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选修三备课人:李晶尧课时:1课型:新授2016-05-12专题二动物细胞工程2.2.1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克隆动物【学习目标】:1、理解动物细胞核移植概念。2、简述通过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的过程。3、举例说出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应用前景。【重点、难点】: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过程。【回顾旧知】1、初中的克隆羊“多莉”你还记得吗?请填空①-④。2、细胞核的功能:。3、已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即细胞的。植物细胞全能性动物细胞。【学习新知】【模块一】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概念和分类预习案:结合课本47的内容,完成下面相关填空:1、什么是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供体细胞是什么细胞?受体细胞又是什么细胞?2、用核移植的方法得到的动物叫做什么?3、动物细胞核移植的理论基础是什么?4、哺乳动物核移植可分为哪两类?哪个难度低一点?为什么?课堂合作探究:1、植物体细胞可以直接培育成植物体,动物细胞为什么不能直接培育动物体?检测与评价:1.一只羊的卵细胞核被另一只羊的体细胞核置换后,这个卵细胞经过多次分裂,再植入第三只羊的子宫内发育,结果产下一只羊羔。这种克隆技术具有多种用途,但是不能()A.有选择地繁殖某一性别的家畜B.繁殖家畜中的优秀个体C.用于保存物种D.改变动物的基因型2.如果用动物的细胞进行克隆实验,细胞核不能来源于()A.乳腺细胞B.卵细胞C.胃腺细胞D.胚胎细胞3、试管婴儿、试管苗和克隆羊这三者可以说是现代生物科技的杰出成果,下列对其生物学原理及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属于无性生殖B.都利用了细胞工程的某些技术C.都不会发生基因重组D.都体现了已分化的细胞具有全能性4、下列哪一项属于克隆()A.将鸡的某个DNA分子片段整合到小鼠的DNA分子上B.将抗药菌的某基因引入草履虫的细胞内C.将鼠骨髓瘤细胞与经过免疫的脾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D.将某肿瘤细胞在体外培养繁殖成一个细胞群体【模块二】: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过程预习案:认真阅读第48页的图2-21,完成下面问题:1、核移植的受体细胞处在什么时期?2、用微吸管吸出的是什么?3、通过什么手段激活受体细胞?※4、请你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概括核移植的过程?(小组课前讨论完成)课堂合作探究:1、体细胞核移植过程流程图中,都使用了哪些技术?2、为什么用卵母细胞做受体细胞?3、为什么不将供体细胞的核直接注入去核卵细胞而是将两个细胞融合?4、在体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受体卵母细胞之前,为什么必须先去掉受体卵母细胞的核?5、为什么用于核移植的供体细胞一般都选用10代以内的细胞?6、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方法生产的克隆小牛是对供体牛100%的复制么?为什么?检测与评价:1、目前核移植技术普遍使用的去核方法是()A.显微操作去核法B.渗透吸水胀破法C.酶解法D.去掉细胞膜2、生物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已灭绝生物的“复生”将不再是神话。如果世界上最后一只野驴刚死亡,以下较易成功“复生”野驴的方法是()A.将野驴的体细胞取出,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经脱分化、再分化,培育成新个体B.将野驴的体细胞两两融合,再经组织培养培育成新个体C.取出野驴的体细胞核移植到母家驴的去核卵细胞中,经孕育培养成新个体D.将野驴的基因导入家驴的受精卵中,培育成新个体3、下列关于体细胞克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供体为体细胞的细胞核B.受体为去核卵细胞的细胞质C.细胞核移植是体细胞克隆的关键步骤D.克隆出的后代与供体的遗传物质和表现型完全一致4、下列有关动物克隆技术的说法.错误的是()A.用于核移植的供体细胞一般选用传代培养10代以内的细胞B.用胃蛋白酶分散动物细胞利用了酶的专一性C.克隆后代个体与供核的生物性别相同D.克隆后代个体的性状绝大多数与供核生物的相同【模块三】: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应用前景和问题预习案:认真阅读第49-50页的课本内容,完成下面问题:1、举例说出核移植的应用?2、请你概括核移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课堂合作探究:核移植培养的器官可用于器官移植,较异体器官移植的优越性是什么?为什么?检测与评价:1.下列哪项不是体细胞核移植的应用:()A.加速家畜遗传改良进程,促进优良畜群繁育B.保护濒危物种C.获得组织器官异体移植的供体D.大量产生紫杉醇2.下列有关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在多种动物中获得了成功,成功率非常高B.克隆技术的各个环节有待于进一步改进C.大多数克隆动物还存在一些遗传和生理缺陷类的健康问题D.克隆动物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仍然存有争议3.让羊产牛奶,科学家对此做了相关的构想,过程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完成有关问题。(1)图中涉及的现代生物技术有___________(至少写三种)(2)小羊a、小羊b、小羊c的性状表现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你的理由是。(3)若研究发现羊N细胞中线粒体发达,故而它的产奶率高,则小羊a会有这一优良性状吗?__________,你的依据是。【课堂小结】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P26-27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