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学年浙江省镇海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说:清初,摄政王多尔衮挟持幼主,权倾朝野。顺治朝修史夸赞他的功绩,回避其杀害功臣的事实;康熙帝夺回权力后修史记录了他擅权欺君的罪行;乾隆朝修史时则为称述先祖功业肯定了他的功绩。这位学者意在①强调史学理论是影响历史解释的重要因素②指出政治需要损害了历史记载的真实性③倡导对同一历史人物必须要有不同的评价④说明古代官修史书具有政治说教的功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D考点:历史研究方法。依据材料抗可知,顺治、康熙、乾隆三朝对多尔衮的不同评价说明历史记载及官修史书与当时的政治需要密切相关。分析选项,②④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①与题意无关,③说法错误。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一论述说明西周A.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B.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C.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答案】B考点: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可知西周实行的是宗法制,再从“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可知基于宗法制的基础上才有了分封制,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本身说法错误,D项应该对应的是郡县制。3.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这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A.宗法血缘关系B.家国同构观念C.尊卑等级意识D.以民为本思想【答案】B考点:家国同构的思想观念。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夫“君”者,民众“父母”其实都是非常典型的家国同构、家国同等的思想观念,其它的三个选项均和材料的主旨是没有关系的,所以,在本题的材料中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家国同构观念,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4.中华民族起初不过山东、河南等处的小小几个部落,几千年间不断成长,最后长成泱泱雄风的大国。以下地区属于自秦朝开始就归入中央王朝版图的是①云贵地区②西藏地区③岭南地区④东北地区A.①③B.①②C.②③D.③④【答案】A考点:古代政治制度。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②西藏地区是在元朝归入中央王朝版图,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④东北地区是在唐朝归入中央王朝版图,唐朝设有都督府管辖,秦朝时北击匈奴,南征越族,因此A正确。5.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A.汉武帝时建立的“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朝以来的“三公九卿”制度B.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和司法权C.元朝时设枢密院和宣政院,分别管理军事和宗教事务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答案】B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不对,汉武帝并没有废除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C项错误,应该是宋朝设枢密院掌握军事权力;D不对,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而且内阁没有决策权,因此选B6.汉设刺史(官秩为六百石),其“问事”范围包括“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二千石违公下比(勾结),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由此可见该制度①意图解决土地兼并问题②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③具有“以卑监尊”的特点④基本消除了官场腐败现象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考点:刺史。汉设刺史(官秩为六百石),职位比较低,监察的对象“二千石违公“,具有“以卑监尊”的特点,③正确。其“问事”范围包括“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意图解决土地兼并问题,①正确。监察的范围涉及到”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②正确。官场腐败现象难以消除,材料没有体现,排除④。因此选择A。7.有学者说:“(唐朝)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这表明唐朝的官僚制度①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权②可有效制约君权③提高了行政效率④可以减少决策失误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依据所学,唐朝的时候实行三省六部制,在君主的允许范围之下,中书、门下、尚书分掌决策、审议和执行的权力。材料正是这一运作过程的反映,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故②不合题意。合议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故④符合题意;③提高了行政效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③;材料“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表明①正确。所以应选B。8.宋太祖曾说:“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人命至重,……当若是耶?”针对这种现象,宋代所采取的措施是A.设十三部州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B.规定人命重案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C.设提点刑狱司监察刑狱D.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的事务【答案】C考点:宋代政治体制。设十三部州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是汉代措施,故A项错误;规定人命重案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是元代措施,故B项错误;设提点刑狱司监察刑狱是宋代措施,故C项正确;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的事务是明代措施,故D项错误。9.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A.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无法继续B.明确了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C.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D.使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答案】B考点:察举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这种选官制度是察举制。