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爱心专心1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摘要: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外,还应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变通,特别是课堂提问艺术的讲究,因为那关系着一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因此,我根据自己现有的教学经验与在其他老师那的吸收借鉴,特提出了一些浅薄看法:语文课堂提问要注意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提问要变直为曲,引人入胜;还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同时提问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关键词:诱导启发艺术;契机;曲问;活问;很多语文教育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作为教者的我们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伟大的悲剧》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悲剧”可以用“伟大”来修饰吗?“悲剧”又会怎样伟大呢?它们不矛盾吗?文末又说“一个人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又怎样来理解呢?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伟大的悲剧”的真正含义时,也掌握了“悲剧”之所以被命名为“伟大”的原因了。本来一篇这么长、会让人厌读的文章如今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越读越有味道。所以说,文章的兴趣与否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用心爱心专心2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二、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我”为什么会趁先生入神之际画画玩纸盔甲,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是不是他们贪玩不爱学习?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那么这里该如何来理解呢?例如有的同学在上课的时候做小动作玩游戏,这又说明了什么?两者一样吗?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鲁迅小时的这一举动的理解自然明确了。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结果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三、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还记得我读高中时我们语文老师李军伟在讲授《变色龙》一文时就采用了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他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很容易就回答出来了——“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我们就很有兴趣了,纷纷回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等;在此基础上,李老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我们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所以毫不费劲地回答出来了:“看风使舵”。最后,李老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一系列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就这样,整篇文章有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很快很容易得到了解决。用心爱心专心3四、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珍珠鸟》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珍珠鸟与作者的这种互动可以与我们平时哪些行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邓稼先》中邓稼先献身科研为国为民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纵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参考文献:[1]北京全品教育研究所组编.素质教育新教案语文[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2]孟建平主编.初中辅教导学——教师用书七年级语文(下)[M].浙江:杭州出版社,2004.[3]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