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学者对中国史学的研究及其思考朱政惠[摘要]了解和探索海外对中国史学的研究,主要为了中国史学的建设和发展:本文以主要篇幅考察了-美、加、英、法、韩、日等一些国家对中国史学的研究状况。从对他们的研究中了解我们自己、了解世界史学。坚持中国民族史学发展特色和有条件融人国际史学大家庭,是我们发展中要处理好的两个大问题。海外对中国史学的研究经验能为我们提供正面和反面的诸种借鉴,是中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科建设和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新课题。[关键词]海外;中国史学;研究美国著名汉学家拉铁摩尔的名著《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中,把长城作为他研究的主要对象,认为长城是中国北边的一个城墙,但在亚洲来看,却是中央位置,整个中国和亚洲的历史和长城的发展有关,而且受到很深影响。他的观点如何评价还值得研究,但他跳出中国本土视野看长城、看中国历史的做法值得借鉴。我们对中国史学的研究也可以这样。一方面需要扎扎实实地研究,一方面也需要改变思维方式,跳出去看一下。所谓“跳出去”有两个意思:一是放到世界史学发展的大背景来看它的历史,一是从人家的研究中来看自己。本文试图探讨这样的题目,提出一些思考的意见,向学术界同行请教。一美国、加拿大对中国史学的研究1、美国美国是对中国史学最有研究的国家之一,很多成果相当深入,值得关注。(1)美国对中国史学关注相当早,出现世界上最早的介绍中国史学通史性的著作。与其他国家一样,美国对中国史学的关注和介绍比较早。美国传教士进人中国以后,出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的需要,开始对中国史学著作编纂情况的介绍。据笔者调查,这一工作开始于l9世纪30—40年代。裨治文(BlijahColemanBridgman)的《中国丛报》(ChinaRepository)中,有不少这方面的文章。如第3卷关于中国文化的介绍中,就有关于中国历史文献、中国历史著作,以及中国神话、早期模糊历史记录、先人的历史解说、历史学原则等方面的文章。1840年5—12月的《中国丛报》,有关于司马谈、司马迁、司马光、马端临的史学研究情况的介绍。1841年1月号的《中国丛报》,有关于中国历史记载及记载方法的文章。3月号的丛报中,有关于中国纪年方式、纪年内容和纪年特点的文章。11月号中,也有关于中国历史年表的文章等。《中国丛报》还有关于对魏源史学著作的介绍。第16期(1850年)3月号载魏源1848年本《海国图志》第12编的译文;5月号有魏源《大清圣武记》的介绍文章。《中国丛报》还译载过《大清一统志》、《八旗通志》等清代历史典籍。卫三畏(SamuelWellsWiiams)的《中国总论——中华D国的地理、政府、教育、社会生活、艺术、宗教及其居民概观》中,也有关于中国史学的介绍。1883年修订版的《中国总论》下册第17章的“中国的历史及其年表”就涉及这些内容。这本著作的修订序言还专门谈到中国史学的编年问题,认为中国史学对有志于对其研究的学者,“是十分有趣的课题。”美国比较早地开始了对中国史学经典著作的研究。到目前,比较成功的名典的翻译和研究著作主要有:柔克义(WilliamWoodwillmRockhill)和夏德(FfidfichHirth)对宋代赵汝适的《诸藩志》的翻译介绍。1911年首次出版,1914年东京再版,是当时对中国史学研究的代表作。这是两位学者的合作成果,其价值尤在英文注释,地名、物产的注释,这些注释的内容详尽,甚至超过本文,被认为是西方汉学的重要成果。德效蹇(HomerH.Dubs)的《汉书》也是当时的代表成就。以整三年的时间,在国会图书馆完成了初步的任务,①翻译严谨,考证也精。德效蹇的首部《汉书》翻译以后,在不到20年时间里,又相继有一批中国史学元典译著问世,如方志彤对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翻译、华兹生(BurtonWatson)对司马迁《史记》的翻译,徐中约对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的翻译,J.I.克伦坡(J.I.Crump)对《战国策》的翻译。《资治通鉴》的译本为选译本,两册,1952年燕京学社出版铅字打印稿本。《史记》翻译前,华兹生撰写过关于司马迂的专著,②在此基础上,《史记选译》(两册)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1961)。狄百瑞(WinTheodoredeBary)撰写了序言,强调((史记》是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最重要历史学文献。《史记选译》的出版是当时美国中国学界有影响事件,包括德效蹇在内的一些学者都撰写了书评。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由徐中约翻译,史华慈写了序言,1959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根据史嘉柏(DavidSchaberg)的介绍,现在美国正在做一个很大的计划,翻译中国史学的经典著作,他自己正在翻译《左传》。他们认为以前的翻译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③对中国史学史比较带有通史性质介绍的著作,在世界上不是很多国家有,美国算一个。一本是嘉德纳(CharlesGardner)的《中国传统史学》④1938年出版,这是美国第一本有关中国史学通史的著作,也是西方学者对中国史学史研究相当早的著作。当时在哈佛大学的杨联升教授曾为之作序,肯定这本著作的开拓意义,而且认为甚至在若干年内,都将是一本必读的著作。⑤耶鲁大学芮沃寿(ArthurF.Wright)教授也写过书评,认为嘉德纳的著作足具开拓价值,是理解中国史学的指南,对青年学者的学术训练有重要影响。⑥还有一本有影响的中国史学史著作,就是韩玉珊的《中国史学纲要》,1955年出版。这本著作介绍了中国史学家的角色和地位,谈了中国历史编撰学存在的问题,对中国史学的若干问题如史评、金石学等相关学科作了分析,并对中国史学的分类作了介绍。韩玉珊当时是洛杉玑加州大学历史系教授,他在书的序中写道:美国的第一本英语的研究中国史学史的书出版已经有l7年了(指嘉德纳的《中国传统史学》——笔者),现在看来,基本的陈述方面“还要增加些东西”。⑦他想对前面的著作有所补充。这本书影响也很大,费正清亲自为之写了书评。最近又有一本新的著作,是伍安祖(Ng,On-cho)和王晴佳合作撰写的,书名是《世鉴:中国传统史学》(MirroringthePast:TheWritingandUseofHistoryinImperialChina),⑧这是继嘉德纳和韩玉珊之后,美国第三个英文本的研究中国史学史的专著。(2)美国对当代中国史学的研究十分关注。美国一直视中国为重要战略国家,也由于冷战的关系,对中国的发展十分关注。由此也非常关心当代中国史学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情况。几十年如一日,没有停止。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笔者谨介绍几个方面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TheHistoryofTheFormerHanDynasty:ACriticalTranslationwithAnnotations.IntroductionNote.P.3,WaverlyPress.Inc,1938.