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浙江省建设厅文件浙发改规划〔2007〕767号关于印发浙江省中心镇发展规划(2006-2020年)通知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级有关单位:《浙江省中心镇发展规划(2006—2020年)》已编制完成。该规划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我省中心镇的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是提高中心镇发展水平,使之能更好地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指导性文件。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省发改委省农办省建设厅二○○七年十月三十一日—2—浙江省中心镇发展规划(2006—2020年)前言组织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是省委、省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中心镇,使之成为连接城乡的节点和繁荣农村、服务农业、集聚农民的重要载体。通过编制中心镇发展规划,科学布局中心镇,明确“十一五”时期中心镇的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提高发展水平,增强集聚和辐射功能,以更好地推进我省走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规划范围:中心镇一般是指城镇体系中介于城市与一般小城镇之间、区位较优、实力较强、潜力较大,既能有效承接周围大中城市辐射,又能带动周边乡镇和农村发展的城镇。本规划所指的中心镇为《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所提出的重点培育的200个左右中心镇。包括2007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公布的第一批141个中心镇;也考虑中心镇的科学布局要求,根据省、市、县域总体规划,再选择一批建制镇,作为中心镇培育工程的预选对象。规划期限:近期2006年—2010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以近期为规划重点。—3—规划依据:——《中共中央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报告《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见》;——《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意见》;——《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一、重要意义与发展现状(一)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小城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形成了小城镇和块状经济、专业市场互为依托、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是全国小城镇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新的形势下,选择培育一批中心镇,发挥其连接城乡、服务农村的纽带作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培育中心镇发展,有利于推进我省新型工业化进程,优化县域产业结构,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4—集群转变;有利于推进我省新型城市化进程,在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发展导向下,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有利于推进我省新农村建设进程,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和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优化生产力布局和生产要素配置,发展非农产业和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转移农村劳动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推进我省构建和谐社会进程,实现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农民就近转移就业、安居乐业,构建农村和谐社区,增强镇级政府公共服务功能,夯实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二)发展现状1、城镇规模逐步扩大,集聚作用明显。近年来,我省小城镇在建设规模、基础设施、城镇功能、镇容镇貌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到2005年底,全省752个建制镇(其中县级政府驻地镇29个),占乡镇总数的60.5%,人口占乡镇总人口的86.1%;不包括县级政府驻地镇,镇域面积平均为82.1平方公里,镇域人口3.64万人;镇区面积4.6平方公里,镇区人口1.0万人,建制镇镇区人口集聚率达27.5%。其中,镇区人口10万人以上的建制镇有2个,5—10万人的有5个(含5万),3—5万人的有19个,2—3万人的有48个。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141个中心镇的镇域面积平均为116.2平方公里,平均镇区面积8.0平方公里,分别是全省建制镇平均水平的1.38倍和1.63倍;平均总人口7.4万人,平均镇区人口3.0万人,镇区人口集聚率—5—达40.5%,分别是全省建制镇平均水平的1.9倍、2.4倍和1.5倍。2、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较强。2005年,建制镇创造了全省乡镇90.4%的农村经济总收入和85.6%的乡镇财政总收入。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指数测评报告”,2005年我省有268个小城镇入围全国“千强镇”,总数位居全国第一,在前十强中占有2席。第一批141个中心镇的农村经济总收入8961.3亿元,占全省乡镇的36.7%;乡镇企业总产值9249.3亿元,占全省乡镇的37.9%;实际利用外资额10.4亿美元,占全省乡镇的40.3%;财政总收入251.3亿元,占全省乡镇的38.6%,其中镇财政总收入最高达11亿元。第一批141个中心镇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乡镇的比重(2005年)3、特色产业支撑有力,发展模式多样。我省中心镇根据自身的自然、地理、文化和经济特点,坚持以特色园区、工业功能区为载体—6—发展二、三产业,走工业强镇、三产兴镇的路子,做大做强特色经济。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以小企业、大容量、小产品、大市场、小集群、大协作而闻名的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在全省工业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创造了我省制造业50%以上的产值,近60%的税收,70%的出口总量和80%的就业岗位,柳市低压电器、诸暨大唐袜业等块状经济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加工制造基地。2005年全省乡镇工业功能区工业总产值达到4868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6.1%。4、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区域各具特点。环杭州湾地区已形成了以杭甬大都市为中心的城镇密集区,温州沿海地区的城镇较为密集并沿海岸线绵延分布,金衢丽地区的城镇数量较少且空间距离大,分布呈稀疏状态。在全省第一批141个中心镇中,环杭州湾地区78个,占全省的55.3%,平均每百平方公里0.17个,密度明显高于温台地区和金衢丽地区。温台地区29个,占全省的20.6%,平均每百平方公里0.14个;金衢丽地区34个,占全省的24.1%,平均每百平方公里0.09个。我省第一批中心镇的空间分布概况区域面积(平方公里)城镇密度(个/百平方公里)第一批中心镇数量(个)密度(个/百平方公里)环杭州湾地区456970.72780.17温台地区211950.86290.14金衢丽地区370570.50340.095、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综合效应显现。