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木桶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内容摘要:科学管理中的“木桶理论”使用于班级管理,水的多少不取决于长木板,而是最短的。班级管理的好坏不是有个别“智商高、能力强”的学生决定的,而是以班级整体素质来考量。提升班级凝聚力、提高素质是班级管理的关键,团队协作,人尽其才是班级管理的最终目标。关键词:木桶、凝聚力、素质、德育在现代管理科学里有一种“木桶理论”:一只木桶水容量的多少,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如果将这一理论加以延伸,我们不难发现:一只水桶的水容量不仅取决于桶帮,还取决于桶箍和桶底。如果没有桶底,水容量只能是零;如果没有桶箍,只不过是一堆木板,容量也是零。如果把一个班的学生分别看成是桶帮、桶箍和桶底,把班级的管理效果的好坏看成水容量的多少,那么“木桶理论”非常适合班级的管理工作。一、“木桶理论”是提升班级凝聚力的基石一个班级中学生的素养不可能都一样,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这必然会造成班级成员之间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但俗话说“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何去发现和挖掘班级成员之间的“所短”,也就是哪些学生适合做“桶底”、哪些学生适合做”桶帮”、哪些学生适合做“桶箍”,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所有学生的特长,避其所短,制成一个严实合缝的“木桶”,这样的“木桶”水容量才会达到最大。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所要做的不是如何划分哪些学生属于“高”的,哪些学生属于“低”的,而是要开动脑筋,想尽办法,如何使自己的学生都“人尽其才”,如何全面提高班级整体协作能力才是重中之重。二、“木桶理论”是素质教育的催化剂目前、教育改革中提的最多的是增加素质教育,也就是在增强学生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而“木桶理论”让学生能较正确认识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无疑增强和培养了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认识到自己在团队中的地位,无形中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社会关系即与人相处的能力。“取长补短”又增强了学生的竞争与创新能力,总之,“木桶理论”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催化剂,那么如何在管理的实践中正确的实施“木桶理论”呢?我想应关键做到以下两点:全面关注,突出重点,整体提高在很多班主任的潜在意识里,总喜欢那些“智商高、能力强”的学生,而常常忽视那些“智商低、能力弱”的学生,对于少数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则会产生讨厌的情绪。但殊不知,一个班级好比是一个大木桶,这个班级管理效果的好坏,不是取决于某几个人的超群,更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取决于它是否存在某些突出的薄弱环节。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对待每一位学生应当做到“一碗水端平”,在关注“优秀生”的同时,不要忽视那些表现平平的中间生,更应该多关注那些表现不好的“差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班主任的关注,让他们体会到班级的温暖,特别让那些本来就有所“短”的木桶上的“短”木板得到提高,早日赶上“长”木板,达到提升班级大木桶容量(即班级管理效果)的目的。抓紧德育教育是关键班主任除注重学生发展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之外,还应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就像木桶具有了一致长短的桶帮的木板外,还得有坚实的桶底和桶箍一样,必须让学生同样具有一个坚固的“桶底”和“桶箍”。那么组成这个木桶的“桶底”是什么呢?那就是“思想品德、素质修养”。班级学生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素质修养,班级成员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这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见识水平,增强班级同学之间的凝聚力,同样也使学校教育出的学生成为日后社会接受并受欢迎的人才。这正是实现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先成人,后成才。”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是形成木桶容量的基础,在他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还可以象提升木桶的木板一样,通过继续学习,不断地加以提升。但作为“桶底”和“桶箍”的思想品德和素质修养则是伴随他们一生的固定因素。因此只有当学生具有了坚固的“桶底”和“桶箍”,即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思想素质之后,才能使“桶底”和“桶箍”在木桶容量不断增大时,不至于泄漏开裂和脱落,从而造成木桶崩溃的结果。注重思想品德和素质修养的培养和教育,正是符合目前“加强青少年的心理教育”的教育理念,让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伴随学生成长,让他们受益终身。总之,“木桶理论”注重团队协作,注重人尽其才,非常适合学校的班级管理工作,只要我们教育管理工作者,悉心研究,合理运用,一定会使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走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