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可能性和概率【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可能性和概率是七年级下册第三章《事件的可能性》的第3节内容。这是在学生通过具体情境了解了必然事件、不确定事件、不可能事件等概念,并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意义,会用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统计在简单问题情境中可能发生的事件的种数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可能性事件的进一步学习和提升。通过一些简单的事例,初步认识概率的意义,导出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公式,知道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0,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不确定事件的概率大于0且小于1。这样的安排完全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分步到位,螺旋式上升的整体设计。教材中通过以下步骤建立概率的意义:通过实例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大小——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定义概率——在等可能性的前提下用比的形式来表示概率。其中第3个步骤“等可能性”这个前提十分重要。课本通过说理的方法来让学生认识等可能性。有关概率的概念,本教科书将在八年级下册学习频数和频率的基础上,主要安排在九年级上册学习。因此在本章教学中尽量不随意提高要求,主要是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也进一步使学生了解概率的产生与发展是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二)学情分析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遵循启发式原则,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本节课采取发现与探究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师组织、引导、合作的作用,凸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经历实际问题的情景,这是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大小的唯一途径。教学中应通过大量的实际例子,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等可能性?怎样认识两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否相等?计算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对学生来说不太容易。涉及一些简单事件的概率计算,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概率的意义,以及在等可能性的条件下概率的一种直观表现形式。这是学生学习了事件的可能性后的一个自然延伸。在教学中,应注意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自然、社会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应注意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事件的可能性与概率的意义。这些不仅是学习本节的关键,对于学好本章及至以后各章也是很重要的。【教学目标】1、了解概率的意义2、了解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公式3、会用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进一步认识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概率的意义及其表示2难点:例2涉及转盘自由转动2次,事件发生的条件构成比较复杂,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引例:小红与小李被同学们推选为班长,获票数相等,谁担任正班长哪?老师决定用抽签的办法来决定:做4个纸团,其中只有1个纸团里写有“正”字。由小红从中任取1个纸团。抽出有“正”字的纸团,就决定由小红担任正班长。这个办法公平吗?如果不公平,怎样改正才会使之公平?分析:小红从4个纸团中抽出写有“正”字的纸团的可能性是41,即小红担任正班长的可能性是41。如果小红抽到写有“正”字的纸团,就决定由小红担任正班长,这个办法不公平。然后由学生共同合作讨论,得到改正的方法。而且,这改正的方法不止一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合作精神,让学生积极参与。解答:这种抽签决定正班长的办法是不公平的,如果仅对小红而言是不公平的。如果小李也按这个办法实行,小李担任正班长的可能性也是41,也就是说,双方获胜的可能性相同。这个办法才是公平的。(改正的方案不唯一)(这样的引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素材与学生现实紧密结合,从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而促进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鼓励合作学习。从多角度思考,采用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创造积极合作、讨论的氛围。)(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从此题解答中可以得到,在客观条件下使小红与小李抽签胜出的可能性大小相等(也称机会均等)那么才是公平的。而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指明可能性大小的情况:教师可举一些描述实际生活中有关可能性大小的几个例子:①小明百分之百可以在一分钟内打字50个以上,即小明在一分钟内打字50个以上的可能性是100%。②小华不可能在7秒内跑完100米,即小华在7秒内跑完100米的可能性是0。