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消毒杀虫应急处理预案为及时、彻底地消除传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杀灭病媒生物,清洁被污染的环境,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扩散与蔓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及《消毒技术规范》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预案。一、目的确保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采取有效地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二、启动预案条件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经相关医疗机构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确认,即启动本预案。消毒及病媒生物控制参照《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消毒杀虫灭鼠》及《全国四害密度监测网宁波市四害密度监测点技术方案》等执行三、对策与措施(一)、组织领导与职责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事件发生地应成立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领导小组、技术指导小组、现场消杀应急机动队。1、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领导小组由中心分管主任担任组长,负责安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的人员、后勤保障等,确保各项措施落实。2、技术指导小组由职能科室人员、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兼)职消杀人员组成。负责研究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过程中的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的技术指导、咨询,并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程度轻重,及时向应急领导小组提出控制方案和杀灭措施。3、现场应急消杀队伍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相关人员组成,负责现场处置工作。对于危害程度严重或范围广的事件可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下委托PCO(有害生物防治专业机构)开展。(二)、报告与响应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后,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出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和艾滋病的疫情报告后,城市应在6小时内,农村应在12小时内落实消毒措施,其他传染病按病种不同应在24h-48h内落实消毒措施与病媒生物控制工作,同时报告区卫生局,迅速启动预案。(三)、现场应急控制一旦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彻底开展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严格隔离,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扩散与蔓延。1、分析疫源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分析疫源及其可能扩散、流行的趋势。对仍可能存在的传染源,疫情潜伏期及发病期间所造成的传播途径如接触的物品、可疑污染物(包括排泄物)、生物虫媒情况等立即开展追踪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正确合理使用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措施。2、确定疫点、疫区(1)疫点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向四周播散的较小范围或单个疫源地。主要指病人居留过的场所如家庭、宾馆、医院病房、车辆等。(2)疫区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暴发、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播散时所能及的地区。范围的划定由流行病学专家根据有关指征确定。(四)技术要求1.在疫点(区)周围设置警示标志,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域内,对出入区域的人员、物资和有关物品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2.