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及其危机表现德育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处于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中学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专门针对学生思想品德、政治素养等进行教育的课程,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塑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学政治课较之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在于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更加直接鲜明的影响,所以说中学政治课是道德教育渗透最强的一门学科。然而中学政治课在承担德育功能的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和危机。1.1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危机的表现通过考察中学政治课的德育实施过程,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危机主要表现在:第一,德育过程形式化以及德育方法单一化;第二,德育对象客体化与个人本位德育模式的缺失。当然这样的概括不可能全面涵盖了中学政治课的德育展现出来的问题,在笔者看来,这两方面是中学政治课德育功能最为突出的危机。1.1.1德育过程形式化以及德育方法单一化中学政治课德育过程形式化,指的是道德教育的形式化。中国背景下的中学教育大多数科目注重知识、课堂教学,轻视德育、能力及实践等,中学政治课注重政治知识的接收以及政治信仰的培养,对其本应该承担的重大功能——道德教育极度轻视。这样一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道德教育就只是形式上而非实质上开展。举个很常见的例子,中学政治教师虽然在备课时按照模板写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方面教学目标,但是更多时候没有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道德教育渗透到教学实施过程中。即使为了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层面的教学目标和计划,也只是表象上或者流于形式的,并没有按照道德教育的规律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律来深入开展德育渗透活动。而中学政治课的德育方法单一化体现在中学政治课在实施道德教育时,把“传授”、“灌输”作为主要的方法,甚至是唯一的方法,以至于其他德育方法得不到有效运用,阻碍了中学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在多种方法配合下取得更大程度的发挥。很多政治教师在实施道德教育时,没有对教育方法进行雕琢加工,直接就给学生灌输政治课教材上所说的“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社会主义道德准则以及国家社会道德意识,很少通过情境教学、活动体验、实例启发、讨论澄清等过程去感染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对政治课传授的道德在认知上很少能够接受,或者即使接受了也难以产生深刻感受和共鸣,更不要谈学生能在道德实践上有所提升。中学政治课德育过程的形式化以及单一生硬的灌输方法会进而阻碍作为德育对象的学生自主建构对道德价值的理解和提升道德实践的能力。即导致中学政治课的德育对象在道德建构活动中沉默和失声,这将是我们要详细讨论到的第二个危机。1.1.2德育对象客体化与个人本位德育模式的缺失如前所述,中学政治课所采取的德育方法仅仅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灌输,德育过程也呈现形式化的特点。因此,作为德育对象的学生在道德教育面前只能是被客体化、逐渐丧失了自我的道德主体性和道德能力。有些中学政治教师是政治教材的代言人,照本宣科,生硬忠实地将教材中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再现灌输给学生,很少顾及道德情境,只解决学生在对社会主义道德知识上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忽视了学生对这样的道德信念信不信的问题以及道德行为上行不行的问题;中学政治教材的道德价值往往是立足于社会,试图让学生在个人与社会发生价值冲突时,做出绝对优先考虑社会利益的道德选择,把社会的价值观念或集体意识强加于作为个体的学生,体现了中学政治课以学生为本位的德育模式的缺失。还有另外一部分中学政治教师是自我的代言人,将自己信奉的价值观念、人生信条,不论其是否真的合乎道德和真理,完全呈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忽略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经历。这样一来有可能导致两个结果:要么学生被动接受和服从了教师标榜的道德价值,但是产生不了共鸣和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要么学生对教师标榜的道德价值产生怀疑甚至排斥,因为其教师个人的道德信念有可能和学生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经历是冲突的、甚至是对立的。“学生在道德成长中具有主体性,任何强制的价值灌输不仅是无效的,而且是不道德的。”[1]不管是灌输教材道德知识还是教师自己信奉的道德价值,都剥夺了学生在道德建构中的主体性,不利于中学政治课收到良好的德育成效。个人本位的德育模式的缺失,指的是中学政治课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从社会、集体的利益出发,忽略学生个人的利益和个人道德体验和生活情感经历。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学政治课常常强调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实质上是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个人和集体面临冲突时,将集体放于优先位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所以我们说,集体主义教育也是属于德育范畴的。中学政治课这样一味强调集体主义教育等代表国家意志的道德原则,不关注学生的个体道德体验和生活情感经历,使得中学政治课在对学生人格的滋养以及促进学生个体道德主体性的发展等德育职能被极大地阻碍和限制。至此,我们对中学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危机就讨论结束了。那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面临危机的深层次缘由在何处?为了解决中学政治课德育功能危机的问题,有必要探讨其深层次的原因,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第二部分:中学政治课德育功能危机的缘由。2.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危机的缘由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存在危机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前面我们在讨论中学政治课德育功能危机时更侧重于从诸如德育过程、德育方法、德育对象等内部要素来分析,正是由于这些构成德育功能的内部要素发生了问题,德育功能才整体呈现出危机。除了这些内部因素,再考察外部环境背景,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对中学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发挥造成不利影响:工具理性在中国教育领域的扩张以及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对中学德育造成的冲击。