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聚合-有机玻璃的制造一、实验目的1.了解本体聚合的原理和特点2.掌握本体聚合的合成方法及有机玻璃的生产工艺3.了聚合温度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二、实验原理本体聚合是不加其它介质,只有单体本身在引发剂或光、热等作用下进行的聚合,又称块状聚合。本体聚合的产物纯度高、工序及后处理简单,但随着聚合的进行,转化率提高,体系粘度增加,聚合热难以散发,系统的散热是关键。同时由于粘度增加,长链游离基末端被包埋,扩散困难使游离基双基终止速率大大降低,致使聚合速率急剧增加而出现所谓自动加速现象或凝胶效应,这些轻则造成体系局部过热,使聚合物分子量分布变宽,从而影响产品的机械强度;重则体系温度失控,引起爆聚。为克服这一缺点,现一般采用两段聚合:第一阶段保持较低转化率,这一阶段体系粘度较低,散热尚无困难,可在较大的反应器中进行;第二阶段转化率和粘度较大,可进行薄层聚合或在特殊设计的反应器内聚合。本实验是以甲基丙烯酯甲酯(MMA)进行本体聚合,生产有机玻璃平板。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由于有庞大的侧基存在,为无定形固体,具有高度透明性,比重小,有一定的耐冲击强度与良好的低温性能,是航空工业与光学仪器制造工业的重要原料。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在引发剂作用下发生聚合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致使反应体系的温度不断升高,反应速度加快造成局部过热,使单体气化或聚合体裂解,制品便会产生气泡或空心,另一方面由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它的聚合体密度相差甚大(前者0.94,后者1.19),因而在聚合时产生体积收缩,如果聚合热未经有效排除,各部分反应便不一致,收缩也不均匀,因而导致裂纹和表面起皱现象发生,为避免这种现象,在实际生产有机玻璃时常采取预聚成浆法和分步聚合法,整个过程分制模,制浆,灌浆聚合和脱模几个步骤。在聚合反应开始前有一段诱导期,聚合率为零,体系粘度不变,在转化率超过20%以后,聚合速率显著加快,而转化率达80%以后,聚合速率显著减小,最后几乎停止,需要升高温度才能使之完全聚合。三、仪器与试剂仪器:锥形瓶50ml1个,水浴锅1个,电炉1KW1只,变压器1KV1只,温度计100度1支,试管1.5×10cm1支,烧杯500ml1只,玻璃片40mm×70mm3块,涤纶绝缘胶带,橡皮圈,玻璃纸、试管夹、玻璃棒。试剂: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新蒸,过氧化二苯甲酰(BPO)精制。四、实验步骤1.制模取三块40mm×70mm硅玻璃片洗净并干燥。把三块玻璃片重叠,并将中间一块纵向抽出约30mm,其余三断面用涤纶绝缘胶带封牢。将中间玻璃抽出,做灌浆用。2.预聚合(制浆)取30g新蒸过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于干燥的锥形瓶中,加入0.03g引发剂BPO,为使水汽不进入锥形瓶内,上面可盖一玻璃纸,用橡皮圈扎紧,用水浴在80-90度下加热,当预聚物粘度与甘油粘度相近时立即停止加热,用冷水冷却至室温。3.灌浆通过用玻璃纸折叠的漏斗,将冷却的黏液慢慢灌入模具中,垂直放置10min赶出起泡,然后用涤纶绝缘胶带封住磨口的最后一边。4.低温聚合、高温聚合将灌浆后的模具放入50度烘箱内低温聚合6h,当模具内聚合物基本成为固体时升温至100度,保持2h。5.脱模将模具缓慢冷却到50-60度,撬开硅玻璃片,即得有机玻璃平板。五、注意事项1.预聚物在灌膜时,应骤然降温到40℃以下以终止反应2.本实验所用过氧化物类引发剂受到撞击、强烈研磨,极易燃烧、爆炸。取用时,盛引发剂的容器要轻拿、轻放,每次用量少,取用时洒落的,要及时收拾干净六、思考题1.为什么要进行预聚合?2.聚合为什么要采用分段加热,即先高温后低温而后再高温的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