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佘继林编著的《冯氏捏脊疗法》一书开头就这样说:“在诸国医药学的百花丛中,有一束引人注目的奇葩,它古朴,以它悠久的历史,顽强的生命力盛开在百花丛中,它芬芳,以它简易的治疗手段,明显的治疗效果争艳于异草之上。这就是古老而又实用的捏脊疗法。”捏脊疗法有如此盛誉。并非作者随心用文笔点缀的结果,而是由其康复医疗保健作用所决定的。(一)含义捏脊疗法是一种以阴阳五行、卫气营血、经络学说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辩证施治为原则,通过医者双手按照一定的手法规律捏拿患者脊背(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所产生的良性刺激。而达到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目的的一种推拿方法。捏脊作为一种疗法,不能和简单的捏拿动作相提并论。捏脊疗法过去主要用于儿科。治疗小儿疳积。故又名“捏脊疗法”。至今仍是“捏脊”、“捏积”并称,两者系一种疗法,两个名称。(二)起源与发展捏脊疗法作为推拿疗法的一种,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之一,在祖国医学史上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最早手段之一。在原始社会中,我们的祖先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就要不断地进行生产斗争。在这个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外伤和疾病。疾病的伤痛使人本能的用手抚摸患处来达到减轻疼痛和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简单易行的手段,使我们的祖先逐渐认识到推拿是可以治病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医学知识也不断地增进,推拿疗法作为一个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也被我们的祖先所重视和采用。属于推拿方法的捏脊疗法,也是我们祖先在与疾病作斗争的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宝贵经验。随着推拿医学的起源与发展,捏脊疗法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掌握、研究、发展、提高。早在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取其筋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至,未愈更为之。”讲的就是捏脊疗法。捏脊疗法和推拿学一样,几经劫难。仍以其顽强生命力流传至今。随着生产力在人类康复医疗保健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不断得到发展。过去该法主要用于儿科,治疗小儿疳积。历代医家临床实践证明,捏脊已超出治疗小儿疳积的范围。对于小儿腹泻、呕吐、便秘、夜啼等也可用捏脊治疗。因而流传至今,仍是人们乐意接受的一种治疗方法。当今“疾病谱”(WHO指出:传统的疾病模式是:病因—病理—症状,现在应引申为疾病—功能损伤—残疾—残障〈严重残疾〉)、“人口谱”(世界人口老化;因各种事故而至残疾者增多)的转变,捏脊在各种疾病的康复治疗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如改善肺功能、治疗肺气肿,对高血压、消化不良、神经官能症、腰背疼痛等,具有康复显著的康复医疗效果。有人在捏脊基础上创立了捏胸疗法。随着国家的重视,康复医学的发展,对捏脊康复作用的研究会越来越多,治疗范围会越来越广。(三)冯泉福与捏脊疗法在捏脊疗法方面,国内最有影响的是北京老中医冯泉福家。祖传从事捏脊疗法的冯氏医家和捏脊疗法的美誉连在一起,人们亲切地把冯氏医家称作“捏积冯”。冯氏医家早在清朝末年就开始在北京从事小儿捏积的施术工作。到现在已经历经四代,具有150多年历史了。1926年在冯全福父亲冯沛成倡导下,冯氏医家在北京西城区众议院夹道4号院开诊。逐渐形成了冯氏捏脊疗法的特有风格。在治疗方法上,以推拿为主,同时结合了捏、捻、放、揉、按等手法,构成了冯氏捏脊疗法,手法简便、疗法明显两大显著特点,至今国内推拿界言捏脊者,多从冯氏之说。冯福泉和其两个兄弟响应政府号召,在1959年左右相继成为国家正式医务人员。