2.1工具理性在中国教育领域的扩张中学政治课德育过程形式化、以价值灌输为主的单一德育方法产生的危机则主要是由工具理性在中国教育领域的扩张造成的。通俗地讲,“工具理性”是指通过实践寻找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工具理性原先是用在经济和科学技术领域的,随着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的逐步扩大,“工具理性逐渐逾越了科学技术领域,向社会各个方面渗透,成为了一种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普遍化的思维方式和方法。”[2]工具理性由此便扩张到了教育领域,使教育具有了功利性的面目。以工具理性的思维考察中学教育,即中学教育何种手段上能够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外在价值的最大增长。为了满足社会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工具性,中学教育旨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技术性和专业性人才,而不会考虑其道德品质如何。“教育沉迷于其使人成才成器的工具价值,以生产职业人、工具人和技术人为己任,而遗忘了教育之谓教育之涵养人之精神、提升人之善性、养成人之德性、生成人之为人的本体价值,导致了教育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的本末倒置。”理论上,德育对学校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但实际中价值理性,即人的精神、道德层面是处于一种偏废的境地。受工具理性以及教育功利性的影响,中学教育便沦为了实现个人与社会外在价值的工具,中学教育对道德教育的轻视,中学政治课德育过程才会呈现形式化的特点,中学政治课德育功能也在逐渐萎缩。正是因为这方面的原因,中学政治课在发挥德育功能往往只是注重知识的灌输、学生考试分数,无暇顾及对学生的道德教化,道德教育过程因此也就流于形式,道德教育方法也往往以知识灌输的方式进行。2.2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对中学德育的冲击而德育对象客体化与个人本位德育模式的缺失是因为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对中学德育造成了冲击。我国正处于现代化的社会转型时期,现代化转型中出现的社会价值多元化也成为不争的事实。在21世纪中,随着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进一步变革,我国的社会群体构成之多变与类别之细化现象将会更为明显。由于每个社会群体都有其特有的文化及其特有的价值取向,因而难免会产生范围渐广、层次渐多、频度渐繁的价值差异乃至价值冲突。这些价值差异乃至冲突通常很难在短时期内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消解或缓和,且也愈来愈不可能仅由任何权威人士或权威机构施以简单的“正误裁决”便可决定取舍,达成所谓的“共识”其结果,多元价值共存将逐渐成为几乎所有社会领域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社会将逐渐走向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多元化”,人们将不得不经常面对一些多发的、难有止期的价值冲突。[3]前面我们分析了,作为德育对象的学生在道德教育面前的客体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中学思想政治课灌输教材的社会主义道德知识;第二,政治课教师将自己信奉的道德价值强加给学生。然而价值多元化使得学生对社会本位为主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产生怀疑,对中学政治教师的德育角色也产生了质疑。第一,多元化价值的存在,使得中学政治课德育内容中代表国家意志、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遭遇质疑的境地。由于受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不同价值观念的影响,学生常常面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以及在道德选择上的困惑。中学政治课德育如果一味强调社会主义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道德原则的集体视角、完全压制个人的道德取向只会使得学生对政治课所传授的东西产生质疑,甚至造成学生对社会本位的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产生极大的反感。第二,价值多元化往往和价值相对主义以及道德虚无主义相伴随,使得道德教育的地位发生了动摇以及中学政治教师的德育教育者角色也遭到质疑。既然价值是可以多元的,没有绝对的标准,所以道德规范存在的合理性遭到质疑。由价值多元化引出的道德虚无主义,导致了道德教育的地位和必要性发生了动摇,中学政治教师能否承担道德教育者的角色也需要打个问号。例如韦伯就曾提出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政治教师应该持价值中立的立场,不应该宣扬自己信奉的道德原则。总之,在社会价值日益多元的时代,无论是单向给学生灌输教材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还是一厢情愿地将教师自己信奉的道德原则强加给学生,都难以适应学生自主建构价值观念体系的需要。针对目前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面临的危机以及导致危机的缘由,探讨如何解决危机的方法和路径,对加强中学德育工作,重建中学政治课的德育功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下面将讨论如何重建中学政治课德育功能。3.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重建针对目前中学政治课道德灌输的单一德育方法以及德育对象个体客体化等问题,“很多学者纷纷从德育内容的更新、德育的方法与手段的优化上、德育理念的转变、提出很多精辟的见解。”[4]结合目前中学政治课危机的两点表现和两点缘由,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进行重建:遵循主流价值观和价值多元化相统一的德育理念,以及推进德育方法改革以及塑造以学生本位的德育模式。3.1遵循主流价值观和价值多元化相统一的德育理念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中学政治课的德育内容充斥着代表国家意志和利益的价值观念和以社会为本位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内容如果只立足于社会、国家、集体本位的,强调社会的道德取向要绝对优先于个人,将会导致个体道德的多种可能性都被压制了。而这种情况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已经不合时宜,如果不树立起主流价值观和价值多元化相统一的德育观念,中学政治课德育功能终究会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中分崩离析。虽然中国社会遭遇价值多元化这样的历史境遇,但目前中国关于社会的、传统本位的价值取向还是占主导地位的。中学政治课以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集体视角来完全压制个人的道德取向的德育内容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已经不合时宜。相反,放弃传统的社会本位视角,一味强调道德的个体性,又会产生价值规范失序的危险。所以中学政治课如何处理好价值一元化和价值多元化、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德育内容的平衡,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实施中学政治课道德教育这一功能时,一定要牢记遵循主流价值观和价值多元化相统一的德育理念。3.2推进德育方法改革中学政治课遵循了主流价值观和价值多元化相统一的德育理念,需要推进德育方法改革,落到实处,才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