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变迁》第二次教学设计作者姓名于建华学校肥城市龙山中学学科地理年级/班级七年级教材版本湘教版课时名称海陆变迁上课时间20131010学生人数63单元背景单元学习概述:本单元的内容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既是地理知识的基础课,又是人生发展的奠基课。本单元主要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的变迁”四部分。重点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判读等高线地形图。难点部分:地球仪、经纬网;能够将地形知识与抽象的地形图对应起来,并能利用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地形判读。本单元共4节,每节分2课时,共用8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多动手、多探究、多讨论,主要采用探究活动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式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掌握教知识点的同时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教学内容: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课时设计说明这节教材内容分三部分:1、地表形态的变化(缓慢的剧烈的)2、大陆漂移假说:(在世界地图中得到的启示)3、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的运动)。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从海陆变迁的一般现象入手寻求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尝试对现在海陆分布格局进行理论解释,向学生介绍了具有前后联系的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这样处理比较符由现象到本质、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列举了较多的实例,配备了较多的图片,旨在加强内容的直观性。因此在设计节课时注重了多媒体的运用,以及生活实例的介绍与动手实验的操作,意在让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学情分析世界海陆分布的原因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本节内容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本节重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运用课本图及多媒体图,记住各大洲的位置,再现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2)通过看课件,直接的了解板块的运动及其产生的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魏格纳的探索历程的探寻,学习他毕生追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2)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一)教学重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3、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二)教学难点(1)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的成因。解决措施:利用地图、ppt、学生动手实验等形式,通过小组交流和教师精讲点拨解决疑难问题。教学过程(可续行)学习活动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教学评价及技术应用导入新课猜成语:[学生回答]这个故事描述的是成语“沧海桑田”,指海陆是在不断变化的。(现在广泛比喻事物变化之快)讲述成语故事:“沧海桑田”播放“地表形态变化”的视频【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运用成语故事及多媒体引入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便于组织和开展进一步的教学地表形态的变化学生思考回答: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海洋变陆地。台湾海峡海底发现的森林遗迹。说明:陆地变海洋学生回答:人类活动也是影响海陆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感知:地表形态的变化有缓慢的,也有激烈的;【动手操作】体验魏格纳的发现多媒体展示图片:1.喜马拉雅山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图片。2.我国台湾海峡海底发现的森林遗迹的图片提出问题:这两张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以上实例反映的是缓慢的地表形态的变化,激烈的地表形态是怎样变化的?【展示火山与地震图片】【教师提出要求】①描出大致轮廓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在图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另大陆漂移假说①在东西半球图上,找出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②用透明纸描出两个大陆的轮廓,标上洲名;③沿线剪下来,变换位置拼一拼,说出你的发现。各小组通过观察、拼合发现: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轮廓可以拼合起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并选出代表回答】感悟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发现问题——思考假设——寻找证据——科学论证。【学生讨论后回答】南美洲和非洲的古老地层相似,古老生物的相似性说明南美洲与非洲很久以前可能是连在一起的。从总体上把握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②相互合作,一起参与③剪时注意安全。教师承转:正是有了这一发现,才使人类开始关注海陆的变迁,并最终揭开了海陆变迁的神秘面纱。那么,是谁最早发现了这个现象呢?【设置问题导学】①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是谁,哪个国家的科学家?②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是什么?③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大陆漂移示意图”。④阅读与感悟:想一想: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受到哪些启示?⑤魏格纳为个人的假说寻找哪些证据?【多媒体展示】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的相似性,古老底层的相似性。提出疑问:海牛会游泳吗?鸵鸟会飞吗?如果不会,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多媒体Flash动画:大陆漂移模拟动画】师:讲解大陆漂移的过程。讲述: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造卫星测量证实,大陆确实在漂移着,平均每年移动1—2cm。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交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加强科学观念的教育。让学生尝试用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来分析、判断其他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板块构造学说【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展示自主学习的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与火山地震【学生回答】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运动:碰撞挤压张裂拉伸【学生读图记图】【演示板块运动形式】第一步:用两本书表示两大板块,将两本书作相对运动,书本会相互碰撞,一本书会升高,学生得出结论:碰撞运动会形成地球上的高大山脉。第二步:将黑板表示海洋,两本书表示两大板块,一个学生在讲台上演示,其余学生在下面观察,得出结论:张裂运动会形成新的海洋与裂谷。【学生讨论回答】学生对照阅读“世界板块的分布”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图【读图记图回答】问题】①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并观察各板块的大致范围。②中国位于哪一板块?哪个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③图中A、B两地,哪地方的地壳比较稳定,哪个地方的地壳比较活跃,主要原因是什么?④板块运动有哪两种方向?【多媒体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指导学生演示板块运动】【播放板块运动的flash动画】【教师承转】运用板块运动学说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以致用】用板块构造学说观点解释:①喜马拉雅山的成因②阿尔卑斯山脉的成因④地中海不断缩小⑤红海不断扩张【教师提问】全球有哪两大山系,分布在哪?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如何?【教师承转】板块运动在地球表面不仅形成了高大的山脉,还会引发火山和地震。【展示世界的两大火山地震带】提问: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是什么?【教师总结】板块内部地壳表稳定;板块与板块的基本观点通过让学生读图、记图,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正确方法。把抽象的运动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动手操作,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学生容易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学以致用,反复练习,让学生不仅掌握了七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还让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的理念。以旧带新培养学生前后知识相联系的意识教会学生运用地图叠置的方法进行学习,是地理学科学习的重要方法。【学生讨论回答】小组之间展开竞争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拓展延伸】中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当地震来了时,我们怎样逃生?评选出优胜小组养成学生敬畏自然,形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教师补充】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课后反思本节课是第二次教学,对于教学的流程已经较为熟悉,教学内容比较紧凑,各环节的衔接较自然,使知识能够比较系统的传授给学生;课外的教学资源插入非常得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能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如,紧扣教学内容,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海陆变迁”视频动画进行导入,调动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欲望;学生回答问题时能较好的进行引导和及时做出评价,小组讨论时采用了竞争机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时间分配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做了合理的调整,也较为合理。不足之处:有些问题出现重复的情况,展示小组只局限在个别小组,没有面向全体。点评在教学中能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观看视频,读图分析,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等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不足之处:教学有些拖泥带水,不干脆利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