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林农场的启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向海林农场学什么?海林农场的启示隋书记批示胡中禄等同志撰写的题为“海林农场发展模式初探”调研报告,写得很好,阅后很受启发。报告实事求是、全面深刻地总结了海林农场经验,报告数据详实,概括准确,有理论,有思考,有实践,有做法,有建议。报告对深化总局党委(扩大)会议精神很有帮助,对垦区全局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建议在总局党委(扩大)会议上全文印发此报告,请会议代表认真交流学习,对报告建议总局机关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结合部门和分管战线工作实际,抓好报告建议有关工作的对接、细化和落实,指导垦区全局各项工作上层次、上水平。一、农场的基本情况海林农场始建于1954年,位于海林市西南与宁安市西北的交界处,场部距海林市55公里。地处浅山区丘陵地带,海拔高度在302—751米之间,整个地貌呈波浪起伏状。土壤属白浆土、破皮黄土质,有机质含量平均2.7%,大于或等于10℃活动积温2595℃,年均无霜期136天,年降雨量554.3毫米,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十年九春旱,自然条件较差。全场占地面积26.3万亩(其中耕地13.1万亩),人口7300人,有3个农业管理区、6家股份制企业、13处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奶牛存栏9000多头)、1所学校、1所职工医院,是一个集生产经营和社会管理于一体的中小型农场。2008年,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农场实现了粮豆总产4.8万吨,平均单产442公斤。其中,水稻620公斤、玉米658公斤、大豆218公斤。全场家庭农场实现利润8344万元,年盈利10万元以上的家庭农场106户,盈利20万以上的16户。2009年,全场生产总值预计为3.3亿元,人均纯收入预计为15000元。2008年底资产负债率30.4%。该场已由昔日的濒危农场一跃成为垦区农场的排头兵。几年来农场先后被垦区树为三面红旗之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被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等荣誉称号。二、创建共同富裕和谐相处的社会发展模式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要一部分先富裕的人帮助没有富裕的人,共同富裕。”为了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十七大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一战略方针,强调“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体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要求。这是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实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的战略性要求的重要措施。所谓财产性收入,是指城乡居民家庭除劳动获取工薪收入外,还拥有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等)所获得的收入。一般讲,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收入(如利息、租金),以及营运财产所获得的收入(红利等)。所谓“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体拥有财产性收入”,就是给广大劳动群众广开财路,开辟除劳动工薪收入外,还拥有通过营运自己所拥有的财产来获取收入的多种渠道。海林农场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造条件让更多职工群众除了劳动工薪收入之外还拥有一定的财产性收入,从而加快了职工群众致富步伐,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中等收入者为主体的经济社会区域,形成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同富裕模式。(一)共同富裕模式的构建1、科学应用资源配置机制,助推职工群众收入多元化。农场应用市场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科学配置农场资源。一是在耕地资源分配上,既考虑到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实行少数人种多数田,让从事麦、玉、豆等大田作物生产的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在600—750亩,亩效益在300元左右;其余的少数地由一部分人种经济作物,如甜叶菊和棚式蔬菜,亩效益在1000—10000元;二是在非土地资源分配上,对农场工商运建服企业实行“抓大放小”改革时,他们没有像其他农场那样一“放”了之,而是把资产在50万元以上的企业全部实行股份制改造,从而为干部职工创造了一块财产性收入。(全场参股户数719户,占全场户数的三分之一,共1024人,其中:农场及基层管理人员106人,占10.4%;各类技术人员74人,占7.2%,员工及家庭农场844人,占82.4%).全场养奶牛也是如此。(奶牛饲养301户,户均30头).通过科学配置农场资源,实现了农场职工群众收入多元化。职工群众除生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外,还有一大块财产性收入与兼业性收入,从而加快了职工群众致富进程。今年10月3日,省委书记吉炳轩考察了海林农场丰泽园小区一别墅主人韩静家,她家这栋别墅340平方米,连买房加装修一共花了50多万元。吉书记亲切地和韩静细算起收入账:“你们两口子一年收入多少?”韩静回答道:“我们两人工资一年5万多,还饲养了16头奶牛,每头牛年可收入3000元,而且在农场甜菊糖甙厂还有股份。”吉炳轩说,这样算起来,你们两口子五六年就可以住上这样的房子,而在哈尔滨市,普通职工二三十年也很难攒出一套像样的房子,你们很幸福啊!正是有了财产性收入,海林农场职工群众的收入被放大了几倍,这就是海林农场许多普通职工群众也买得起别墅的奥秘。2、党政工团齐帮扶,先富后富共同富。农场党委从构建共同富裕、和谐普惠区的高度出发,不断加大对农场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提出“不让一个人掉队,要让全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及“贡献大的先享受、贡献小的后享受、没有贡献最后也享受”的共同富裕理念。既体现了共享“阳光”的公平思想,又突出了“给能下蛋的鸡,多一把米”的激励机制。