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史明朝.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服装史——中国篇组员:舒梦妤唐玲彭蕾煜连莉云李昕晨傅堉婷王轶玮张金召目录•一、明朝服装大观•二、作业效果图展示•三、飞鱼服简介•四、飞鱼服制作及其配饰制作一、明朝服装大观•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1683年10月3日彻底灭亡),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中原王朝,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276年。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元统治,恢复中华建立的政权。•在欣赏明朝疆土的同时,服饰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最集中的体现,是一个社会和时代进化的晴雨表。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明朝的服饰也各有特点。•明朝立国不久,就下令禁穿胡服,恢复了唐朝衣冠制度,法服与常服又得以并行了。法服大体同於唐朝,祗是进贤冠改成了梁冠,并增加了忠静冠、保和冠等冠式。官吏戴乌纱帽,穿圆领袍。袍服除了品色规定外,还在胸背缀有补子,并以其所绣图案的不同来表示官阶的不同,不独唯此,官员的腰带也因品级的不同而在质地上有所不同。故有明一代的服饰特点主要体现岀等级限制的严格。书生多穿直裰或曳撒,戴巾。平民则穿短衣,戴小帽或网巾。明朝女子髻式也颇多,且常在额上系兜子,名“遮眉勒”。衣裙近似宋元两朝,但内衣有小圆领,颈部加纽扣。衣身较长,缀有金玉坠子,外加云肩、比甲(大背心)等。•明代男服饰冕服:从宋代起皇帝几乎只穿一种冕服。朝服:有通天冠服、朝服等。公服:百官的正式办公服。常服:恢复唐宋时代的常服系统。•明代妇女的服饰,主要有衫、袄、霞披、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多为右祏,恢复了汉族的习俗。其中霞披、背子、比甲为对襟,左右两侧开衩。成年妇女的服饰,追随个人的家境及身份的变化,有各种不同形制,普通妇女服饰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背子、袄衫云肩及旗袍等。1、罩甲:这是明朝的皇帝打猎的时候穿的,很明显,它的帽子是具有明显元代蒙古特色的,又叫鞑帽。据说里面还有一件戎装,即曳撒(ye4sa1)。2、衮服:准确的说应该叫做“十二团龙盘领衮服”。其帽子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乌纱帽”,上有二龙戏珠,镶宝玉,金收边。在《大明会典》、《明实录》、《明史》中均失载,但可从南薰殿藏明代皇帝画像以及定陵所出中可知这种衮服。3、燕弁(bian4)服:这种服饰是嘉靖七年定的,其帽子的结构于皮弁服一样,但是上面没有珠链,而是用金镶分成12瓣,然而是双玉簪。衣服以黑色为底色,边缘青色。4、皮弁服:古代天子视朝﹑诸侯告朔(指诸侯于每月朔日(阴历初一)行告庙听政之礼)时所穿的衣服﹐以白缯(zeng1,丝绸)为之。绛纱袍、紅裳、蔽膝(隨裳色,本色緣)、大帶、大綬、襪、舄。5、甲胄:这个是“撷芳主人”以《出警入跸图》参考绘制的。帽子为铁盔,饰天鹅翎,插小旗。穿罩甲,有鱼鳞甲片装饰,方领对襟,升龙戏珠二。内穿当为曳撒,行龙五彩云纹,两袖肩有黄金甲片,以红丝连缀。6、曳撒:这个是由元代辫线袄发展转变而来的。其帽子叫奓檐帽(笠帽),有金玉宝石帽顶,亦承自元代。明·王世贞《觚不觚录》:“袴褶,戎服也。其短袖或无袖,而衣中断,其下有横摺,而下復竖摺之,若袖长则为曳撒7、武弁服:是皇帝亲征时穿的衣服。衣似皮弁服,但是革带替大带,帽子赤色,上十二縫,中綴五彩玉。手拿玉圭。8、通天冠服:(名字很好听,也有气势。)洪武年间定的,凡是郊庙、省牲,皇太子诸王婚、醮戒,都穿这种服装。绛纱袍、白纱内单,皂领褾襈裾、绛纱蔽膝、白假带、方心曲领、白袜,赤舄。