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四节《海水运动》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海水运动》,它是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高一年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第四节的内容。现在我就本节的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的教学加以说明。一、说课类型:建构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二、教材分析【地位作用】本节“海水运动”是“陆地与海洋”这一单元的第四节课,也是在学习了“海水温度和盐度”即“海水的静态特征”的基础上,对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的运动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同时又为学生学习第四单元中“海洋资源”的知识作了铺垫。因此,本节课在教学内容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讲述的是海水运动的动态特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海水运动形式,洋流的形成原因,洋流的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了教材的学以致用、人与自然和谐的编写思想。对树立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基于课堂容量及避免冲淡洋流这一重点考虑,本说课稿将不涉及波浪和潮汐这两个知识点。【《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这条标准,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a、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世界洋流分布图”;b、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c、在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基础上,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了解海水运动的三种形式—波浪、潮汐、洋流。2、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掌握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4、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5、要学会用相关的知识规律来解释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解释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2、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洋流成因及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要素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2、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提高环境意识,树立探索海洋、开发海洋的信念;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难点】我们知道洋流的形成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影响因素也多种多样,最终形成的洋流性质、特点也各不相同。另洋流的分布规律、及众多的洋流名称均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故本节课教学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洋流的成因及利用“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本节的内容较多,重点较多;学习时我们应该把握好重难点,要结合图形,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样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我们接着进入第三环节:三、学情分析及对策高一学生同初中生相比,对于地理事物的理解、分析、概括以及比较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具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另外高一学生也有一些相关的海洋方面的知识,高一地理前几节中气压带、风带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对洋流知识的建构。但大多数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地理课的教学,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和认识水平有限,发散性思维、知识连贯性及迁移能力都不够。所以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直观、生动的优势,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帮助学生建构洋流知识。结合我校学生地理基础较差、学习热情较底和我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际。对策:1、需要正确的引导,同时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强地理课的魅力。2、充分挖掘本节新的学习资源,结合乡土地理和网上资源,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学习地理知识不但能解决实际问题,学到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而且能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在体验中成长。四、分析教法、学法选择及其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本节课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下,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在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的归纳法,帮助学生建立新知。从而形成“创设问题情景――自主、协作学习――形成新知”三环节的教学过程。因此结合教育理论,在教法上我采用了导读法读图分析法问题情境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引导和读图分析法为主。充分发挥教子在引导、分析中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在学法方面,采用了“导--读---思----绘---结—探”的学法模式。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读图分析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归纳能力和探究能力。五、教学媒体的选择powerpoint——展示主要图表,教学程序。Flash动画------呈现生动的案例。黑板和粉笔——书写板书提纲,呈现知识结构。六、教学过程与策略:情景导入,激发兴趣,享受知识快乐基于学科,超越学科,探讨真实世界始于课堂,走出课堂,融入现实社会第一模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展示大海的图片及海浪的声音。故事“象山漂流瓶登陆日本”(导入新课)海水的运动形式除波浪、潮汐外还有什么?(学生回答:洋流)学生活动:参与想象,激发兴趣,与教师共同提出本节主要学习内容:海水的运动。设计依据:将学生置于生动、直观、具体的海水环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顺利导入学习课题。第二模块:播放“洋流”录像。设问1:怎样的海水运动才能成为洋流?展示“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设问2:①图上红、绿两色箭头各代表什么洋流?