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地区地质实习报告7月24日,所有地质工程0901的同学们前往地质实验室,接受大学里第一次实习前的培训,我们在培训期间我们了解了地质罗盘的使用,为接下来的实习奠定了基础,在离开“培训基地”的时候我们带走了地质装备:地质锤、地质罗盘、放大镜、“地质巨无霸背包”。7月25日早6点半同学们都陆陆续续起来洗漱,这是大部分同学在大学期间起的最早的一次包括笔者,大家自备“干粮”,满载着好奇心开始了第一天的实习旅程,目标:本溪。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来到了有山有水的本溪,迎接我们的除了青山绿水之外还有一个重量级人物:我们本次实习的导师李老教授。在李教授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本次实习的第一站:牛毛岭。牛毛岭中石炭统本溪组剖面,是赵亚曾先生于1926年创名建组,原称“本溪系”,1965年改称“本溪组”。本溪组是唯一以辽宁地理名称命名并通用于华北地台的组级岩石地层单位。建组日。年间,经赵亚曾、李四光、王钰、盛金章等地质学家、院士、教授和无数地质工作者的执着研究,使牛毛岭本溪组剖面的研究程度之深,水准之高,得到了国内外的公认。牛毛岭地层剖面,上部为薄层页岩夹灰岩;中部岩石为紫色、黄绿色砂岩、页岩;下部岩石为泥岩、页岩夹G层铝土页岩。原始剖面盛产多种古生物标准化石,如蜒类、珊瑚类、腕足类、腹足类和植物化石等。2005年在观测剖面中,新发现有牙形刺化石和蜒类化石的新属种以及新的含化石层位,可与国际上的石炭纪莫斯科阶进行对比。牛毛岭国家地质公园只有一条不算宽的小路我们顺着路向上走,一路听着教授的讲解,并且自己动手使用地质锤在岩层上“开山”,是的,我们在找化石,我从来不知道化石可以这么随意的“开采”,但是即使这样我还是没有运气找到一块。此时大家已经是汗流浃背,初步感受了地质工作的感觉。接下来我们来到了郑家,位于本溪市西南10km西湖区,地理坐标123°43′441″,北纬41°17′224″。海拔高度119米左右。本溪市彩屯——郑家村一带广泛出露早三叠早期沉积的紫色、浅红色巨厚层及厚层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其中夹有红色泥质页岩。长石石英砂岩、颜色紫色、浅红色,碎屑物以细粒石英和长石为主,胶结物以钙质为主,还有铁质和粘土质。碎屑物磨圆度中等,成熟度中等,结构成熟度较高。岩层面可见干裂和波痕。结束了对郑家的考察我们又来到了白石砬子,这里的岩石大部分为直立岩层,这么直观的直立岩层是比较罕见的。大明山的斜交不整合现象也是很直观的,再加上教授的讲解更加的一目了然。斜交不整合现象:同一地区新老两套地层间有沉积间断面相隔且产状显著不一致的接触关系。上下岩层时代、岩性和古生物特征均不连续,说明下伏岩层沉积以后,地壳发生褶皱或隆起上升,沉积作用中断,遭受风化剥蚀,后期该区又重新下降,接受沉积,形成上覆岩层。第一天的实习结束了,一整天的劳累让大家已经没有了之前的兴奋,我们一身灰土回到了寝室,但是这一天的实习也让我们有了很大的收获。实习的第二天我们首先来到了欢喜岭,来这里观察逆断层。逆断层地质构造中断层的一种。是根据断层的两盘相对位移划分的。指上盘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这类断层主要由水平挤压而形成,按断面的倾角又分为:冲断层(断面倾角>45°);逆掩断层(断面倾角在25°—45°间);辗掩断层(断面倾角<25°)。根据断层倾角的大小,可分为:高角度逆断层和低角度逆断层。高角度逆断层面倾斜陡峻,倾角大于45°,常常在正断层发育区产成,所以有些学者将高角度逆断层与正断层统一归属于高角度断层。倾角小于45°(一般多在30°左右或更小)的逆断层称为低角度断层。位移距离很大的低角度逆断层称为逆冲断层。聚合性板块边界多逆断层与褶皱构造。在欢喜岭这种作用看的很清楚。接下来我们来到了本溪水洞,刚到了门口看到了这么大的洞口异常的壮观,在洞口就能感受到嗖嗖的凉风,但是由于这里的门票异常的贵,所以我们没能进去一看究竟,着实是这次实习的一个最大的遗憾。但是我们在洞外听教授讲解仿佛也是身临其境,这里有世界上最长的地下河,就在这水洞里,水洞的全长大约为3650m左右,洞里有一种带着斑纹的钟乳石,这是我们老教授在最近突然发现的奇怪现象,但是这种钟乳石还没有正式的进行宣传,老教授说现在还不知道这斑纹是什么东西,还得等到仔细的研究和考察之后才能下定论。钟乳石(stalactite),又称石钟乳,是指碳酸盐岩地区洞穴内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和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不同形态碳酸钙沉淀物的总称,钟乳石的形成往往需要上万年或几十万年时间。由于形成时间漫长,钟乳石对远古地质考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水洞洞口的规模为什么这么大?这也是他在国内外所见到的地下暗河岩溶洞穴所不同之处。