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朱元璋为保护皇太孙朱允文几次想要杀掉燕王朱棣天生圣人2015/5/2915:53:55收藏分享325832朱元璋在洪武三十一年快死前夕,曾屡屡想对其四子燕王朱棣(后来的明成祖)痛下杀手,以维护其最心疼的皇太孙朱允炆(后来的建文帝)的皇位,但由于朱元璋大限已至而没来得及实施,终于为皇太孙朱允炆的江山留下万世之患,终于酿成靖难之变。朱元璋与燕王朱棣(后来的明成祖)的父子关系并不如满清编纂的《明史》与明成祖的御用文人书写的面目全非的《奉天靖难记》描述的亲密无间,而是父不慈子不孝,从洪武二十年的中期开始,朱元璋与燕王朱棣的父子关系几乎至于斗争的你死我活的尖锐白热化阶段,朱元璋派去的探子遍布朱棣燕王府的周围日夜紧锣密鼓的搜罗燕王谋反的证据,朱棣也花下重金收买朱元璋南京皇宫中的太监向朱棣报告朱元璋与朱允炆的一举一动以致日常饮食起居的细微末节。在朱元璋为铲除异己炮制的洪武四大案后,在元璋的心中已经开始酝酿洪武“第五案”,开始把矛头对准四子燕王朱棣,为皇太孙朱允炆剪除胡惟庸、蓝玉之后的最后一颗威胁朝廷的刺——朱棣。可惜一代枭雄朱元璋始终没能斗过病魔,在这个洪武二十年就已经精心策划的洪武“第五案”就要付诸实现的时候,朱元璋忽然暴毙而亡撒手而去,把这件洪武“第五案”永久的尘封于历史之中。[转自铁血社区]朱元璋想对朱棣痛下杀手,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从洪武二十年中期就已经计划实施的。导火索是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在时时于任何微小事物都永怀警惕之心而且对群下一直猜忌的朱元璋来说却是四子燕王朱棣(后来的明成祖)谋反的证据。这件事的起因要谈到一个同燕王朱棣几乎一个模子里造出来的同样命运、同样性格、同样手法谋朝篡位的朝鲜人——后来的朝鲜太宗李芳远(李氏朝鲜第三代君主)。李芳远何许人也?李芳远,字遗德,李氏朝鲜第三代君主,庙号太宗(??),谥号恭定圣德神功建天体极大正启佑文武睿哲成烈光孝大王。曾以两次王子之乱的方式,铲除异己,进而继位。李芳远元至正二十七年(高丽武宗十六年,1367年)五月十六日出生于咸兴归州洞私邸(咸兴本宫),母亲是神懿王后韩氏。李芳远从少年时代起便英果聪毅,洪武十五年(1382年)擢高丽进士,癸亥登文科,官至密直司代言。在李成桂谋代高丽的过程中,李芳远出力最大。为了给父亲篡位扫清道路,他和判典客寺事赵英珪一起在开城选地桥(善竹桥)刺杀了高丽大贤郑梦周。李成桂即位后,李芳远被封为靖安君。洪武年间,他多次前往明朝。尤其是洪武二十六年朝鲜贡马,他随贡使前往南京,路过北平时与燕王朱棣私相会见,两人性格相近,相谈甚欢。由于李成桂晚年丧妻,续娶神德王后康氏,前妻韩氏所出诸子一直与其不睦,李芳远尤过之,康氏因此对其侮慢无礼。而出于对继室幼子的溺爱,李成桂立最幼之子李芳硕为世子。这就为后来朝鲜宫中巨变埋下了伏笔。而李芳远既然有辅佐父亲篡位的本事,自然也有招募私兵暗做筹备的本事。李芳远作为其父派遣觐见朱元璋的朝鲜使节,竟然在经过北平时在朱棣的燕王府里呆了太长时间做客,还把本来其父朝鲜太祖李成桂进贡给朱元璋的马匹偷偷划拨了一些给朱棣,这在朱元璋的眼里已经是犯了大不敬之罪,而且李芳远与燕王朱棣秉烛夜谈约定种种日后的事宜,早已被朱元璋派去遍布朱棣燕王府的周围日夜紧锣密鼓的搜罗燕王谋反证据的探子偷听地一清二楚,马上把此事禀报给了远在南京的朱元璋。