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视频存储服务器设计在本章中,首先介绍了视频监控系统的基本框架,然后根据视频存储服务器在系统中的作用定义了服务器的结构,介绍了服务器各模块的功能,最后对服务器的解码模块、存储模块和检索回放模块提出设计思想。3.1视频监控系统的框架项目是从小型单位或私人家庭等用户的需求特点所设计的视频监控系统,其结构比较简单,既考虑到较低的成本,又兼顾用户对系统数字化、网络化的基本要求,一些硬件设备功能主要是考虑用软件来完成。设计的视频监控系统框架如图3.1所示。图3.1视频监控系统结构图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摄像头把采集到的模拟视频信号送到编码器,编码器将收到的模拟信号编码压缩,并通过网络将编码后的数字信号传送到视频存储服务器;服务器将原始码流解码成RGB视频,然后再经过编码压缩,按照既定的文件组织格式存入系统的存储硬盘,并等待系统中用户的请求信息。当接收到用户的请求后,服务器读出缓冲区内的数据,发送模块采用RTP协议将数据打包,这些数据包通过UDP协议传送到网络上的各个用户,用户端接收到数据包后,将数据包放入缓冲区内,并将数据按顺序和标志进行重组,然后解码模块对其解码,通过调用播放模块对解码后的视频数据进行实时播放;另一方面,服务器将压缩后的视频信号进行解码,发送到现场监控电视墙,完成现场实时监控。对于远程用户,服务器起用流媒体服务功能,将客户请求的数据通过HTTP协议分发到客户端,用户可以对接受到的内容进行播放。视频存储服务器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集存储服务器、视频服务器功能与一身,主要完成以下工作:①视频解码:将前端通过网络传送来的压缩视频进行解码,还原成RGB原始视频流。②视频数据压缩:对解码出的视频流进行压缩,以便存储与网络传输;③网络通信:对压缩后的视频数据和相关的控制信息进行封装,将对摄像机的控制信息和视频信息封装成支持所定义的协议信息,同时通过相应的通道将这些协议信息以帧的形式传送到对方,完成通信双方之间的数据传输;④视频数据存储:实现对监控录像数据的统一保存和备份。通过网络获取视频流数据,并以数据块的方式保存在预分配的磁盘空间中,通过磁盘数据的索引文件保存录像数据信息。⑤监控视频资源检索回放:用户可以通过检索回放模块对所关注的历史视频文件进行检索,并通过播放器进行回放。⑥日志管理:对系统的操作和系统故障及处理情况进行记录,供用户检索查看。分析视频流在后端的处理主要是解码、存储、检索回放以及对各用户端的传输。数据传输是远端用户对视频文件有目的的检索后通过视频存储服务器的流媒体服务功能完成的,因此,后端视频处理的主要过程可以描述为如图3.2。图3.2后端视频处理主要过程从图3.2中可以看出,从网络中接收到前端传送过来的视频流后,视频存储服务器将其解码成RGB视频;再将解码后的视频进行压缩,变成适合存储的数据格式,然后按照存储文件的组织策略将这些数据进行规范,完成后将数据存入硬盘;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存储的数据文件进行查找与回放,远程用户查找到的视频文件也能够以流媒体的形式通过网络传送至用户机,完成远程监控。3.2视频存储服务器的结构所设计的视频存储服务器要完成的主要功能是将前端传送过来的视频信号解码还原成RGB视频,并进行编码压缩,然后按照存储策略存入存储设备,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存储设备中的视频数据进行检索与播放。设计中对视频存储服务器功能划分为5个功能模块,得到其功能结构如图3.3所示。图3.3视频存储服务器的主要功能构成各模块的功能定义如下:1)视频解码模块:主要负责对系统前端通过网络传送来的压缩视频信号进行解压缩,还原成原始的RGB视频数据。2)存储管理模块:负责对解码后的RGB视频数据进行压缩,然后以制定的文件组织规范将压缩后的数据存放到存储设备上。在数据存储时要求数据占用的空间尽量要小,同时要便于对视频文件进行检索回放。3)检索回放模块:为用户提供视频录像资源的快速检索接口,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对视频文件进行检索调用。