。比如“初中语文以学为主教学实验与研究”、“初中语文体验式作文教学探索”等实验课题的研究,真正关注了语文学科和教学规律,对改造语文教学过程和构建新的语文课堂形态都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两个基点,从学情出发,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内容,注重对教法和学法研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在如何通过更好地教实现“学生学好学会”上做专题性研究,不断完善教学策略,优化课堂结构,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认真研究发展卷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引导作用,以考试评价促进教学行为,完善教学过程,实现学与考的有机统一。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转型,由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书匠,逐步变成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2者,涌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型和学者型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最大受益者是学生,“大语文”的课程体系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领域,增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启迪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和改变,实现学科学习和生活实践的融合,让学生在体验和感受中学语文、用语文。(三)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经过新课程改革的初期的热情和三、五年的高原期的徘徊后,课程改革出现了习惯性的回归。单一、被动、陈旧的教与学方式,又重现语文课堂,呈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一些势头。1.为考而教的偏向考试评价是教学的工作之一,但不是唯一。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完全将教学单一化和功利化,考什么就只教什么,教学以知识为核心,以分数为目的。原本生动、丰富的语文课就在教师的“手术刀”下变得枯燥、单薄和支离破碎。破坏了语文课程结构体系的同时,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学被降格为技能和应试的训练。2.形式主义的浮躁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但有些课堂合作有余而自主不足,形式有余而落实不足,课堂教学结构程序化和模式化,教学有形而无神。比如阅读教学中对教材的创新点、突破点、亮点重视不够、理解不透,教师在学生已知的层面上打转,浅读文本、满堂问的现象屡见不鲜。作文讲评课因盲目随意、面面俱到而课堂低效。如果不能真正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一课无得的课堂,即便有再美轮美奂的包装,也是低效无效的课堂,更谈不上高效了。3.边缘语文的模糊课堂教学要充分凸显学科性,语文教学理应要突出语文味。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依然对学科规律和本质模糊不清,将语文课上成科学课或者思品课。泛语文和假语文的错位,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意义和人文熏陶的价值被架空。34.教学方式的单一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特别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浮光掠影、死记硬背的现象依然存在;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等语文实践活动不能落实等等,让语文教学局限在课堂中,不能真正实现开放性和多元化。二、课堂教学课型分类与基本要求(一)语文课型的界定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大致分为以下几种课型: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写作课、综合性学习课等。新授课是最常见、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种课型,主要是讲授新的知识,形成新的能力。语文教材具有文体鲜明的特点,因而在教学中新授课又主要分为散文教学、诗歌教学、小说教学、戏剧教学、科技文教学、议论文教学、文言文教学等课型。复习课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总结性的特点。教师通过梳理归纳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树”,引导学生点面结合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学习质量。试卷讲评课是教师对学生群体或个体的试卷进行讲解、评价的授课形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错因、总结经验、查漏补缺、举一反三,进而提高能力。写作课分为作文指导课与作文讲评课。作文指导课是教师指导学生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的过程,旨在教会学生“怎么写”;作文讲评课是在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写作任务后,教师根据各学段的写作目标,立足学生实际,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作文进行评价、修改、再评价、再修改的课堂教学过程,旨在教会学生“怎么改”。综合性学习课通常根据课程、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明确活动的主题4和目标,然后学生分工合作,分组活动,每个人亲历学习、实践的过程,最后全班展示活动结果。综合性学习课要同时彰显其语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课型实施的基本要求新授课要立足课标要求、文体特点、文本价值、学生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巧妙设置主问题,合理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多角度深入解读文本,在立足学情的基础上确定文本的教学价值,这样才有利于从“学”的角度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要在课堂上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和对话平台,引领学生针对教材的核心点、创新点、亮点、迁移点进行文本细读,与文本、作家进行深入对话。复习课要突出针对性。教师要明确考纲考点,加强专题训练,总结规律方法,难点查缺补漏。