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东阳市高中历史二轮复习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文明和隋唐文明》复习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鼎盛:魏晋南北朝文明和隋唐文明【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经济上,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隋唐时期,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制度先进完善;经济上,政策的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内对外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文化上,领先世界,兼收并蓄。220581907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调制、草市火药、书法、绘画火药、印刷术、书法、绘画、唐诗隋唐曲辕犁、草市、夜市、陶瓷业、纺织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北周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东汉隋朝东魏北齐宋梁齐陈南朝北朝西魏【课本内容】必修1专题一第三课(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相关内容)必修3专题一第三课宋明理学必修3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相关内容)选修4第一单元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知识梳理】1.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历了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十六国与东晋对峙,南朝与北朝对峙,三省体制逐步形成,出现孝文帝改革,形成民族大融合。经济:北魏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北方经济破坏与恢复,南方经济长足发展,商业水平低下。南北朝时期出现灌钢法、草市。文化: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学的地位;“火药”名称出现;《齐民要术》;王羲之的书法达到很高水平。2.隋唐时期政治:中央集权制的完善。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科举制形成;唐中后期出现地方割据。经济: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出现曲辕犁,农业发达;制瓷业分南青北白两大类,成为独立生产部门,出现“唐三彩”;纺织业发达;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布局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大运河开通,“丝绸之路”与“陶瓷之路”兴盛,长安,洛阳成为世界性大都市。文化科技:三教融合;唐诗鼎盛,城市文化繁荣;书法绘画艺术进入新高峰;火药用于军事。【重点突破】一、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1.三公九卿制始于秦发展于汉的中央行政制度。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其特点是确立皇权至高无上地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与分掌国家朝廷各项行政事务“九卿”职权分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步的标志,对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三公是指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和太尉(主持军事)。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2.三省六部制隋文帝综合汉魏官制所创立于唐朝完善的中央行政制度。特点在于分散丞相及中央机构权力,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表明我国古代封建国家官僚制度趋于成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的表现,保障了封建统治秩序。(1)形成魏晋时三省制形成,隋唐发展完善形成三省六部制,其分工是中书省掌管政令决策,门下省审议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辖六部处理日常一切军国事务。(2)特点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这样互相制衡,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的效率。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3)演变“三省六部”是自魏晋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制,不同时期的统治者都作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宋代三省六部之外另设“中书门下”、枢密使、三司使。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明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其实质是强化了皇权。3.比较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相同点:都是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中央行政制度;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不同点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盛行于唐。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中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后者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1.唐太宗在位时曾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材料最能表明唐太宗A.对中书省的工作不满意B.十分重视门下省的职能发挥C.希望三省之间友好合作,和谐共处D.认识到三权分立民主政治的重要性2.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A.尚书省B.参知政事C.枢密院D.军机处√√3.唐朝某中央机构的职能为:“凡百官奏钞(文书),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该机构是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御史台4.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的决策权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5.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A.分封制B.中外朝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度6.毛泽东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百代多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论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以下最能说明“百代多行秦政法”的是A.西汉建立后刘邦封同姓子弟为王B.汉武帝令各郡国举孝廉,向中央推荐C.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中央机构D.明朝实行八股取士,选拔士人,完善科举制7.《朱子语类》写道:“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这种分工体现了A.防止独裁的民主理念B.宰相之间的程序性制衡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废除丞相之后的新举措√√√√√8.(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材料三无产阶级政权应是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代议机构依然存在,然而作为特殊制度的议会制,作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议员们享有特权的议会制,在这里是不存在的。——列宁《国家与革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6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列宁心目中无产阶级政权的特点。(2分)(1)表现: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明废丞相,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3分)(2)完美之处:不流血、妥协。(2分)办法: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4分)(3)特点:立法与行政统一;议员没有特权。(2分)二、走进唐太宗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他统治时出现了中国历史的盛世时期“贞观之治”。1.玄武门之变唐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害弟,夺得皇位,历来为史学家所非议。这是因为他违反了A.内外服制度B.分封制度C.宗法制度D.礼制2.制度:三省六部制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二:(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循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贞观政要》材料三: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戴胄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初年,皇帝的一道意旨中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尚书省填写“奉行”后,具体交给哪些部门去执行?包含了中书省、门下省大臣和皇帝的意见。交给六部中相关部门去执行。(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唐代初年君主的权力受到大臣和法律的制约。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监督和牵制,保证了君权独尊;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约。√(3)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这些特点对国家的政治文明的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相互监督和牵制,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于保证政治清明,减少政治腐败。3.君民关系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河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贞观政要》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宣即为之罢役。”——《资治通鉴》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旧唐书·马周传》(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共识是: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根本目的: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唐太宗调整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切实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措施。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从与民休息边为苦役百姓。(4)综合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农民的基础上的,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较轻。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在封建社会中,即使“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4.民族关系(2010浙江调研卷)(26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诸国朝贡者,皆路出高昌,(高昌王麴)文泰稍壅绝之。至(贞观)十三年(639年),太宗谓其使曰:“高昌数年来朝贡脱略,无藩臣礼;国中署置官号,准我百僚。称臣于人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