A项说法错误,察举制并不是被世家大族所垄断的,察举的对象有官吏也有平民;C项不符合史实,隋唐后主要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D项描述的是科举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制,不符合题意;由“四科取士”的具体规定可知该选管制明确了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所以本题答案选B项。10.韩愈有唐诗名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传世,“左迁”实为中国古代士大夫被调降官职的一种讳称。下列例子中,在中国古代属于“左迁”的是A.秦朝,会稽郡郡守调任御史大夫B.东汉,会稽郡郡守调任扬州刺史C.宋朝,三司使调任枢密使D.元朝,南阳府府尹调任连州知州【答案】D考点: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左迁制度”。A、B、C三项均为升职,D为降职,因元朝时,行省以下设路、府、州、县等行政机构,故“南阳府府尹调任连州知州”为降职使用,故应选D。11.清雍正时,川陕总督年羹尧有《谢御书陆贽奏议叙文折》。硃批:“览卿奏谢,知道了。此事当具本奏,令众知不私。此篇文朕先已发出乾清门,满汉大臣看过。本上文意可另斟,着特谕。”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奏事密折直接呈送皇帝B.一般事务奏事另有途径C.提高了军机处办事效率D.皇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考点:军机处的设置。从时间上分析,该事件发生在清雍正年间,事件的内容涉及到川陕总督年羹尧有《谢御书陆贽奏议叙文折》和皇帝的硃批,这些内容和军机处的机构运行机制没有关系,因此选择C.1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有可能认为A.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B.侵略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C.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D.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答案】A考点:鸦片战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来看,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如果从近代历史趋势——近代化或工业化的角度去考虑,这正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所以本题答案选A项。B、C、D不符合题意。13.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该战之后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C.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D.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答案】C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首先根据题干描述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所以C正确;A指的是鸦片战争;B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D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4.五四运动之前,中国人进行的一系列革命斗争都存在着某种幼稚病,要么将主要目标集中于反对封建势力,对帝国主义抱有一定程度的幻想;要么缺乏必要的反帝斗争的策略,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不清。属于后者的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答案】C考点:义和团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做此题时首先一定要明确后者指的是“缺乏必要的反帝斗争的策略,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不清”,而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义和团运动属于“缺乏必要的反帝斗争的策略,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不清”,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15.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确立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的研究课题,拟分五部分搜集资料:第一部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二部分,救亡图存,君主立宪;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欲变社会,先变思想;第五部分,柳暗花明,以俄为师。其中,第三部分的标题应该是A.五四精神,旗帜高扬B.民主共和,三民立宪C.国共合作,国民革命D.武装割据,开创新路【答案】B考点:史观。本题考查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根据题干可知第一部分为地主阶级的洋务思想:中体西用;第二部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思想:君主立宪;第四部分为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第五部分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类推可知第三部分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故选B。ACD均在时间上不对应。16.下图为1937—1940年抗日根据地形势图局部。其中,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位于图中A.①B.②C.③D.④【答案】A考点:抗日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位是延安,是抗日的中流砥柱。注意区别重庆,此时国民党消极抗日。17.1938年7月国民政府在武汉召开第一届国民参政会,代表包括了国民党、共产党、其他小党和无党派人士在内100多人出席。这次会议的召开A.使各党派之间的矛盾消失B.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标志着抗战转入相持阶段D.促使国共关系开始走向合作【答案】B考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抗日联合政府是共产党为主要代表地方组织,故A项错误;“国民党、共产党、其他小党和无党派人士在内100多人出席”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故B项正确;抗战转入相持阶段时间是1938年10月,故C项错误;国共在1937年9月已经实现了合作,故D项错误。18.近代有人在一场战役前分析:“上海是中国的文化经济中心,外国租界多,是国际观瞻的战略要地,不打就退,政治影响太坏,……还有人说,我们在上海打起来,可以使敌军整个战略轴线发生改变,让敌军从‘由北而南’的俯攻之态改变成‘由东向西’的仰攻,丧失其主宰战场的时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战役发生时美国在军事上积极援助着中国政府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该战役发生时我军在统一战线指导下顽强抵抗C.该战役中我军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