试卷讲评课要抓薄弱环节,突出重、难点和易错点。学生出错率高的题目要重点突破,总结规律,教授方法,要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注重落实,举一反三。写作课要建立作文与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联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学会深刻地体验生活和记录生活,以形成个人独特的感悟,抒写对生活独特的看法,构建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综合性学习课要在活动中体现语文性的特点。应该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中心,以语文知识、技能及其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的培养、习得为落脚点,借助于综合性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三、课堂教学建议与意见(一)备课,要重点解决好“教什么”的问题上海师大王荣生教授说: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底线。合宜的教学内容,是指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解决好“教什么”的问题,确定教学内容,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其依据主要有四个:一是课标要求,二是文体特5点,三是文本价值,四是学生思维特点。散文教学1.根据课标要求确定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指出: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第四学段(7~9年级)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文学作品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完全置身于作品中,深入感知作品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同时给学生机会表达自己阅读后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领会语言的丰富内涵,体会语言的音韵美,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圈点勾画的习惯、朗读品味的习惯等。2.针对文体特点确定教学内容散文是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喻理的短小精悍的文艺性文体。其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短小灵活,表达自由,具有强烈的情感。散文的教学活动就是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出文章“美”的特质,品味其“美”的内涵。因此,散文教学的内容主要有:⑴进行深刻、细腻、活泼的文本品读教学,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作品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⑵教学散文文体知识,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的风格。6⑶朗读吟诵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感受其艺术魅力。⑷背读一定数量的篇章文段,积累优秀散文的名言佳句,丰厚文学积淀。⑸指导学生从构思立意、选材谋篇、意境格调、语言风格、形式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社会意义以及美学价值等方面对散文进行赏析,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⑹学习从感知与领会、理解与阐释、辨析与品味、引申与联想、对照与比较、质疑与评价等不同的角度阅读散文作品。3.根据文本价值确定教学内容正如郑桂华所说:一篇课文在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一句话,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当然,不同文体的教学的价值点可以各有侧重。譬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具备报告文学鲜明的真实性和强烈的文学性的典型特征,它的教学价值就是呈现报告文学的一般特点,而不能误读为环保类科技文。譬如,文学大师汪曾祺的文字平淡而有味,着眼于“小叙事”“小场景”,读来从容闲淡,在教学《端午的鸭蛋》时,就要引领学生诵读涵泳,细细咀嚼个中滋味。人教版教参对这篇课文的解读文字非常少,重点提到三点:民俗、童趣、乡情。课堂上如三者兼顾面面俱到,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但对文章进行反复研读和拓展,可知汪曾祺少小离家,有着浓重的乡愁情结,他的许多散文里反复出现对故乡或故乡美食的描述,他把孩提时代最美好、绚烂的回忆都留在了那里。汪老的文字高度口语化和生活化,简洁传神,淡泊致远,《端午的鸭蛋》一文就是其散文的典型样例。由此再次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体悟乡情;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在对文本进行了反复研7究,把握了文本鲜明的特质和特定的艺术价值后,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吃透文本,通过反复、深入、广泛、对比地阅读,变得“博大”“丰厚”起来,才能演绎出精彩的阅读教学。4.针对学生思维特点确定教学内容。钱梦龙老师曾经说过一段很能体现语文教学真谛的话:我备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因此,仔细体察学生认识活动的思路和规律,是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初中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形象思维仍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还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和剖析常习惯性地关注表面的直接的关系,难以达到对现象的本质的了解。散文作品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应该珍视学生的感性体验,由学生感性体验入手,引领学生或动情诵读或咀嚼推敲或对照比较或浮想联翩,逐步深入作品意境,触摸作者的心灵。初中学生认知水平有限,阅读作品易停留在表面,常忽略“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教师要在备课时想出应有的对策,引领学生走出误区,把兴趣点、关注点引导到教学重点、教学关键上来。文言文教学1.根据课标要求确定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