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4)》作业第一讲上编1949-1978年间的文学一、填空题1、抒情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的作者是何其芳。2、50年代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开了以政治运动对待思想批判、文艺争鸣的先例。3、60年代初,共同办“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的作家是吴晗、邓拓和廖沫沙。4、1961年,曹禺与梅阡、于是之合作完成的五幕历史剧《胆剑篇》取材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5、“三只报春的燕子”指的是最早展露新时期文艺复苏迹象的三篇作品:白桦的剧本《曙光》、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6、老舍《茶馆》中最后撒纸钱祭奠自己的几位老人是常四爷、秦仲义和王利发。7、郭小川是50年代有影响的著名诗人,1955年政治抒情诗《致青年公民》是其成名作。以鲜明的哲理思考为特质独树一帜,50年代诗坛围绕其诗作《望星空》曾有过较大规模的讨论和批判。8、1956年,在“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下,文学理论界出现了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巴人的《论人情》、王淑明的《论人情和人性》等几篇在当时影响较大的文学理论文章。9、王愿坚的短篇小说《党费》集中刻画了女共产党员黄新这一典型形象。10、陈翔鹤是从“五四”时期就开始创作的老作家,60年代初,他连续发表了《广陵散》与《陶渊明写〈挽歌〉》两篇历史小说,引发了历史小说创作的一个小高潮。11、“燕山夜话”是邓拓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杂文专栏。他还与吴晗、廖沫沙以“吴南星”笔名在《前线》杂志上同时开设了“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12、1953年第二次文代会展开,大会主报告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确定为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强调写光明、塑造英雄人物是当前文艺创作最重要、最中心的任务,确立了十七年文学主流的“颂歌”范式。13、十七年时期,长篇小说创作大丰收,其中尤以抒写革命历史和战争风云的长篇小说影响最大,并涌现出一批带有传奇色彩和通俗文学特点的革命英雄传奇,如的《铁道游击队》、徐光耀的《平原烈火》、冯志的《敌后武工队》、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故城》等。14、孙犁以童年的回忆视角、浓郁的风俗色彩和乡土气息,描写从抗日战争到农村合作化前夕历史变迁的中篇小说是《铁木前传》。15、“小腿疼”和“吃不饱”两个人物出自赵树理的短篇小说《“锻炼锻炼”》。16、1956年,在“双百方针”鼓舞下,文学创作出现了新的面貌,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等一批大胆干预生活的作品,突破了当时文学单一的“颂歌”模式。17、1961年被人们称为“散文年”。这一年年初,《人民日报》开设了“笔谈散文”专栏,是建国后第一次对散文创作和理论问题的全面讨论。18、“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这句台词出自田汉1958年创作的剧作《关汉卿》。19抗美援朝期间,报告文学走在了最前面,诞生了两部大型的军事通讯报告集:《朝鲜通讯报告选》,全书3辑109篇作品和《志愿军一日》,全书4编426篇作品。20、政治抒情诗是当代文学前30年诗歌创作的普遍范式和创作主流,这一“诗体”的代表性诗人是郭小川和贺敬之,其创作于1963年的诗作《雷锋之歌》,是当时一首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抒情长诗。。21、在五六十年代,杨朔是“诗化散文”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以1956年发表的《香山红叶》为标志,他的散文开始追求诗的品格,从60年代初的《荔枝蜜》起,诗的意境创作臻于成熟,其后的《雪浪花》《茶花赋》等作品的发表,奠定了他在当代散文中的突出地位。22、十七年时期,反映农村生活的中短篇小说创作是一个突出的景观,代表作如李准的《李双双小传》、马烽的《一架弹花机》、茹志鹃的《静静的产院》等。23、50年代初,政治抒情诗的代表作品有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郭沫若的《新华颂》和胡风的交响乐式长诗《时间开始了》。24、长诗《一个和八个》的作者是郭小川。25、赵树理的长篇小说《三里湾》借鉴运用了民间说书和章回小说的叙述方法。26、老舍话剧《龙须沟》被喻为反映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生活的开山之作。27、柳青《创业史》塑造了中国农村合作化进程中各种类型的农民形象,其中,梁三老汉是小说塑造最为成功的小私有者农民的典型形象。28、“第四种剧本”浪潮出现于1956-1957年,它指的是公式化、概念化之外的按照生活本真描写工农兵的现实主义剧本,杨履芳的《布谷鸟又叫了》是其发轫之作,老舍的《茶馆》是其最优秀的剧作。二、名词解释题1、第一次文代会第一次文代会即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这次大会代表着长期被分离在两个地区(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文学工作者的“会师”,标志着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并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规定的解放区文艺所代表的方向为当代文学的方向。第一次文代会被视为当代文学的起点。2、“两结合”创作方法958年毛泽东在新诗发展倡导民歌采风活动时,提出“两结合”创作方法,即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第三次文代会被确认为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3、“三突出”创作原则文革期间在样板戏的推行过程中,形成了所谓“三突出”的创作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文学被强行纳入为极左政治路线摇旗呐喊的轨道。4、“双百方针”“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的提出曾对文学创作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5、“新民歌运动”“新民歌运动”在1958年的大跃进高潮中出现。人民群众(工农兵大众)转换为文学艺术的主体,其艺术表达方式不再有任何精英主义的痕迹,而是普遍大众随时即兴的口语化表达。6、山药蛋派“山药蛋派”以赵树理为盟主;由部分山西作家马烽、西戎等构成;起源于40年代,繁荣于五六十年代;多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坚持写“问题小说”;追求小说的平民化、大众化和地域性特色。