②1958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对司马迁的生平、思想、史学思想及《史记》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③2005年,史嘉柏教授应邀到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访问,他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玑分校中国研究中心双主任之一。他向笔者介绍了美国正在做这一重新翻译工作的情况。④嘉德纳是哈佛大学博士,他的中国学基础特别是文献学基础很强。曾经是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中国研究资料和搜集检查主任,先后执教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家里收藏有一批珍贵中国典籍,临终全部捐赠布朗大学东亚图书馆。()⑤Lien-skengYang:ForewordtotheSecondprinting,ChineseTraditionalHistoriography,byCharlesS.Gardner,HarvardUniversityPtess,1961.⑥JournalofAsianStudies,Volume21,Issue3(May,1962).⑦HanYu-shan:ElementsofChineseHistoriogtaphy,Preface,W.M.HawleyHollywood46,California1955.()⑧MirroingthePast:TheWritingandUseofHistoryinImperialChina,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与伍安祖合著。其一,关心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对中国近代史料的研究和整理。这个工作主要是哈佛大学费正清为代表的一批史学家傲的。建国初,中国史学界化很大精力,编了一部《中国近代史研究资料》汇编,翦伯赞担任主编,有10种64册。当时的一些重要学者如费正清、刘广京、芮玛丽(MaryC.Wright)、邓嗣禹、房兆楹等都撰写了文章,评论翦伯赞主编的文献集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捻军”、“回民起义”、“中法战争”、“义和团”等。这是美国中国学界对当代中国史学的最早的系列评论,集中发表于1957年的《亚洲研究杂志》。费正清和芮玛丽为这套文集出版写了总的引论,代表当时以费正清为代表的中国问题专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立场和基本看法。①其二,化功夫探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探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其特点。美国最早有系统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者是费维剀(AlbertFeuerwerker),②他主编出版了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论文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1961)。同时还主编了一本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情况的选编文集——《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近代史研究》(1961),油印本,258页。对郭沫若、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尚钺、华岗、胡绳、何干之、胡乔木、胡华、吴晗、刘大年、白寿彝等学者的著作都有详细介绍。当时,英国也召开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研讨会,由英国《中国季刊》组织,1964年9月6—12日开会,讨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问题。费维剀出席会议,唐德刚、包华德(HowardLyonBoorman)等很多美国学者参加并提交论文,研究作为中国共产党领袖的毛泽东的思想和方法对中国史学发展的影响。1968年,费维剀又主编了论文集《共产党中国的史学》。收集了包括中国刘大年在内的英国、荷兰、苏联、澳大利亚、美国等多国学者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学术论文。这标志美国对中国史学已经进入理论探索的阶段。作为当时美国对中国史学研究深入的标志,是两本重要代表著作的出现。一本是詹姆斯·P·哈里森(JamesP.Harrison)撰写的《中国共产党和农民战争》③(1969),一本是杜克大学阿尔夫·德里克(ArifDklik)的《革命和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起源,1919—1937》④(1978)。哈里森的著作主要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农民战争问题的理论进行研究,包括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农民战争的领导和组织、口号和意识形态、作用和进展、特点和失败原因等问题的探讨。⑤德里克的著作主要对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初步形成进行研究,尤其注意探讨当时中国历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两本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著作,是当时美国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比较有影响的成果。作为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深入,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探讨的相关文章和著作出现。当时,约翰·麦思基尔(JohnMeskill)还专门主编了《中国历史的模式:循环、发展、停滞》,研究中国历史中的历史观模式。⑤这部文集收的文章很广泛,有司马迁、刘知几、马端临、郑樵、顾炎武的,也有黑格尔,斯宾格勒、汤因比以及魏特夫的等。作者认为,为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的模式,不妨看看古代和近现代、东方和西方学者对此问题的见解。当时,中国史学发展进程中的“五朵金花”讨论、⑦“文革”影射史学、阴谋史学等,在美国的研究中都有反映。出现了研究吴晗的专著,出现了研究“文革”史学及其影响的专著。不过总的讲,美国中国学界对中国“文革”史学的研究的书还不能说太多。①JohnK.Fairbank,MaryC.Wright:DocumentaryCoEecffonsonMod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