③通过摇奖,要把一份奖品奖给10个人中的一个。每人得奖的可能性是101。接着类似的可以让学生自己结合生活经验独立举一些例子。(这样的安排是使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合理、正3确都予以高度肯定,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学生难免犯错,但相信同学之间也能纠错。教师放手让学生在互相讨论和互相评价中得以提高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学生评价中,集思广益,能体会到如何更完善和辨证地分析问题。)然后教师归纳,在教学中我们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也称为事件发生的概率,一般用P表示。事件A发生的概率也记为AP,事件B发生的概率记为BP,依此类推。如果我们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同的各种结果的总数,并且知道其中事件A发生的可能的结果总数,那么就可用以下式子表示事件A发生的概率:所有可能的结果总数发生的可能的结果总数事件AAP强调:概率的数学意义是一种比率,这个概率公式适用的条件——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结果的可能性都相等。这一点学生容易疏忽。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确定是否再举一些实例加以辨别各种可能结果的可能性是否都相等。例如:任意抛掷一枚硬币,有“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两种结果。由于硬币质地均匀,抛掷时具有任意性,所以出现“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认为是相等的。适用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公式。而对于“投篮”,虽然也只有两种可能结果:“命中”与“没命中”,但由于投篮的命中率与投篮者的技术水平相关,“命中”与“没命中”的可能性通常是不相等的。(三)讲解例题,综合运用:在弄清等可能性的含义后,就可以应用本节课的概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例1:任意抛掷一枚均匀的骰子,当骰子停止运动后,朝上一面的数是1的概率是多少?是偶数的概率是多少?是正数的概率是多少?是负数的概率是多少?分析:由于一枚骰子有六个面。当骰子停止运动后,每一个面朝上的可能性都为61。即为等可能性事件。因此可用概率的公式计算。解:任意抛掷一枚均匀的骰子,当骰子停止运动后,朝上一面的数有可能性相同的6种可能,即1、2、3、4、5、6。所以朝上一面的数是1只有1种可能,即朝上一面的数是1的概率61P;是偶数的有3种可能,即2、4、6。所以朝上一面的数是偶数的概率2163P;4是正数的有6种可能,即1、2、3、4、5、6。所以朝上一面的数是正数的概率166P;是负数的可能结果有0种,即所有可能的结果都不是负数,所以朝上一面的数是负数的概率060P。一般地,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00%,即1必然事件P。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即0不可能事件P。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介于0与1之间,即10不确定事件P。(例1的目的主要巩固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公式,教师着重讲清解法的思路和方法步骤。解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先分析判断是否适用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公式。然后统计所有可能的结果数和所求概率的事件所包含的结果数,再把它们代入公式求出所求概率。)从例1中自然引出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0,不确定事件的概率为10P。(四)练习反馈,巩固新知:做一做:1、从你所在小组任意挑选一名同学参加诗朗诵活动,正好挑中你的可能性是多少?(根据班级各小组的实际人数回答)2、转盘上涂有红、蓝、绿、黄四种颜色,每种颜色的面积相同。自由转动一次转盘,指针落在红色区域的概率是多少?指针落在红色或绿色区域的概率是多少?(1/4,1/2)(五)变式练习,拓展应用:例2:如图所示的是一个红、黄两色各占一半的转盘,让转盘自由转动2次,指针2次都落在红色区域的概率是多少?一次落在红色区域,另一次落在黄色区域的概率是多少?5分析:(1)由于转盘上红、黄两色面积各占一半,转盘自由转动一次,指针落在黄色区域和落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2)统计所有可能的结果数,让学生自己列表或画树状图。应注意转盘的两次自由转动意味着事件的发生分两个步骤,各种可能包括了顺序的因素。(3)统计所求各个事件所包含的可能结果数。解:根据如图的树状图,所有可能性相同的结果数有4种:黄,黄;黄,红;红,黄;红,红。其中2次指针都落在红色区域的可能结果只有1种,所以2次都落在红色区域的概率41P;一次落在红色区域,另一次落在黄色区域的可能有结果2种,所以一次落在红色区域,另一次落在黄色区域的概率2142P。变式:在例2的条件下,再问:第一次落在红色区域,第二次落在黄色区域的概率是多少?讲解时注意让学生自己分析同例2的第二问的区别。从中求出变式的正确的解答为41P。(本环节主要让学生体验变式中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提倡题后反思。)(五)反思总结,布置作业: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反思有什么样的收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参与反思的学生更多。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布置作业,有助于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五、教学说明:本章计算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只涉及简单的独立事件。一般每次取1个,最多取3次。教师应把握好教学要求。第一次转出第二次转出黄黄红黄红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