一、手法捏脊是用双手操作治病的,疗效好坏和手法操作水平有着密切关系。所以要求医者必须具有娴熟的手法,稳健有力而又协调的动作。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因此,做到这一点,医者必须锻炼双手的腕力和指力。掌握好捏脊术的基本功。(一)腕力的锻炼↗有节奏地做腕关节掌屈、背伸、桡倾、尺倾、内外回旋↗双手腕力量↘握重物(哑铃)作上述动作腕力↘双手腕灵活性拿一双筷子模仿敲击鼓点动作,3~5分/次,1~2次/天。(二)指力的锻炼主要是练习拇指和食指的动作和力量。可按“捏脊八法”中的每一种手法进行练习,平常可在被褥上或自己衣服上反复训练。也可取一支园竹筷等,双手按照捏脊时的手法将竹筷捏紧,然后按照施术时的捻法动作,将拇指与食指间的竹筷在两指间迅速的捻动。有意识地重捻或轻捻,不仅可以增强指力,还可锻炼两手操作的协调性,3~5分/次,1~2次/天。常言道,“功到自然成”“熟能生巧”,只有反复练功,久而久之,指、腕才能灵活有力。(三)手法操作1、动作要领捏脊是双手同时操作的,操作方法有两种:(1)双手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拇指腹对准食指的第二节桡侧,两者保持一定的间距,虎口向前,然后以双手拇指二指从尾骶部长强穴开始,把皮肤捏起来。右手食指腹紧紧顶住左手食指指甲,沿着脊柱由上而下,双手交替捻动向前、随捏随拿、随推随放,一直到大椎穴,有时可根据病情如五官症状:目红赤痒涩羞明;鼻腔红赤,鼻周溃烂;牙齿松动,牙龈溃烂.捏至风府穴,操作一遍,如此循环。(2)双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指前按,双手交替捻动向前,余同上述。上述两法,每捏3~5遍为一次。从第二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医者可根据不同病情,采用“重提”的手法,有的做“走三提一”法.也可有针对性地刺激某些背部的脏腑俞穴,以便加强疗效。最后一遍捏拿结束后,医者可用双手拇指指腹在腰部肾俞穴按揉3~5次(8~10秒),到此捏脊的过程全部结束.此为常规操作。需要指出的是捏脊疗法总的讲较简单易学,但真正做到熟练掌握,得心应手,还需对整个捏脊术的具体手法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捏脊实际是捏、拿、推、捻、提、放、按、揉,八种手法的综合动作。2、具体手法(1)捏法将皮肤捏起来叫捏,是捏脊主要手法之一。双手拇、食指或拇、食、中三指将皮肤提捏起来。(2)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拿法是和捏法结合的,是捏法的进一步动作,捏的同时,要运用拿法。捏起皮肤以后,拇指用力下压,食指用力上抵,形成一个较重合捏微提的动作。“拿”同“捏”是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的。(3)推法以食指为主,将提捏起来的皮肤向前推动。具体动作:将食指二三节紧贴皮肤,均匀地向前推进,与拇指协调,边捏拿边推进。(4)捻法拇食指相对用力,食指向前用力,拇指向后下拿捏,使皮肤从内前向后外捻动,犹如捻线一般,随捻随推,向前捻动患者皮肤,移动施术部位,左右两手交替进行.如果手法娴熟,看上去就像海边的波涛向前滚动。(5)提法拇食指紧捏皮肤向外拉提的动作。施此法时,捏起皮肤要多一些,用于重提背俞穴等,或每捏3~5下拉提一下。提拉力量因人而异,年龄大,体质强的可重一些;年龄小,体质弱者要轻一点.该法运用得当,在重提过程中可发出清脆响声。(6)放法在捏、拿、提、捻动作中,都有松“放”的动作,它是随着捏拿部位的向前推进,皮肤自然恢复到原状的一种必然结果。没有放就没有捏,没有放就没有进。一放一捏,一放一进,使捏脊呈波浪形推进。使整个过程出现明显的节奏感。(7)按法用拇指对准穴位,适当用力按压.常与揉法合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8)揉法双手拇指伸直,指端相对,其余四指握成半拳状,用拇指腹轻轻在皮肤上揉动,揉按结合,揉中带按,按中有揉。按揉穴位一般8~10秒,然后起手。捏完后局部成充血状态,有些人感觉疼痛,但经过几次后会逐渐消失,多数患者捏后有热的感觉,全身轻松,头脑清新,精神旺盛。3.操作要求(1)捏起皮肤多少要适当,过多不易向前推动,过少则易滑脱。(2)用力大小适当.过重手法欠灵活,拉提或按揉时则患者难以承受,过轻则不易得气,影响疗效。(3)推进速度应适当,过快易滑脱,过慢则不宜进退。(4)捏拿时不可拧转,两手配合协调。(5)捻动向前时,需做直线前进,不可歪斜。(四)手法补泻1、补法上述常规手法.长强→大椎﹙风府﹚2、泻法捏脊从大椎穴开始,向下至长强穴.与补法方向相互.也是从第二遍开始,每3~5下拉提一下.