当用户查找到所需要的文件时,将相应的文件从硬盘上读出,并将这些数据与相应的控制信息封装成支持既定协议的信息帧,通过网络通道传送到用户,供用户回放浏览。4)日志管理模块:主要是记录系统工作时间内的一些重要操作及事件信息,管理用户能够通过管理日志了解系统的工作情况和用户访问情况。5)系统管理模块:负责系统的初始化工作,主要完成对系统的参数配置、用户权限管理、设备信息管理、用户请求处理等。3.3视频存储服务器核心模块设计3.3.1解码模块的设计系统前端编码器所采用的编码标准是H.264编码标准,因此,系统的解码模块同样采用H.264标准。依照H.264标准,整个流程分为5个步骤:帧间和帧内预测(Estimation)、变换(Transform)和反变换、量化(Quantization)和反量化、环路滤波(LoopFilter)、熵编码(EntropyCoding)。在设计中按照各部分功能对解码器进行了设计,其功能框图如图3.4所示。图3.4H.264解码器功能框图从图3.4可以看出,解码器的基本流程设计为:解码器从NAL中接收压缩的比特流,经过对码流进行熵解码获得一系列量化系数X;这些系数经过反量化和反变换得到残差数据D;解码器使用从码流中解码得到的头信息创建一个预测块PRED,PRED与残差数据D求和得到图像块数据uF;最后每个uF通过去块滤波得到重建图像的解码块F。监控系统的视频是由连续的图像帧组成的。因此,某种意义上说视频解码就是对视频的图像帧进行解码,解码程序对视频段的解码也可以说是主程序反复调用帧解码函数的过程。单帧图像的解码流程如图3.5所示。图3.5解码器解码一帧图像过程一帧图像经过视频编码层VCL编解码后产生的码流,在NAL中将这些码流分割成NAL单元,并对NAL单元进行边界检测,之后对各单元进行去块滤波处理,并在参考图像进行存储处理后重建图像帧;NAL单元解码过程包含了不同类型片的解码,而对各类型的片解码首先从码流中读入一个片的编码数据,提取RBSP语法结构,产生宏块片组映射图,并根据当前图像类型对参考图像列表进行初始化,最后完成片的解码;而进行片解码首先要对参考图像序号数据以及当前宏块解码设置进行初始化。然后从NAL中读入当前宏块的语法元素,以便对宏块进行解码。3.3.2存储模块设计视频监控系统产生的视频流数据是海量的,这些海量的视频数据文件对系统的存储系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为了制定一个合理的存储方案,本文对监控存储方案与以往存储方案进行了比较,结果如表3.1所示。表3.1监控存储与传统存储文件特性比较项目以往存储监控存储数据库表文本/图像图像/音频数据表现形结构化(有序,可用统一结构表示)非结构化(无序、无法用统一结构表示)非结构化(无序、无法用统一结构表示)数据组织方式非结构化(无序,规则性不强)非结构化(无序,规则性不强)结构化(有序,规则性很强)数据保存时间无序,时长不定无序,时长不定有序,定期删除更新数据更新方式无序,方式不定无序,方式不定有序,从尾部顺序增加数据读写方式无序,反复多次读写无序,反复多次读写有序,一次写少量读/不读存储块大小8-64KB512B-1MB64KB-1MB(512Kb-8Mb)性能要求IOPSIOPS、带宽多路并发的带宽存储热点2/8原则,20%的数据2/8原则,20%的数据均衡原则,数据访问的机承载80%的访问承载80%的访问会均等数据重要度重要,数据价值高不定大部分是无用数据从表2中可以看出,监控存储虽然数据的表现形式和以往的图像存储一样,体现出无规则的非结构化特征,但是在组织方式上是结构化的,具有很强的规则性,这是其最大的特点,也是和传统存储模型不一样的地方。鉴于监控视频体现出的非结构化的表现形式和结构化的组织方式,以及其在保存时间、读写方式和更新方式上的有序性,本文考虑从监控视频的自身特点出发,利用视频编码技术消除其数据上的冗余,减少无用数据占用存储空间,并充分利用监控视频数据的有序性特征将数据进行规范的组织,实现有序存储,便于对存储设备的均衡访问和对数据的管理,为录像文件检索与回放提供一种快捷有效的方式。基于上述的思路,课题从视频压缩、文件组织和存储管理三个方面对系统的存储模块进行设计。1)监控视频的压缩编码数据压缩是解决存储问题最基础最有效的的方法之一。视频监控系统的海量数据的存储光靠硬件设备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必须对数据进行压缩处理,来减轻存储设备的负荷。