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5会考历史资料(已整理修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浙江省2014会考历史资料必修1专题一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分封制和宗法的基本内容(b)分封制目的:巩固政权内容:①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建立诸候国。②诸候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等。影响:早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了统治区域。晚期:诸侯独立性强,削弱了周天子权威。燕:姬姓贵族。鲁:姬姓贵族中居最东。宋:先代贵族。宗法制内容: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特点)为核心②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的体现,(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c)①神权与王权的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的统一(b)时间:前230—前221年公元前三世纪后期过程:①灭六国②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直道、长城③修灵渠,平定岭南,在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④开辟“五尺道”意义:①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进入“大一统”的政治时代,有利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安定,方便各民族间交往。②加强对周边地区政治控制,扩大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2)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b)郡县制(地方政治制度)产生发展:始见于春秋战国,秦始皇推广到全国内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县”隶属于“郡”。“道”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特点:①中央垂直管理地方。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意义:①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③巩固中央集权制。皇帝制度(中央)①产生: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②特点:皇帝至上,集行政、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三公:丞相左右二员(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军事)御史大夫(丞相助手,监察系统)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1)汉朝州刺史的设置(b)汉武帝把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称13州,长官叫刺史。目的: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削弱相权的措施:①频繁更换丞相,特意从身份低位的士人②设立内朝(中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2)唐朝三省六部制(b)创于隋,完善于唐中书省:起草召令。门下省:政令审核。门下省设政事堂。尚书省:命令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水利工程)六部。目的和作用:三分相权,有利于君权的集中。(3)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b)①设中书门下(政事堂)长官称为“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②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③设立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④设三司管财政,长官为三司使。(4)元朝的行省制度(b)元开创行省制度,设省、路、府、州、县等地方行政区划,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四川、西藏、青海地区。①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②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能调动军队,要定期向皇帝述职。③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的形式加以控制。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也是我国省制的开端。附:①秦:郡县制。②汉:州郡县③唐:道州县④宋:路州县⑤元代:行省制度(5)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d)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1)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b)原因:明太祖废除丞相制,皇帝政务繁多。确立:明成祖设内阁,作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特点:①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②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③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影响:加强了皇权,但后来宦官参政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2)清朝的军机处(c)目的:最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最终:加强君主专制制度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特点:①秉承皇帝旨意办事②机构简单③办事效率高④政治决策封闭性作用:①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顶峰。②精简了行政办事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c)进步性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繁荣统一与领土完整。②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③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①皇权专制容易造成暴政和腐败,阻碍历史发展。②思想上,钳制了思想。封建社会末期,大大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使中国社会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方。专题二1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1)鸦片战争的背景(b)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急需开辟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②中国面积大、人口最多;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2)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b)①1840—1842年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火烧圆明园③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火烧圆明园(3)《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c)《南京条约》①时间:1842年8月②对象:中英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内容:①割香港岛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④协定关税。注:鸦片战争后,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巡查贸易权”(破坏了领海主权),传教权危害: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①时间:1895年②对象:中日内容: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危害:①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②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③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④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⑤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①时间:1901年9月②对象:中国与西方11国内容:①赔款4.5亿两,加利息总计9.8亿两②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③拆毁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要地④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危害:①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便利了列强长期控制中国经济命脉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4)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c):①使无数中国居民丧失基本生存权②毁坏中华文明遗产。③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④使中国由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步沦为受列强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黄海海战(b)1894.9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将领:①海军提督丁汝昌②“定远”管带刘步蟾③“致远”管带邓世昌(亡,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④“经远”管带林永升⑤“靖远”管带叶祖珪(杀伤力大)结果:失去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三元里抗英:自发性,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b)起因:《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主要力量:邱逢甲和徐骧领导的义军以及刘永福的黑旗军。意义: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体现爱国精神。3伟大的抗日战争(1)卢沟桥事变(b)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1937年7.7),是日军全面侵华的开始。(2)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b)①1937.8.13八一三事变爆发,上海失守,日军进攻南京。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30万人遇害;②日军在侵华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③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附:日本的罪行:1.军事情略2.细菌战,毒气战,南京大屠杀3.血腥统治①政治:扶植傀儡政权—以华制华②经济:经济掠夺③思想:奴化教育。(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c)原因: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过程: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军的武装侵略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全国掀起了救亡运动的高潮。②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③12月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方针。④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⑤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中共军队,八路军(西北,朱德、彭德怀),新四军(南,叶挺、项英)。⑥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意义:使抗日战争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附: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共态度,①发表有关九一八事变的宣言,八一宣言。②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瓦窑堡会议)。东北军民:①东北义勇军,抗日联军国民党军队的顽强抵抗:①十九路军的抗战。②二十九路军;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各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①爱国运动②一二九运动(1935.12.9)西安事变:①背景: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②发动:张学良、杨虎城③结果:和平解决④意义:由内战到和平,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b)正面战场:(片面抗战路线)①淞沪会战②太原会战(平型关首次大捷,国共合作典型)③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最大胜利,李原仁)④武汉会战(进入相持阶段)⑤枣宜会战,张自忠殉国敌后战场(全面抗战路线):①1937.8中共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②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华北发动。③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④游击战(5)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c)胜利:①1944年春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②1945春中共“七大”制定了党的任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③1945.8,美投了两颗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进行反攻④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胜利原因:①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②两个战场相互配合③中共的主导作用;④海外华侨和国际援助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互配合意义(历史地位):①是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斗争②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③为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④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⑤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专题三2辛亥革命(1)同盟会的成立(b)成立:1905年日本东京。领导人:孙中山。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三民主义)(2)武昌起义的爆发(b)时间:1911年10月10日。参加力量: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结果:占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历史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3)中华民国的建立(b)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①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②定都南京③五色旗为国旗④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政权的性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目的:为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内容:①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制度)②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等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被选举等项权利(体现了资产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