按揉穴位(肾俞)时力量要稍重.1、平补平泻第一遍:长强→大椎第二遍:大椎→长强第三遍:长强→大椎如此交替进行,按揉肾俞、外分收手。三、治则与疗程捏脊治疗前,首先要对患者详细检查,明确诊断,选用适应指法.辨清虚实,以供手法选择捏脊的所适应的原则是:关于疗程,一日捏一次,连续七日为一疗程.一般不间断,如需进行第二疗程治疗时,中间休息2~4天.病程较长,恢复较慢的患者.诸如老年性疾病(哮喘、骨质增生炎)的康复,可重复4~5个疗程或更多。四、体位选择(一)患者体位1、成人:一般采用俯卧位,体味必须舒适,把脊背伸平,皮肤放松,以便于操作,亦可采用坐位,上前略前倾。2、小儿:一般下列四种:(1)屈肘俯卧床上,两手放在颌下,下肢伸直,适宜七岁以上患儿。(2)家长坐在床上或椅凳上,让患儿两脚踩地,两手固定患儿上肢,适宜5~7岁的患儿。(3)患儿伏在家长膝盖上,家长将患儿揽在怀中,适宜3~5岁小儿。(4)患儿俯卧于家长的一侧大腿上,双下肢由家长夹紧,家中两手固定患儿,适宜生后百天至三岁的小儿。(二)医者的体位主要是以怎样操作方便为前提.一般站在患者的正后方或侧后方.有时也可用两膝盖固定患儿的下肢和臀部,以防患儿手足乱动影响操作.五、注意事项1、捏脊时间最好在早晨空腹时进行,夜里入睡前也可.捏完之后半小时方可进食,以免影响疗效.2、对消化不良、胸闷、腹胀患者,常在饭后捏,食欲不振者,饭前捏。3、捏脊环境要安静,室温要适宜,室温过高,患者治疗部位和医者手部易出汗,妨碍捏拿;室温过低,则易使患者着凉感冒。4、医者精力要集中,手法要适度。对于初诊者,开始手法不宜过重,应由浅入深,以便逐步适应。5、对患儿态度要和蔼可亲,争取患儿配合,防止产生恐惧心理,乃至出现哭闹现象,影响操作。6、夏天气候炎热,背部汗多者,可先用毛巾拭干,而后撒上滑石粉再捏,否则捏不起来。7、对肌肉发达、皮下脂肪过多的病人,背部肌肉坚实,捏不起来,可用手抓法再捏,否则捏不起来。8、捏脊治疗疳积患儿期间,应嘱咐家长注意患儿饮食,做到富于营养、易于消化、应用胃口。冯氏认为要禁食酸醋、芸豆和螃蟹。(笔者认为,此有待进一步研究,无需禁食)。9、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做捏脊治疗:(1)患者背部有疖肿、外伤或患有某些严重皮肤病而出现背部皮肤损害者。(2)有严重心脏病(小儿),施术时是有可能加重病情甚或可能出现意外险情者。(3)有某些神经精神疾患,不能配合治疗者。(4)有某些出血精神疾患(如血友病、PT↓病)。施术时有可能加重局部或全身出血倾向者。(5)患急性热性病者。六、康复治疗原理(一)中医学认识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在正常的生理活动中,作为人体营养物质与机能的两种阴阳属性应保持着对立统一的(营养物质-----阴、机能-----阳)协调关系。一旦这种相对平衡状态由于重重的致病因素的影响而出现阴阳的偏盛偏衰,疾病就会随之发生,此即《内经》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观点。就人体气血而论,气为阳,血为阴,阳气和阴血在人体内时一种相互依赖和相互滋生的协调关系。气能生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捏脊疗法即是依据中医的这些基本理论。通过患者脊背,振奋全身之阳气,推动全身气血之运行,达到康复治疗之目的。那么,为何单单捏拿患者脊背呢?这是因为就人体腹背而言,腹为阴,背为阳,而脊又在背之中央。脊柱是人身躯干的中轴骨。乃躯干活动之基础。由于脊柱及附属组织与某些经络和脏腑的关系至为密切,所以脊柱及其附属组织的病变可影响于某些经络和脏腑:同样,某些经络和脏腑的病变亦可反映于脊柱及其附属组织,这就为捏脊疗法治疗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脊柱和督脉有密切的欢喜,督脉循脊而过。《难经.十八难》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故其总督一身之阳,为阳脉之海,全身阳气的运行无不与之有关。督脉又于冲任二脉同出一流而分行与人身之胸腹及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夹脊而行,腰为肾之府,足少阴肾经“贯脊属肾络膀胱”。《难经》曰:“五脏募皆在阴,而俞在阳”。五脏六腑的俞穴皆在背部,脏腑通过与背部俞穴的连属关系,构成经络相通,气血相注,阴阳相贯,相互通应的统一体。故五脏有病,捏取其俞穴就可以使阳经之气血达于阴经,阴经之气血达于阳经;在里之气达于肌肤,在表之气达于脏腑。此即《难经.六十七难》:“阴病行阳…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