对疫点(区)内被病原体污染的空气、物品、用具、场地、排泄物、呕吐物等进行严格彻底消毒。3、以传染病流行情况和病原体监测结果为依据确定消毒的持续时间。4、在消毒过程中,做好传染源的管理,疫点(区)的封锁、隔离,灭蝇、防蝇,灭鼠、防鼠,灭蚤,做好饮用水、污水、食品和管理,搞好环境卫生。5、开展针对性地健康教育,加强公众的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五)处理消毒工作完毕,消毒人员穿着的工作服、胶鞋等进行喷洒消毒后脱下,将衣物污染面向内卷在一起,放在布袋中带回消毒。四、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效果的评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结束,填报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工作记录,必要时进行消毒效果评价与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确保资料完整。附件:1、消毒程序与原则2、疫源地消毒现场处理技术3、常见传染病疫源地消毒的要点4、现场杀虫灭鼠处理技术5、病媒生物监测方案附件1消毒的程序与原则一、疫点终末消毒程序1、消毒人员接到传染病消毒通知后,应在规定时间内迅速赶赴疫点开展终末消毒工作。2、在出发前,检查所需消毒用具、消毒剂和防护用品,做好准备工作。3、消毒人员到达疫点,首先查对门牌号和病人姓名,并向有关人员说明来意,做好防疫知识宣传,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域内。4、对脱掉的外衣应放在自带的布袋中(不要放在污染或可能受到污染的地方)。更换隔离服、胶鞋(或鞋套),戴上口罩、帽子;如使用过氧乙酸或含氯制剂时,应戴防护眼镜。5、仔细了解病人患病前和患病期间居住的房间、活动场所,用过的物品、家具,吐泻物、污染物倾倒或存放地点,以及污水排放处等,据此确定消毒范围和消毒对象。根据不同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6、进入疫点时,应先用喷雾消毒的方法在地面消毒出一条1.5米左右宽的通道,供消毒前的测量、采样和其他处理用。7、测算污染范围内需消毒的房屋、家具及地面的面积和体积,估算需消毒的用药量。8、必要时,由检验人员对不同消毒对象进行消毒前采样。9、消毒前应关闭门窗,将水缸盖好,将未被污染的贵重衣物、饮食类物品、名贵字画及陈列物品收藏好。10、如系呼吸道传染病,可使用压缩式喷雾器喷雾、气溶胶喷雾或消毒剂熏蒸法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11、如系肠道传染病,在关闭门窗前应先于室内灭蝇,然后进行其他消毒。12、进行物体表面消毒时,应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方法,依次进行。13、病人用过的餐(饮)具、污染的衣物若不能集中在消毒站消毒时,可在疫点进行煮沸消毒或浸泡消毒。作浸泡消毒时,必须使消毒液浸透被消毒物品,再用清水洗净;作擦拭消毒时,必须反复擦拭2-3次;对污染重、经济价值不大的物品和废弃物,在征得病家同意后焚烧。14、室内消毒后,必要时对厕所、垃圾、下水道口、自来水龙头、缸水和井水等进行消毒。15、对病人密切接触者进行卫生处理。16、疫点消毒工作完毕,对消毒人员穿着的工作服、胶靴等进行喷洒消毒后脱下。将衣物污染面向内卷在一起,放在布袋中带回消毒。所用消毒工具表面用消毒剂进行擦洗消毒。17、到达规定的消毒作用时间后,由检验人员对不同消毒对象进行消毒后采样。18、填写疫点终末消毒工作记录。19、离开病家前,嘱咐病家在达到消毒作用时间后开窗通风,擦拭打扫。二、消毒的原则1、传染病病家随时消毒在接到患者诊断和原驻地隔离卡后,消毒人员应立即到病家指导随时消毒,必要时提供所需药品,并标明药品名称及使用方法。根据病种和病家具体情况应做到“三分开”和“六消毒”。“三分开”是住室(条件不具备者可用布帘隔开,至少要分床)、饮食、生活用具(包括餐具、洗漱用具、便盆、痰罐等)分开。“六消毒”是消毒分泌物或排泄物、消毒生活用具、消毒双手、消毒衣物和被单、消毒患者居室、消毒生活污水。患者家属和护理人员除做好患者的随时消毒外,应做好本人的卫生防护,特别是护理患者后要消毒双手。2、疫源地消毒原则疫源地消毒应迅速、及时、严格(早、小、严、实)。范围应准确,充分涵盖疫源地;方法应可行、有效,只有严格地实施消毒并与其他措施配合才能达到控制流行的目的。疫源地消毒应掌握以下原则:①消毒措施应迅速及时地实施。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消毒管理办法》,为减少传播机会,接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和艾滋病的疫情报告后,城市应在6h内,农村应在12h内落实消毒措施,其他传染病按病种不同应在24h-48h内落实消毒措施。②要确定消毒范围。消毒范围的确定应以传染病病家排出病原体可能污染的范围为依据。消毒范围原则上讲就是疫源地的范围,当疫源地范围小,只是单个病家时,消毒范围好掌握;当传染病发生流行波及范围较大,持续时间较长时,消毒人员就应该及时与有关人员沟通,明确疫区范围和消毒重点。③疫区消毒持续时间应以传染病流行情况和病原体监测结果为依据。只有在既无新发病例,又未在疫区内检出病原体的情况下才能停止。由于外环境中病原体检出率有限,应监测病原体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持续阴性后再决定是否继续消毒。