朱元璋闻讯大怒,认为藩王私通外国图谋不轨,打算责法司星夜派人赴北平逮捕朱棣。朱元璋为此对大臣刘三吾说:“胡惟庸私通倭国蒙古,朕已付极刑,燕王素有异志,以藩王私通外国,罪莫大焉。马未进朝廷,而燕王先受献,是非所以尊君父也。”刘三吾认为时机尚未成熟,劝朱元璋进一步观察朱棣的所作所为,日后再作打算。朱元璋与燕王朱棣父子关系的尖锐还不止于此,从封建宗法上,太子朱标是嫡长子,皇太孙朱允炆是嫡长孙,在一生信奉权力至上捍卫封建宗法的朱元璋眼里,四子燕王朱棣根本没有接班的资格,即便朱标死了让不肖无能的秦王、晋王登基也轮不到庶出的四子燕王朱棣,因为太子朱标、秦王、晋王都是马皇后所生,都是嫡子,而四子燕王朱棣(后来的明成祖)生母是碽氏,因此朱棣从小就被他的众兄弟骂为野种,加上他的生母碽氏本非中国人因不守中国礼法被朱元璋马皇后折磨致死,故朱棣一生都仇恨朱元璋马皇后,一直在寻求机会报复,朱棣日后登基几乎把朱元璋的政策都给推翻,朱元璋对宦官限制极严,他曾立下规章制度,不许宦官读书识字,不许宦官兼任外臣文武衔,不许穿戴外臣所穿戴的冠服,品级亦不得超过四品等。他甚至还在宫门前挂一块高三尺的铁牌,上面刻有“内臣(即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几个大字,而朱棣一上台就重用宦官,设立臭名昭著的东厂镇压人民,催生出了有明一代作威作福的大太监王振、汪直、魏忠贤,朱棣就是始作俑者;朱元璋一生对贪官深恶痛绝动辄剥皮填草,而朱元璋洪武朝被抓进监狱的贪官都在朱棣登基后被放了出来粉饰太平。永乐朝大兴冤狱、诛十族的许多倒行逆施根本就是洪武朝建文朝的倒退与反动。朱棣夺位当了皇帝以后,在当时的京城,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修建了一座大报恩寺。这座寺庙大门内有一座正殿,平日大殿的门紧闭,老百姓不能随便进去,所以也都不知道里面到底供奉着什么。在朱棣当了皇帝以后明朝的二百多年间,外人从来没有人知晓。直到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它的神秘面纱才被揭开。这座大殿被人打开来一看,原来里面供奉的是碽氏的牌位,根本没有朱元璋马皇后的牌位。朱棣修大报恩寺,原来是想报生母碽氏的生育之恩。朱棣既然知道自己的生母是碽氏,并且也想报恩,为什么又要隐瞒这件事情呢?明朝自太祖建国后,太监本是不许读书识字的,但由于在“靖难”之役中许多平时被建文帝管教甚严的太监们私自给朱棣通风报信提供了大量建文帝宫里的机密情报,给朱棣带来了莫大甜头,因此作为回报,朱棣违反祖制破例允许太监们读书了。至此,明朝皇宫中的太监们,个个已断文识字、且通晓古今了。这就为他们今后的专权,打下了坚实基础,宦官擅权乱政的条件已然成熟。毕竟,文盲宦官干政不易。不过,后来也有例外,比如目不识丁的魏忠贤。关于朱元璋与朱棣的军事才能,更是相差悬殊:朱元璋不用自己亲临前线,只派徐达、常遇春两位大将率二十五万大军就攻取了元大都;朱棣御驾亲征,第2次出师漠北,亲率50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赴塞外,至土刺河,“生擒数十人”,敌酋马哈木、太平等“脱身远遁”。此战虽重创瓦剌,明军亦伤亡不小,遂下令班师。父子二人战功之优劣可见一斑。朱元璋一生虽大诛功臣,但杀的尽是些权臣、奸臣,把政治清洗局限于官僚统治集团内部,朱元璋对待普通民众还是很好的,基本算是个爱民如子赏罚分明的皇帝;而朱棣一改他老子惩恶扬善的作风,只要是稍微有碍于他统治的一律杀无赦,诛十族、瓜蔓抄都拿来对付忠臣孝子了。