农场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分期分批实施入住别墅政策。先是科技骨干、贡献大的管理人员和种(养)植大户(经职代会确定),后是一般管理人员,如今已惠及到全场所有百姓。二是利用“两田制”改革时机,拿出一部分耕地,照顾性的分配给生活有困难的弱势群体,让他们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三是在新建企业及开发新的生产项目时,公开募股,自愿参加,逐渐增加全场人民的财产性收入。四是坚持实施“扶贫帮困”工程,由工会牵头,全场干部参加,结成帮扶对子,帮助脱贫致富。五年来有72户贫困户在帮扶下走上致富路,脱贫率达95%,培养树立致富典型30名。对于历史原因造成对职工的陈欠,农场积极偿还,宁可压缩管理费,过紧日子,也不让老百姓吃亏。2003—2009年六年间,农场出资1233万元,解决了职工群众历史遗留的问题。2004年,为1103人接续个人养老保险,农场支付补助资金389万元;近几年,拿出400多万元为692名离退休人员补发了陈欠多年的养老金调资差;拿出100多万元偿还了拖欠的独生子女费;为53名40、50人员补贴安排了公益岗位;为186户零就业家庭发放了最低生活保障金;为65户搬迁有困难职工和离退休老同志提供了廉租房或特殊补贴,让他们住进了新房;2009年,又为735名“五七工”补贴340多万元接续上了养老保险,圆了她们多年的养老梦。这一切都大大缩小了贫富差距,增进了社会和谐。据初步统计,全场2355户中,纯收入达3万元的有670户,占28.4%;3—5万元的945户,占40.1%;5—10万元的395户,占16.7%;10—15万元的277户,占11.8%;15—20万元的49户,占2%;20万元以上的24户,占1%。按现在做法,再有几年就可形成一个以中等收入者为主体的经济社会区域,初步达成共同富裕目标。(二)学习型企业模式的打造着力打造学习型农场,促进农场人的全面发展。农场党委立足当前,超前谋划,提出了建立“学习型农场”的战略,着力打造干部乃至全员的学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是领导带头,严格考核。农场党委提出:打造知识型干部队伍。自2004年开展学习型组织活动以来,坚持每天早6点至7点、晚6点半至8点半进行学习,并把每周六定为全场的学习日。系统学习政治理论、英语、政法、企业管理、计算机等内容,共设了11个班。场长、书记带头坚持学习,为全体干部做表率。当初场长刘连学在学英语时,曾被一些人戏称为唐山英语(指有唐山口音)。可如今,刘场长不仅能用流利的英语与外国人对话交流,甚至还能为外教纠正某些用词错误,若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简直令人不敢相信。农场的学习班至今已坚持了五年,这对于大多数习惯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习班来说,确是很难很难的了。“你学习好,就奖励你,你想干事业,就给你舞台”,这是海林农场不变的宗旨。学习型组织提高了该场干部的综合素质,一些70后、80后已进入场、区两级领导班子,农场出台的《海林农场干部学习考核办法》,将干部的学习情况,作为考核和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据,实行尾数淘汰、定期谈话制度,通过述学、评学、考学等严格学习考核,增强了干部员工学习的自觉性。全力打造出特别能战斗、素质特别高的海林农场人。二是全民参与,形式多样。农场党委从2009年开始,又将学习型组织由干部扩展到了全场基层党员群众,拉长了“学习链条”,实现了全员学习和建立学习型农场的目标。对于基层一般党员群众的学习,实行两步走。第一步,先进行“全民公德教育”,通过专题文艺宣传下基层、举办报告会、培训基层道德教育宣讲员、分类培训上课等形式,培养提高全体职工群众讲道德、守法规、懂礼貌、讲卫生,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处理好各种关系等公民素质;第二步,提高专业技能和致富本领。三是秀外慧中,协调发展。随着优美环境的建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往的外向化与国际化,人的文明素养也必须同步提升,做到秀外而慧中,这样才能与优美环境相匹配相协调;才能增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与国际接轨,建设成高水准的和谐社会普惠区。(三)和谐相处、城乡一体化模式的构建1、建立和谐班子,用班子和谐带动干群和谐建设团结、务实的班子和廉洁、勤政的干部队伍是这个场一贯倡导的准则。这个农场干部管理以严、细、实出名。一些好制度,农场已坚持30年了。如“六不规定”,即:“不参加非亲属婚宴、不吃请、不请吃、不收受他人礼品、不大操大办子女婚事、不在基层就餐”。尽管领导班子在换,但好的制度仍在坚持。干部以身作则,雷厉风行。要求下面做到的,自己带头做到;要求下面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海林农场,制度约束不仅管八小时以内,还管八小时之外。用“红杠杠”抓党风、政风及作风建设,已成为这个农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近年来,该场党委把建立和谐社会普惠区,当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了建设“五型班子”(即学习型、发展型、廉洁型、和谐型、创新型)的目标,把“和谐”做为班子建设的重要标准之一,并提出用班子和谐带动干群和谐。农场近年来环境建设的工作量很大,其中有40%左右的工作量是通过义务劳动完成的。在义务劳动时,农场没有领导和群众之分,场长、书记亲自干,经常是早上4点半,晚间看不见,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农场倡导环境优美,提出在全场“消灭白色垃圾”,场长、书记带头看到垃圾就捡,全场人人都跟着做,就连司机在路上遇到白色垃圾都要停车,捡起来装在车上,带回放到垃圾箱中,这在海林农场已形成风气。现在农场整个区域内已基本没有白色垃圾,形成了干净、整洁的环境,受到来场客人的赞扬。领导班子带头,也密切了干群关系。如今场长、书记在大街和公园中行走,一些老同志遇到了,高兴的主动上前打招呼。来场参观的客人,暗访在公园中休闲的老人们,他们自豪的回答:“我们场是日新月异”,并主动介绍农场新变化,赞扬农场领导如何如何好。2、驻场单位与农场共建机制在农场干部群众的带动影响下,派驻农场的银行、税务、通信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也都自觉加入到农场公益环境建设的行列。他们也要求与农场职工一样,分担责任区,并尽职尽责,身体力行,他们与农场职工共建优美环境,共享同一片绿荫。这些部门的上级领导知道后,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驻场单位与农场的和谐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3、场县合作共建机制。农场与海林、宁安两市农村的共建关系也搞得十分融洽。除代耕代种代收外,2007年农场甜菊糖甙厂进行了新车间扩建,年生产能力由200吨提高到

1 / 7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