其革带、佩绶,与衮服同。二、作业效果图展示明朝黄袍飞鱼服飞鱼服是明代锦衣卫的官服,明代国家织造局,由云锦中的妆花罗、妆花纱、妆花绢制成,专织一种飞鱼形衣料,系作不成形龙样,有一定品级才许穿着,佩绣春刀,除此之外只有蒙皇帝恩赐,才能穿,是明代仅次于蟒服的一种赐服。三、飞鱼服简介•飞鱼服是明代锦衣卫朝日、夕月、耕耤、视牲所穿官服,正德十三年曾赐一品官斗牛,二品官飞鱼服色。据《明史》记载,飞鱼服在弘治年间时一般官民都不准穿着。即使公、侯、伯等违例奏请,也要治以重罪。后来明朝规定,二品大臣才可以穿着飞鱼服。•飞鱼服是次于蟒袍的一种隆重服饰。至正德间,如武弁自参(将)游(击)以上,都得飞鱼服。嘉靖、隆庆间,这种服饰也送及六部大臣及出镇视师大帅等,有赏赐而服者。•明代的锦衣卫就有两个特征:手持绣春刀,身穿飞鱼服。•由此可见,无论飞鱼服还是麒麟服,穿在锦衣卫身上都是一种荣宠和身份的象征。并非全员穿着,当是身份特殊的锦衣卫职官所着。•在穿着时,通常飞鱼服内还会穿贴里。•飞鱼服是曳撒的一种•曳撒(yìsǎn),读法源自蒙古语,为“一色(shǎi)”变音,来自蒙语“质孙(jisum),明代服饰之一。据史料记载其源自西周褶,为周武王亲制(晋朝崔豹《古今注》云:袴,盖古之裳也。周武王以布为之,名曰褶)。褶于明代发展为曳撒、程子衣、儒生道袍三类。•曳撒由于其形似蒙古质孙服,发音又承袭自元制,故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人当做蒙古服次生。在明早期仍多称呼断腰袍为质孙,并且依其主要特点作为内廷侍卫服饰,后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款式也不断变化。永乐以后曳撒的称呼逐步增多,窄袖也逐渐变为琵琶袖。•明代曳撒又称“一三”,为“一色(shǎi)”变音,来自蒙语“质孙(jisum)”,明代服饰之一,自褶演变而来。质孙服在各种史料中多简化作质孙,有时也称为只孙衣、质孙袄、质孙控鹤袄。明代曳撒服至为质四、飞鱼服制作及其配饰款式•《明宫史》:(衤曳衤散)其制后襟不断而两傍有襬。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两傍有耳。自司礼监写字以至提督正,并各衙门总理管事方敢服之。红者缀本等补,青者否。•飞鱼服,”因能飞,所以一名飞鱼,头如龙,鱼身一角,服式为衣分上下二截相连,下有分幅,二旁有襞积。•飞鱼服领子为交领,前襟有两截,前面下有马面褶,后襟不断。版型图案•飞鱼服是补色为飞鱼的袍服,飞鱼并不是现在所说的那种海鱼,而是一种近似龙首、鱼身、有翼的虚构形象。明中期公务员制服的视觉识别体系缺少把控,有的人专门把飞鱼服穿得像蟒袍,于是朝廷严厉控制了百八年,至明末奢华之风又起,逐渐背离了中期简洁大方的审美。贴里•贴里形制与曳撒(或称一散)相近,都是上下分作两截,但曳撒只是前襟分裁而后身不断,贴里则前后襟均分裁,腰部以下做褶,大褶之上有细密小褶,无马面,衣身两侧不开衩,亦无摆。贴里上也缀补子或饰云肩、通袖襕、膝襕纹样。•贴里不但是明代内官常用款式,也为外廷官员常用(上至飞鱼服、下至军服)。《明宪宗元宵行乐图》里绘有穿贴里的内官形象。另外,在明代的士庶群体中,贴里也广泛作为便服。明代士人通常将贴里穿在袍内或褡护之下,贴里的褶子能使袍身宽大的下摆略向外张,显得端庄稳重。贴里根据其形制还可分为大褶、顺褶、旋褶等。•配饰简介与制作冠帽•明代冠帽•明代冠帽明朝建立以后,对整顿和恢复礼仪非常重视。废弃了元朝的服制,并根据汉族人民的习俗,将服饰制度重新规定。左1图为冕冠,是皇帝穿冕服所戴,前圆后方,前后各十二旒。左2图为乌纱折上巾,是皇帝穿常服所戴,其样式与乌纱帽基本相同,惟独左右二角折之向上,竖于纱帽之后。右图为忠靖冠,是一种官帽,以铁丝为框,外蒙乌纱,冠后竖立两翅(当时称“山”),正前上方隆起,以金线压出三梁。三品以上,冠用金线缘之,四品以下,不许用金。革带•革带是皮做的束衣带。绣春刀•绣春刀的原型是苗刀或者唐刀(具体没人知道)。•绣春刀上和苗刀、唐刀较相似但是绣春刀只有刀脊是直的而刀刃略有弧度,不像唐刀是全直的。绣春刀可刺可砍在当时的杀伤力十分不错而且轻巧便于携带Thankyou~谢谢观看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