朱棣有他老子的榜样不学,偏偏学一代女魔头武则天大肆任用酷吏,制造了多少冤假错案,使无数无辜的清官百姓化成了冤魂。武则天任用索元礼、周兴及来俊臣等酷吏,广事罗织,严酷逼供,奖励告密。朱棣比武则天做得更彻底,朱棣任用纪纲、陈瑛等酷吏,并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创立了特务组织东厂。朱棣对建文时期的官员采取严厉的迫害措施,采取了“诛十族”、“瓜蔓抄”等诛戮手段,鼓励人们相互揭发隐私相互告密,造成人人自危,朝野惶惶,整个永乐朝沉浸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下。民众只能三缄其口,敢怒而不敢言。从人品,从私德,朱棣不知比他老子差了多少倍。再就是朱棣一再战略失策,彻底毁坏了他老子朱元璋的在经营边防上的苦心部署,直接导致了后来明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变与再后来的满清入关,从这点上说,朱棣不光是他老子朱元璋的千古罪人,也是他的子孙明英宗、崇祯的千古罪人,明朝之所以会走向衰落与灭亡都是朱棣一手造成的恶果。朱元璋在世时,蒙古势力虽被赶回蒙古草原,但他们积蓄力量后仍不断南下,袭扰明朝的北部边境。为此,朱元璋积极加强北方边境的防务,亲自制定了北方的防御计划,建立了塞外两大战略军事据点大宁和开平。他在临终时还亲自授予朱棣北方边防方略,“蒙军南侵,不攻大宁即袭开平。此时召西凉都指挥张文杰,庄得,开平都督宋真,宋晟,辽东武定侯郭英等皆以兵会。辽王以护卫军悉数北出,山西,北平亦然。令郭英,宋真翼于左,张文杰,庄得翼于右,你与代,辽,宁,谷王居于中,彼此相护,首尾相救,兵法:‘示饥而实饱,外钝而内精。’尔实察之。”这实质上是一个积极防御的作战方案,它依托塞前的开平,大宁据点,阻止并吸引来犯之敌,调集明军主力,从左右两侧实施向心突击,聚歼敌人使明境内不受干扰和破坏。这一计划的最大特点是在战略防御中采取进攻手段求歼来犯之敌,是积极防御中最有力的作战方案。可惜这一优秀的方案却没有能实施,而亲手破坏它的正是朱元璋令之‘尔实察之’的朱棣。后来,朱棣在靖难之变初期袭取宁王于大宁,得到蒙古兀良哈三卫的帮助。为酬答其功,公元1403年朱棣迁大宁都司于保定,将其故地并给兀良哈,指望其能防守大宁,成为明廷的藩篱。不料,兀良哈并非诚心归附,不久便叛离明朝,与之为敌。这样一来,开平便孤立突出于塞外,两侧暴露,无法立足。只得于公元1430年迁至独石。这样一来,原来塞外二三百里的防御纵深便白白放弃给了蒙古,明朝北方的防御线便退到了长城一线。朱元璋制定的防御方案被彻底破坏。而开平成了蒙古军的进攻出发地域,占有了战略上的主动和行动上的自由,他们可以随时随地的进攻明朝。而长城之后就是北京,又无防御纵深,一处被突破就可直接威胁北京。明朝完全陷入被动的地位。(后来的土木堡之变与清军入关洗掠就是明证)。朱棣为巩固北方边防,先后五次亲征蒙古,又迁都北京,采取‘天子守边’的政策,可终究摆脱不了战略上的困境。终明一朝,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始终是明朝沉重的负担,明朝最终灭亡在入侵的满清军与李自成的大顺军的夹击下。这一切都与朱棣破坏北方防御的战略失策所埋下的祸根是分不开的。[转自铁血社区]呜呼哀哉!朱元璋如果地下有灵,定会为朱棣这个不肖的逆子断送他的大好江山而悔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