④选用合适的消毒方法。消毒方法的选择应以消毒因子的性能、消毒对象、病原体种类为依据。选择消毒剂时,应选用能杀灭病原体的消毒剂。当温度、有机物含量变化较大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消毒剂。还应尽量避免破坏消毒对象的使用价值或造成环境污染。⑤对疑似传染病疫源地可按疑似的该类传染病疫源地进行消毒处理。必要时按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疫源地进行消毒处理。⑥对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疫源地,应根据流行病学指征确定消毒范围和对象,采取最严格的消毒方法进行处理。⑦疫区的疫源地消毒应注意杀虫、灭鼠、隔离、封锁等措施配合使用,疫源地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三、对疫点消毒的要求1、对于疫点消毒,必须在当地疾控和监督部门的指导下,由掌握有关消毒知识的人员及时进行消毒处理。2、直接由当地疾控和监督部门进行终末消毒。3、医院的终末消毒由医院安排专人进行。4、非专业消毒人员开展消毒前应接受培训四、消毒人员应遵守下列注意事项1、出发前要检查应携带的消毒工具是否齐全无故障,消毒剂是否齐全够用。2、应主动取得病家合作和相关人员的配合。应尽量采用物理法消毒。在用化学法消毒时应尽量选择对相应致病微生物杀灭作用良好,对人、畜安全,对物品损害轻微,对环境影响小的消毒剂。3、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注意个人防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消毒制度,以防受到感染。4、消毒过程中,消毒不得吸烟、饮食,不得随便走出消毒区域,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内。5、消毒应有条不紊,突出重点。凡应消毒的物品,不得遗漏。严格区分已消毒和未消毒的物品,勿使已消毒的物品被再次污染。6、消毒完毕后,携回的污染衣物应立即分类作最终消毒。清点所消耗的药品器材,加以整修、补充。填好的消毒记录应及时上报。五、个人卫生防护要求(穿脱衣程序)1、穿防护用品顺序步骤一戴口罩,一只手托着口罩,扣于面部适当的部位,另一只手将口罩带戴在合适的部位,压紧鼻夹,紧贴于鼻梁处。在此过程中,双手不接触面部任何部位。步骤二戴帽子,戴帽子时,注意双手不接触面部。步骤三穿防护服。步骤四戴上防护眼镜,注意双手不接触面部。步骤五戴上鞋套。步骤六戴上手套,将手套在防护服袖口外2、脱掉防护用品顺序步骤一摘下防护镜步骤二脱掉防护服,将反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步骤三摘掉手套,将反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步骤四将手指反进帽子,将帽子轻轻摘下,将反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步骤五脱下鞋套,将反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步骤六摘掉口罩,一手按住口罩,另一只手将口罩带摘下,注意双手不接触面部。附件2疫源地消毒现场处理技术一、术语1、疫源地:传染源向周围播散病原体可能的范围,即易感者可能因此受到感染的范围。2、疫源地消毒:对疫源地内的物品和环境进行的消毒,目的是杀灭疫源地内的病原体以防止其感染人群,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疫情发生后其消毒对象针对的是被传染源或其排出的病原体污染或可能污染的物品和环境。当证实疫源地被消灭后,疫源地消毒就停止了。3、预防性消毒对一些可能传播病原体引发传染病的物体和场所进行的消毒,是一项经常性工作。4、随时消毒是指在疫源地内有传染源存在时,随时对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排出的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所有物品进行的消毒。目的是迅速杀灭刚被排出的病原体,防止其播散。特点是须多次、经常进行。5、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住院、转移、死亡而离开疫源地或终止传染状态(痊愈)后,对疫源地进行的一次彻底消毒。目的是完全消灭病人所播散的、遗留在居室和各种物体上存活的病原体,使疫源地无害化。主要用于病原体抵抗力较强的传染病。二、对各种消毒对象的一般消毒方法疫源地消毒时,常依据消毒对象、病原体类别、环境条件和经济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消毒剂是疫源地消毒中应用最广泛的消毒因子;加热消毒也常用于餐饮具和一些小件物品的处理;焚烧是最彻底的处理方法,适用于人、兽尸体和一些价值不高的物品处理。疫源地消毒中,常采用一些高效消毒剂(如漂白粉、次氯酸钙、二氯异氰尿酸钠等含氯消毒剂和过氧乙酸等强氧化消毒剂)进行环境消毒;用过氧乙酸和还氧乙烷对衣物、书报进行消毒;用一些皮肤刺激小的中、低效消毒剂反复多次进行手消毒。1、地面、墙壁、门窗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或1000mg/L~2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