②怎样区分寒流和暖流?根据“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设问3:这么复杂的洋流是怎么形成的呢?播放多媒体动画,演示洋流形成的过程。设问4: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是什么?设问5:洋流在流动过程中为什么会发生改向?洋流的成因及分类:⑴风海流:日常生活中我们多都有这样的经验。用嘴吹脸盆中的水,脸盆水会朝着气流方向流动,而水盆中未吹气的地方水也在流动。海水也有相类似的运动情况。(课件展示)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风海流。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出较抽象的风海流及补偿流,有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⑵补偿流:(课件展示)由于风海流和密度流的存在,大洋中必然产生一些海区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便流入补偿,形成补偿流。补偿流有水平的,也有垂直的。垂直的补偿既有上升的又有下降的。⑶密度流:(故事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海军为了防止德国军舰进入地中海,在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布下了水雷阵,同时派出强大的舰队,日夜巡逻防护,真可谓固若金汤。哪知德国潜水艇经常不知何原因地出现在地中海,给英军以忽然袭击。原来,德军早已掌握了该地区一重要的地理现象和规律,而这一点恰好被英军将领忽略了。请问:英军忽略了什么自然现象?简述这种现象的成因,并在图中标出海峡两侧海洋的名称,并画出德军往返的行进路线(用实线箭头表示进入地中海的方向,用虚线箭头表示返回时的方向。)(课件展示)解释密度流的成因概念及上下层水的运动特点。学生回忆波罗的海、红海的盐度,讨论与相关海区能否产生密度流?若能,则上台画出表层与海底海水运动方向。设计意图:导入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多媒体,利用已有知识,大胆联想,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及动手的能力。以上三类洋流成因,都是指主导因素。实际上,洋流的成因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此外,地转偏向力以及陆地分布,也都对洋流的形成和流向发生作用。第三模块归纳总结绘制简图(10分钟)问题设置: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和“全球洋流模式图”1.观察北半球太平洋中高纬度海区,以北纬60度为中心,洋流运动的方向怎样?(注意东西岸的洋流有何不同?)2.观察北半球大西洋中高纬度海区,以北纬60度为中心,洋流运动的方向怎样?(也注意观察东西岸的洋流运动方向。)3.观察南、北半球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区,以回归线为中心,洋流运动方向怎样?还有其他大洋与其类似吗?你能归纳出它们的规律吗?学生活动:学生读图,从图中提取相关信息,归纳总结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将归纳出的洋流分布画成简单的模式图。(提示:注意纬度位置确定,可以利用0度、30度、60度纬线。)动态调整:1、用课件展示相关图表。2、视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设计依据: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归纳,是高中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是高考必备的一项地理能力,也是学生今后走向工作的一项重要能力。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课件展示)复习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对照课件思考低纬信风带、中纬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风向的异同及对洋流的影响,从而使学生明确盛行风是洋流运动的主要动力。(师生互动)学生先阅读课本,后师生对照全球大气环流图逐条画出洋流,共同完成世界洋流模式图。根据洋流模式图,比较大洋东西部,洋流性质的差异,并用红蓝色笔代表暖流及寒流。最后学生对照书本,回答洋流模式图中每一条箭头所对应的实际海区洋流名称。(形成新知)根据世界洋流模式图可知,全球三圈大洋环流的分布规律是:⑴、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为顺时针方向,南半球为反时针方向,大洋西岸是暖流,大洋东岸是寒流;⑵、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反时针方向,大洋东岸是暖流,大洋西岸是寒流。设计意图:应用课件的动态画面,创设情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联系大气环流知识,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应用,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及空间想像能力,也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第四模块案例分析学以致用(7分钟)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件展示、创设问题情景1、比较澳大利亚大陆东、西岸的气候类型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与洋流有什么关系?3、洋流对海洋环境有什么影响?4、洋流对航海有什么影响?学生活动:自主、协作学习(对照课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形成新知(1、促使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发布。2、对流经海区的沿岸气候、海洋生物发布、渔业生产、航海的影响A、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B、渔业生产: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地区往往能形成大渔场C、海洋环境:加快海水净化速度,扩大海水污染范围D、海洋航运:顺洋流航行速度快,逆洋流航行速度慢)动态调整:课前布置收集相关资料的任务,提供了一些收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设计意图:借助课件展示,设置情景,通过给问题找答案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洋流的重要意义,并最终有效进行知识建构。第五模块巩固总结、例题示范:展示本课所有的板书,使学生对所讲的内容有一清晰的线索,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问题设置选择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典型习题供学生思考,并进行精心评析。学生活动在学生基本掌握本节知识基础上,思考相应习题设计依据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讲解相应习题,加深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掌握。第六模块探究拓展、引申迁移探究活动海水运动是大规模的,能量不但是巨大的,而且无污染。设想如何才能充分收集利用海水运动的巨大能量为人类服务?疑点设置为什么西风漂流在北半球是暖流,在南半球是寒流?为什么秘鲁寒流属于上升流形式而非水平流形式的补偿流?学生活动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或利用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设计依据开展实践活动、开发课程资源,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参与社会的能力。七、作业布置:设计意图:知识与能力强化训练,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八、说板书设计:一、洋流的形成概念:按成因划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洋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