三、简答题1、当代文学的时代新质当代文学不同于以往文学的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为:①高度政治化:文学被政治化了,“文艺从属于政治”成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文学带有根本性质的最高信条;②高度组织化:建国之初,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的成立,标志着这种高度组织化的文艺体制的确立,建构了当代中国高度统一有序的文艺体制。2、简析郭小川诗的哲理特色①善于将对人生和事物的思考提升为哲理性主题;②注重挖掘诗作内在的精神内涵,注重对重大政治问题的思索;③将深刻的哲理融于激情和生动的形象之中,哲理和诗情相结合,注重诗的意象的创造;④如《望星空》《一个和八个》中,探究和思考关于个体生命、时代历史潮流与宇宙恒常之间的深刻哲理。3、刘白羽散文的风格特征①刘白羽是一位战士型的作家,其散文充满革命激情,他的散文不同于杨朔的“以诗为文”,也不同于秦牧“知识”、“趣味”,他注重的是感情与体验的直接倾吐。②文笔气势恢弘,语言华美明丽,形成一种壮美的风格。③一般都篇幅较大,多用长句,善于铺陈、排比,来造成磅礴的气势。4、茹志鹃《百合花》的艺术魅力《百合花》以其精致温婉的女性风格著称于五、六十年代的战争小说。其艺术魅力主要体现为:①新颖独特的构思;②成功的人物刻画;③委婉柔和、细腻而优美的抒情格调。5、孙犁现代新写意小说的艺术特色孙犁的小说叙事着眼于表现重大历史事变中人的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浓郁的乡土风味,情景交融,融风俗画和风景画于人性美和人情美的诗意世界;写人叙事平易清雅,含蓄凝练,使其小说兼具写意性和诗意性,在中国当代小说史上独树一帜。6、《茶馆》的结构艺术①结构安排:剧作分别选取1889年“戊戌变法”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代三幕构成三组时代生活场景,通过“茶馆”这样一个小小的角落,表现了五十年来中国历史的变迁,被称为“图卷式的作品”。②以人物带动故事:为使跨度极大、情节松散、人物众多(其中有台词的多达50人)的《茶馆》保持连续性和整体感,在人物安排上,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这三个主要人物自壮年到老年,贯串全剧,而几个次要人物则“父子相承”,使三个独立的横断面浑然一体。③亦悲亦喜的内在感情基调:全剧内在感情基调统一,在喜剧因素下面,隐藏着深刻的悲凉情调;在悲凉和绝望之中,又包含着对光明的确信。7、田汉剧作《关汉卿》关汉卿形象田汉剧作《关汉卿》着力塑造了关汉卿这一理想化的知识分子英雄形象。剧情突出表现了关汉卿为民请命、疾恶如仇与刚强不屈、坚持知识分子独立人格与精神操守的精神品格。关汉卿形象是剧作家“理想化的自我描绘、自我认定”,是一个象征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人物。四、论述题1、论述杨朔诗体散文的艺术特色以及你对杨朔散文的评价。(一)杨朔散文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①诗化的语言,注重语句的琢磨推敲,语言隽永含蓄,饱含诗意;②注重意境的创造,善于借助景物寄情写意,情景交融;③构思集中,结构严密;④文字上微露人工斧凿的痕迹,托物言志和结构布局也给人雷同之感。(二)评价:要求观点鲜明,论述透彻,观点具有一定的说服力。2、《青春之歌》林道静形象及其典型意义。(一)林道静出生在官僚地主家庭,在意识的深层不可避免地烙上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印记。但她从小失去母爱,受尽封建家庭的折磨,这又形成了她富于反抗的性格,这种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她有可能走上革命之路,同时又注定了她革命化过程的艰难。(二)小说严格按照生活逻辑和性格逻辑,脉络清晰地写出了林道静性格发展和思想变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将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成长历程,置于特定的时代环境里,使人物形象概括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三)小说通过中心人物林道静形象的塑造,形象地展现了一代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真实写照;林道静形象的完成,是对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出路问题给出的答案,这个艺术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深刻的教育意义。3、《红旗谱》朱老忠形象的历史内涵和时代意义。(一)《红旗谱》的突出成就之一就是塑造了朱老忠这样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朱老忠是一个带着时代农民的反抗性和现实革命性走进无产阶级革命队伍的农民英雄。(二)在他身上既有旧时代农民起义英雄的传统性格又具有新时代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作为“一个兼具又民族性、时代性和革命性的英雄人物的典型”,首先,他具有强烈鲜明的阶级爱憎、刚强不屈的反抗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斗争意志。朱老忠性格的另一个侧面就是慷慨无私、重团结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三)朱老忠走过的道路,是旧时代中国农民自发反抗道路的一个终结,也是新时代中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自觉革命的一个新起点,他再现了新旧农民革命的转折过程,具有史诗性的价值。第二讲上编1979-1989年间的文学一、填空题1、新时期文学迎来了五四以来接受西方文化的第二次高峰,高行健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徐迟的文章《现代化与现代派》以及关于朦胧诗的论争标志着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2、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从1978年至1986年历时8年,共完成151篇散文随笔,陆续出成五集。3、《活动变人形》是王蒙新时期创作的长篇小说。4、从描绘满清落魄贵族子弟生活遭际的中篇小说《那五》开始,邓友梅的北京民俗市井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臻于成熟的阶段。5、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中的刘世吾是一个革命意志逐步衰退的领导干部形象,作品成功地表现了他从一个革命者蜕变为官僚主义者的真实面目。6、莫言1981年开始文学创作,1985年以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在文坛一举成名。7、高行健称其创作的《野人》为“多声部现代史诗剧”。8、“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出自舒婷的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9、曹禺经过长期构思,于1978年写成的历史剧《王昭君》,意在“用这个题材歌颂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10、“三只报春的燕子”指的是最早展露新时期文艺复苏迹象的三篇作品:白桦的剧本《曙光》、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11、阿城的中篇小说《孩子王》、《树王》和《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