对数据进行压缩有三个方面的好处:节省存储设备空间;节省CPU处理时间;节省数据的传输时间。编码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所设置的编码压缩参数来完成对这些视频的压缩编码。编码参数主要包括编码器参数和图像编码参数。其中编码器数数主要有源帧率、信道速率等;图像编码参数主要有图像的格式、编码类型,是否允许非限制运动矢量模式等。由此看来,对视频数据进行压缩是视频文件存储的一个重要环节。课题中采用的是MPEG4压缩编码标准,因为MPEG4基于AV对象的压缩模式能够保证运动物体图像有比较高的图像质量,更适合于项目中其他任务对运动目标分析的要求。根据MPEG4的编码原理,所设计的压缩编码框图如图3.6所示。图3.6MPEG4的压缩编码框图MPEG4编码器编码过程可以描述为:当视频流输入到编码器,一方面编码器对视频进行场景分析和对象分割,划分为不同的VOP,将VOP进行形状编码,得到各个VOP的形状和位置信息,并用形状编码得到的信息来控制VOP的运动编码和纹理编码;另一方面对宏块进行DCT变换和量化,量化后的宏块经过逆量化和反DCT变换,并将这些处理后的宏块进行运动编码,在运动编码过程中采用了运动预测/补偿法;输入的VOP与帧存中的前一帧的VOP进行比较,得到当前块的运动矢量,然后对两帧VOP的差值进行DCT变换、量化和纹理编码,得到纹理信息,接着将得到的纹理信息与运动编码得到的运动信息以及形状编码得到的形状和位置信息进行合成,形成VOP的比特流。分别对不同视频对象的VOP进行编码,得到不同的比特流,再经过视频多路合成,形成MPEG4视频流在信道上传输。2)文件组织文件组织结构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系统对文件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因此,本文对视频存储中的视频文件的命名规则和文件管理策略两个方面制定了可行的方案。具体方案如下:1)视频文件的命名规则:考虑到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在查询录像文件时一般是按录像的时间、某个摄像机所在的通道以及录像性质为查找条件。为此,课题中提出以“时间+通道+录像性质”作为录像文件的名称,其中时间是按年月日时分秒来记录的。命名格式规范为图3.7所示。图3.7文件名格式规范操作中,可以按照录像的时间自动为录像文件生成文件名,在系统判断文件是否过期和用户对文件进行检索回放时,可以按照文件名来进行快速准确的操作。2)文件管理策略:用户会根据不同场所的不同要求对录像文件设定不同的保存期限,在文件过期后为被删除,留出更多的空间存储更多新的视频数据。因此,录像文件的改变是相当频繁的,而且系统产生的视频数据量相当大,生成的文件更是一个天文数字。为了实现对这些海量文件的高效管理,本文将硬盘进行分层管理,其管理模式如图3.8所示。图3.8硬盘分层管理模式从图3.8中可以看出,硬盘中为其他类型文件和视频文件分别划分了不同的区,而在视频文件中又为不同的通道的视频数据进行了划分,这种管理方式层次比较强,为海量数据的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方案。3)管理策略在视频监控系统中,视频文件的存储是一个需要在系统设计中解决好的重要问题,也是衡量系统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存储管理策略要求有效可靠的存储、简单快捷的检索回放、合理高效的磁盘空间利用等,以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设计中需要系统中的存储管理能够完成以下四个主要方面的要求:1)存储录像模式:在视频监控系统中,在对文件存储录像的时候都是循环覆盖模式和线性提醒模式。所谓循环覆盖模式(如图3.9所示),就是视频在存储过程中是按盘逐个进行的。当所有磁盘空间都存储满时接下来的文件将自动覆盖最开始的文件。所谓线性提醒模式(如图3.10所示)是指视频文件按磁盘逐个存储,当所有磁盘都存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