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诠释和中西哲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本体诠释和中西哲学——成中英《世纪之交的抉择》评介赵吉惠刘东超陕西师大历史系在广义的第三代现代新儒家阵营中,成中英教授无疑是扼山制海的重镇之一。他是国际中国哲学会和美国远东高级研究学院的创始人,《中国哲学季刊》的创办者和主编。《世纪之交的抉择》是他近年在大陆出版的又一力作。本书概论了欧美哲学的最新发展,并借助西方当代哲学理论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了梳理、阐释,以期在与西方哲学整合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哲学的重建工作。一、本体诠释学世纪之交是人类总结过去开拓未来的时刻。成先生《世纪之交的抉择》一书的重要成就在于提出了一种“本体诠释学”的新观点和方法。诠释学是当代世界哲学中日渐显赫的一种哲学思潮,目前不仅被作为人文学科的普遍方法论广泛地运用,而且表现出融合西方各种哲学思想的趋势。从它的演化过程着眼,可粗略地将其划分为三支:以施莱尔马赫、狄尔泰为代表的方法论的诠释学,以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为代表的本体论的诠释学,以哈贝马斯、利科为代表的其它诠释学。显然,成先生的本体诠释学属于本体论的诠释学,它具备一般本体论诠释学的属性,同时还有东方哲学的特色。虽然作为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它还在建构之中,我们却可从其整体框架和铺垫基石中窥见其理论指向和思想高度。长期以来,西方哲学是本体和方法、客体和主体二分的哲学。本体诠释学则使本体和方法、客体和主体深度地多层次地结合在一起,要求本体和方法、客体和主体相互联接、相互决定、相互诠释。它把本体在时间流延中的呈现发展看作一个整体,在历史的无限过程中,本体的整体性越来越显著,相对于本体的方法也越来越多地被提出、越来越高地被发展。方法既是建立在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对立和紧张,也是建立在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差异和同一。由于潜在本体意识的提高,方法本身永远要不断地自我突破。在这个意义上,方法意识是显性的本体论,本体意识则是隐性的方法论;本体诠释学通过本体将方法规范化,又通过方法将本体条理化。本体诠释学划分为意义和意识的本体、原则、制度、运作四个层面。在不同的层面上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意识和本体意识。所以本体诠释学显示的是相对性的整体系统的建立,这是在时间过程中进行的。此外,本体诠释学有整体定位、应变创新的发展要求。新的方法论的提出导致本体论的建立,而本体论的建立则相应于新的方法论的建立。这就彰显了本体与方法的互动。现代西方哲学的重大流派都可看作本体诠释学的应用。我们可将这些重大的变迁图示如下:现象化(现象学)→结构化(结构主义)→过程化(过程哲学)→语言化(日常语言分析)→逻辑检验化(逻辑分析)→理论化(科学哲学)→效果化(实用主义)→目标(批判理论)。这里也体现了本体运作的八个程序。可见,现代西方哲学的每一流派都可看成本体诠释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共同构成本体诠释过程和本体诠释整体。很明显,本体诠释学可以用来整合各种哲学。本体诠释学是基于对西方哲学方法论的批评和中国哲学本体论的解释所创造的崭新成果。其方法主要来自西方的诠释学,本体论则主要来自中国哲学源头的《易经》哲学,所以具有克服二者偏狭以发扬二者优长的优势。成先生充满信心地认为:作为哲学重建的方法,本体诠释学具有重建和实现世界哲学目标的潜力。对于他个人的学术努力方向而言,本体诠释学是中西哲学融通的结合点,也是西方哲学走出二元论的内在矛盾和多元系统的外在冲突的双重困境的道路,还是中国哲学现代化和世界化的途径。二、中西哲学的整合本体诠释学是中西哲学结合的产物,反过来又能为中西哲学的整合提供方法论。在《世纪之交的抉择》中,成先生进行了几项较为成功的整合实验。兹以怀特海的象征指涉论和《易经》哲学的互相诠释为例加以说明。象征指涉论是指概念工具和方法论上的暗示。怀特海用象征指涉来澄清语言或符号系统含混的意义和观念。他认为,我们是以两种不同的知觉模式来理解事物:当知觉的内容是事物的变化过程时,称作“因果效应模式的知觉”;当知觉的内容是事物直接呈现的性质时,称作“直接呈现模式的知觉”。