近年来,我省坚持把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与培育中心镇紧密结合,围绕探索、破解小城镇—7—发展中的体制性、政策性问题,扎实推进小城镇的发展和改革工作。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以扩权放权为主要内容,积极推进中心镇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财政体制、户籍制度、投融资体制、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为加快中心镇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坚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共同开发的思路来建设小城镇,吸引了大量的外资、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的建设。据统计,全省小城镇的各类建设资金,70%来自民间资本。与此同时,我省中心镇培育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对加快中心镇发展的思想认识还不够统一,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政策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大;建制镇规模普遍偏小,集聚辐射功能相对薄弱,发展特色尚不明显;产业升级缓慢、资源要素的瓶颈制约日益显现;社会事业发展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镇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财政负担较重。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按照推进新型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为支撑,选择培育一批有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支撑的中心镇,遵循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梯次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发挥其连接城乡、繁荣农村、服务农业、集聚农民的重要作用,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体制创新、市场运作、功能提升,努力把中心镇建设成为产业集聚区、人口集中区、体制机制创新区、“三农”—8—发展服务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二)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城乡居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遵循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升城乡居民的创新创业水平,探索符合我省实际的中心镇又好又快发展道路。2、统筹城乡,和谐发展。中心镇发展要与推进新型城市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中充分考虑区域统筹,带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剩余劳动力转移、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改善,实现城乡协调、和谐发展。3、优化生态,集约发展。坚持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加强资源集约开发和综合利用,大力推进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宜居城镇。4、分类指导,特色发展。根据中心镇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文化传统、产业基础,确立各自不同的职能定位、发展规模与结构形态。发展中心镇特色产业,促进工业功能区的整合、提升,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5、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完善镇级管理体制,创新中心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理念和手段,完善支持政策措施,优化中心镇发展环境,形成有利于中心镇向小城市发展的产业、人口集聚机制。(三)发展目标—9—通过努力,到2010年使全省200个左右中心镇的综合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城镇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培育成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经济发达、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活富裕、体制机制活、辐射能力强、带动效应好、集聚集约水平高的新型城镇。主要目标是:——经济更加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竞争实力不断增强,三次产业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人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0万元,人均财政收入达2500元,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8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0元。——功能更加健全。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人口集聚率明显提高,城镇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基本形成,镇区平均面积达6平方公里,镇区人口集聚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环境更加优美。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全面改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平方米,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95%,建成区污水管网覆盖率达7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社会更加和谐。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面普及学前三年到高中段15年教育,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农村就业服务体系和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5%,养老保险参保率达40%。到2020年,使中心镇发展进一步上档次、上台阶、上水平,一批中心镇成为功能齐备、设施完善、服务配套、环境优美、经济繁荣、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中小城市。其中,镇区人口10万左右的40个,5万左右的60个,3万左右的100个。—10—三、总体布局与功能定位按照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调整和优化全省中心镇的空间布局(见附图1),明确环杭州湾地区、温台地区和金衢丽地区三大片区中心镇发展的功能定位。(一)环杭州湾地区中心镇发展环杭州湾地区是我省现代化进程最快的区域,城市化水平在全省居领先地位,现有特大城市2座,大城市2座,中等城市9座,10万人以上小城市15座,其中4座为非县政府驻地的建制镇。随着杭州、宁波两大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日渐增强,区域布局逐渐呈现圈状态势。长三角城镇群的发展要求长三角等具备城镇群发展条件的地区,要加强统筹规划,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布局合理的新城镇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