一般来讲,所有的地下河溶洞都是入水口较大,出水口较小,可是本溪水洞是入水口看不到,出水口又挺大,这当然是个迷了。经过1996年对本溪水洞的科学研究,这一问题也得到了圆满地解释。原来大家目前所看到的洞口,并非是原始的出水洞口,而是由于太子河的侧向侵蚀作用将水洞侧蚀掉其间的一段,这一般长度大约800m。因为太子河属于古老的上层遗留河,平面形态呈蛇曲状,所以它的侵蚀作用的能力特别强,完全有能力把水洞拦腰吃掉800m。在水洞口的西北方向上大约800m远处的燕丹亭下,有一个洞穴,其洞口被太子河淹没,这个水下洞穴原本应与水洞相连,由于太子河的侧蚀作用吃掉了这一段,使水洞成为断头洞,因此水洞洞口并非原始洞口,而是洞的中间一部分,所以洞口就显得非常大,高达5.75m。离水洞不远的地方就是本溪地质博物馆了,本馆共分为5个展厅,我们来到的是第一展厅——地球科学厅本展厅主要介绍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包括地球的形成和早期演化,地球的内部结构和表层的面貌。二、生命进化厅了解了地球的早期演变,我们现在进入生命进化厅。三、矿产资源厅:本溪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山上有摇钱树,地下有聚宝盆,本溪境内矿藏资源已发现百余种,这些矿产资源为本溪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四、地质遗迹厅:本溪地质资源具有典型性、珍稀性、科学性、多样性和可观赏性的特点,仅地理教科书以本溪命名的就有十四处之多。2005年8月,本溪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的审核,正式成为国家地质公园,整座城市成为国家地质公园,这在我国是非常罕见的。整个园区规划面积218.2平方公里,包括本溪水洞、平顶山、五女山三大园区,21个景区,30个景点,包括了本溪所有的地质遗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五、多功能厅和综合厅主要播放恐龙时代的生活习性和灭亡过程。在地质博物馆的参观过程中我们了解了许多的地质知识,还看到了许多栩栩如生的恐龙化石可谓是收获颇丰,最后我们地质0901班全体成员和老师与我们的老教授一起在门口拍了一张集体纪念照结束了地质博物馆的的参观。下一站我们来到了磨石峪,我们来这里的目的就是来观察劈理:岩体受力或因变质作用产生并沿着一定方向大致成平行排列的密集的裂隙或面状构造。按其形成的力学特性可分为流劈理、破劈理和滑劈理三类。劈理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具有域构造,表现为岩石中劈理域和微劈石域相间排列。劈理域通常是由云母类矿物或不溶残余物富集而成的平行或交织状薄膜或薄条带,即肉眼所见使岩石易于沿此劈开的劈理面。劈理域中原岩常被强烈改造,矿物或矿物集合体的外形或内部晶格具有明显的优选方位。微劈石域是由夹于劈理域间的薄板状或透镜状岩片构成,其中原岩的矿物和组构一般仍保持原貌。劈理域与微劈石间的边界可以是截然的,也可以是渐变的。接下来我们来到久才峪观察河谷阶地,所谓河谷阶地,就是由于河床的下切作用而形成的阶地,大部分河流由于水流的冲刷作用,河床是不断下切的,就会形成在河床与河的两岸形成类似阶梯状的阶地。冯家包子褶皱:位于本溪市南20km,难分去冯家堡子,地理坐标东经123°45′328″、北纬41°4′978″,海拔高度为209米。冯家堡子褶皱是上元古界震旦系康家组地层—铝质页岩和石英砂岩受地壳挤压应力作用而形成的背斜褶皱。核部岩层为中厚层细粒石英砂岩,受挤压力。只产生层间弯滑作用形成了等厚褶皱。翼部岩层是薄层钙质页岩一粉砂岩,受挤压力产生了塑性弯流褶皱作用,使岩层厚度发生两翼变薄,中间轴面和顶部变厚,形成了许多不协调的次级顶厚褶皱,并附着在中间圆柱状等厚背斜构成了复式背斜。总体上,转折端在石英砂岩部位呈弧形,钙质页岩部位呈曲线形,褶皱轴线呈直线,枢纽呈缓倾斜线,轴面为平面,次级小背斜向斜的轴面向背斜的核部收敛,该背斜形成与加里东构造运动期该复背斜褶皱出露规模,底部宽7.2米,中部高6.0米,形态完整。千金岭水平岩层、剪节理位于本溪市难9千米的明山区平顶山,地理坐标东经123°4′136″,海拔高度370米。在本溪市平顶山地区分布晚元古代清白口系南芬组二段的中厚层紫色页岩夹薄层淡紫色泥灰岩的地层。岩层的层面保持近水平,并发育有岩石成分变化、岩石颜色变化、岩石的原生层引起的相互平行的水平层理,同时发育有斜交于层面、倾向互相斜角相对、倾角70°的二组共轭剪节理。岩层峭壁上形成了很多沿共轭剪节理风化脱落的空穴,其形状相同,平切面是等腰三角形,立体形态是呈等腰三棱锥。空穴的规模不一,但排列方向一致,成群成列整齐地镶嵌于中厚层紫色页岩岩壁上,仿佛敦煌莫高窟的千佛洞,其景观别具一格。由紫色页岩、泥灰岩构成的山丘,其顶面宽阔而平坦,山形似如丹霞地貌,风景十分优美。通过这3天的本溪实习,我学到了很多的地质知识,见识了许多的地质奇观,虽然身心疲惫,但也是受益匪浅。从事地质工作是很艰苦的,这一点在这三天的实习中表现的淋淋尽致,但是我们要像李老教授看齐,为将来有一天能成为他那样博学的地质教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