前者常常是不明确的、短暂的、局部的,后者则是明确的、长久的。由于两者具有知觉材料的共同基础,后者内容可以作为前者内容的象征。怀特海的象征指涉理论中还有一项重要的感应统一原理:当两个知觉间发生象征指涉时,二者相互作用相互阐释,使彼此都变得更加强烈更加丰富。以上所述便是怀特海象征指涉论的要义。它的建立基于一个基本的洞见;人类能构造并且知觉系统的相互关联或统一,以便我们从一个系统或多个系统来更清晰地了解另一个系统。《易经》是中国文化、中国智慧的源头活水.站在当代哲学的高度予以重新诠释,对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世界化具有重大意义。成先生以怀特海象征指涉理论来重解《易经》哲学,使两者均在更高的层次上呈现新的面貌。成先生认为,在《易经》中存在两个主要的象征指涉系统,一为人类对宇宙变化的原始经验系统,一为卦象的象征意义系统。象征系统及其强有力的有机相互关系和阶层次序,显现出经验系统的结构,增强了人类对经验到的各种性质的知觉。两者之间有一共同的基础,一方面卦中诸线条的形状、位置和方向。指示出人类的各种经验;另一方面人类的经验系统也阐明了《易经》中的象征系统,因为它有规律地显示出许多对象征系统的可能的解释,丰富了象征系统的内涵。因此,这两大系统的关系是相互定义、相互支持和相互丰富的。在《易经》的后代注释中又产生了两项平行的思想系统一一宇宙哲学和人生哲学,它们分别从卦象的象征系统中得到意义的启示。又反过来阐释卦象的象征系统和易的原始经验。从怀特海的象征指涉论来看,一类经验或一组知觉符号的形式(组成指涉的共同基础并使其相互关联成为可能),可以发展出一个或更多的思想系统。这些系统通过感应统一的方式,使原始经验中的实体得到多彩多姿的表征。在易学发展史中,《易经》哲学中的字宙思想和人生思想丰富和加强了我们对易的原始经验和卦象系统的了解和把握,后两者显然也具有规范和丰富前两者的作用。而且,前两者之间又互相说明互为例证,具有象征指涉关系。对怀特海来说,这是象征指涉的新例证,因为他没有提出过这种样式。这四者交相指涉,使得《易经》哲学丰富的情境更为丰富。成先生就这样用怀特海的象征指涉理论诠释了《易经》哲学。这个阐释不仅证明了怀特海此理论的丰硕成果,而且还扩展了它的深度和广度。这就是本体诠释学方法原则的应用。另外,成先生比较了怀特海和宋明理学的创生性范畴,对二者的一些见解提出自己的辨析意见,这显然是成先生为自己的本体诠释学进行本体创生方面的探索。怀特海学说是一种有机哲学、过程哲学,在当代欧美哲学中,它是与中国传统哲学相当接近或类似的。成先生(及其他华人学者)把它当作中西哲学沟通的桥梁,这是富有见地的;诚然,二者也存在许多深层的或表层的差异,成先生认为,这可以在新的哲学系统中得以消融。对于他本人来说,这个新系统当然指本体诠释学。这也是成先生进行中西哲学整合的指向。综观《世纪之交的抉择》一书,还有许多富于洞见卓识之处,比如作者对中国传统哲学范畴、辩证法和因果律特征的概括,显示了作者深厚的中西哲学功力,既有对中国哲学宏观和微观的了解和把握,又具备受西方哲学长期训练所形成的严密清晰的思辨模式。再如作者对中国哲学现代化和世界化的时代、环境、途径、方向诸问题的探讨,不乏对读者的启迪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作者是一位长期经受西方思想熏陶的学者,这就不可避免地和大陆学者存在见解分歧。比如作者认为四至九世纪,中国的和谐辩证法与印度的超越辩证法接触、碰撞并交融,最后前者战胜并包融了后者。本世纪中国和谐辩证法又遭到西方冲突辩证法的挑战,虽然后者(指马克思主义)成为大陆上用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但两者的斗争并未结束。在此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学术倾向是显而易见的,他同大陆一般学者对待中国传统哲学的态度有很大不同。这也更加引起我们深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与中国传统哲学结合这一迄今未得到圆满解决的根本问题。另外,从整体看,虽然本体诠释学尚未完成,但我们从本书透露出的信息中仍然看不出其对现代新儒学面临的难题的解决,比如对科技工艺层面和社会体制层面问题的解答本书几无涉及。至于成先生提出的中国哲学落实到现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五个层面,怎么实现及实现的程度如何尚需观察和研究。(责任编辑:康中乾)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