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三中学程维国【教材分析】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四章第5节内容,是浮力部分的起始课。同样符合在新人教版八年级第十章的内容。浮力是学生自小就接触到并且相对熟悉的一种力,相关的物理现象并不陌生,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但不知道浮力是怎么产生的?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学生可能知道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但不知道下沉的物体同样也受到液体对物体的浮力的作用?我设计的本节课将对以上问题与同学们共同探讨和解答。因为本节课实验比较多,而这些实验都是在课堂上现场进行,所以本课件中没有加载flash动画。在浮力的学习与运用中,既涉及到前面重力、二力平衡、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压强等有关知识,又是后面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基础,在本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接触浮力之后,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开始由单一知识点的考核慢慢向复合知识点的综合题型过度,在开始讲课时夯实基础,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概念显得尤为重要。浮力知识的另一方面作用,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航海船舶、盐水选种、探空气球、解释潜水病和减压病等。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二、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凡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浮力;(2)通过演示实验定性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3)探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对浮力的探究是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展开的,即“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浮力产生的原因”。整个教学过程是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进行的,让学生在充分的演示实验和引导下,充分思考、讨论,结合实际生活感受,在探究实验中总结,归纳出结论。【学情分析】“浮力”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不熟悉。说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和在小学自然常识课的学习中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说不熟悉,是因为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综合分析能力是学生今后学习必须具备的,学习有关浮力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设计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专家和教师的关注且倡导的。这一节课的设计是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兴趣、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在课程设计、教材中更多的从实验出发,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探究欲,真正做到发现学生正常思维的潜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来做演示实验和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他们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浮力概念的理解。【设计思路】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浮力的存在、知道浮力的方向2.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理解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3.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和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什么是浮力及浮力大小如何计算,培养学生设计实验、通过观察、提出假想、收集数据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性实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他们在实验过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浮力大小的计算难点: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过程三、教学方法[教法]师生互动法、分组实验法[学法]质疑、探究、实验、观察、讨论、交流四、学法指导在提前预习的前提下,根据老师的引导问题进行思考,同时与头脑中现有的知识进行融合,联系生活中见到的物理现象,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充分的变式学习是学习概念的时候必须做到的,在上课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尽量提出不同表象但是相同本质的问题。另外,下课之后关于课堂的总结和作业练习也是必不可少。五、演示教具弹簧秤、小物块,烧杯、溢水杯等六、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情景引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能够漂浮在水面上吗?能举出一些实例吗?引出问题:1、这些物体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上?2、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吗?【讲授新课】一、浮力演示实验(一):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小石块,弹簧测力计示数增大,然后用手托住小石块,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手离开小石块后,把小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同样减小了。问题:请同学们共同分析讨论:手托着石块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了,石块放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什么也减小了?经过讨论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上托的力。引出浮力的概念: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托力。这个托力就叫浮力。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问题:浮力的方向如何确定?演示实验(二):将带红毛线的塑料泡沫的红色毛线贴在一个水箱底部,在水箱里加上水,让学生观察现象,再把水箱的一端用木块支起来,让学生观察现象。经过讨论得出结论: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问题:你能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吗?引导学生回忆演示实验(一)。组织讨论。活动一: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小石块,弹簧测力计示数为G,然后把小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水中。(分组讨论后可以让各组学生代表上讲台做这个实验)得出结论:F浮=G-F水中(称重法测浮力)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能够说明在气体中同样也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展示图片提出问题:这艘万吨巨轮浮在海面上,怎么知道它受到的浮力有多大呢??能用称重法测量吗?有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计算浮力的方法呢?活动一:感受浮力(让学生猜猜想的时候有依据,在实际中许多同学都是凭空进行猜想的)让一名同学上讲台,哪一个准备好的饮料瓶,向装满水的水桶里往下按,其他同学观察现象,然后让按饮料瓶的同学说出自己的体会。饮料瓶进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溢出的水越多,手受到的阻力越大。提出新的探究问题:想一想:这说明浸入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大家猜想一下…提出猜想:我们可以想到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后排开的液体的多少有关!进行分组讨论并进行实验。得出结论: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或气体)所受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公式就是:F浮=G排=ρ液gV排注:1、该原理同样适用气体的浮力计算。2、ρ指物体浸入的液体或气体的密度。V排指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那部分体积。提出新的探究问题:除了排开液体的体积,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还有那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不难看出浮力大小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学生不难看出,因此密度影响浮力大小的实验是一个验证实验。进行实验:用称重法分别测同一物体浸在盐水中和酒精中所受的浮力大小。得出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不仅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还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提出问题:对浸在液体和气体中的物体液体和气体能够产生浮力,那么浮力是怎么产生的?进行分组讨论,老师引导应用前面学过的压强的知识。得出结论:物体上表面和下表面这两个压力差就是液体对浸入物体产生的浮力。小结:在教师引导下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板书设计:浮力一.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液体(或气体)到向上托的力方方向向::竖竖直直向向上上二.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或气体)所受的重力大小。三、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浮力的大小与V排和ρ液有关。四、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公式:F浮=F上-F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