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论发展的历史回顾教学论发展的历史可划分为三个时期:萌芽时期,即以朴素的整体观为背景的古代教学思想时期;建立时期,即以分析思维为基础的近代教学理论时期;繁荣时期,即以综合化发展的现代教学理(一)古代教学论思想时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教学现象作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如:“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学思习行”、“知行一致”、“温故知新”等。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倡导一种独特的问答式教学方法,即通过提问、交谈、争辩的方式来传播他的见解,也被称作“产婆术”。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答案,得出结论。中国战国后期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以教学论为主的、自成体系的教育学专著。它对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作了精辟的论述。古代西方文化教育中最有代表的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其中希腊文化教育强调的是思辨哲学,强调人文主义和自由文化,推崇文雅教育。而罗马文化教育则强调实际效果,注重培养具有实际才干的政治家和管理者。昆体良是古罗马教育家中最典型的代表,他所著的《修辞术规范》和《雄辩术原理》等书对教学中的很多方面作了研究和论述,如对讲授法、问答法、练习法等一般教学方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指出讲授要做到简明扼要、明白易懂;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积极动脑,又要善于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指导学生做各种各样的练习等。古代教学论思想发展有两大特点:一是教育思想的人文性。古代教育思想都包含着朴素的人文思想,都比较重视人的个性的全面的和谐发展。二是教学理论的朴素性。这一时期教育学还未成为独立的学科,教育的观点和理论往往与其它理论和思想交织一起,因(二)从公元五世纪末到十四世纪初,是欧洲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教会垄断了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突出神学,教学方法是机械的背诵。从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初期,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教育家不仅反对中世纪的宗教课程,而且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启发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智力。十七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的《大教学论》是近代西方第一部独立的教学理论著作,在教学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夸美纽斯在教学研究中提出了新的教学法原理。一是直观性原理。他认为教学不应从对事物的语言说明开始,而应从对事物的观察开始,应当从对事物感性知觉出发开展教学活动,然后再通过进一步的说明,使学生理解事物。二是活动性原理。教学活动不仅要使学生理解事物,同时还要让学生开展活动。活动就是他们的亲自实践。三是兴趣与自发性原理。教学活动应当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用以激发儿童对自身和学习的强烈欲望。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把心理学理论应用到教学理论研究中,建立了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理论。他对近代教学理论发展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以统觉论为基础的教学理论;兴趣理解为学生理智的自动精神,提出要把多种兴趣培养作为教学的直接目标,阐明了教学过程中多方面兴趣培养是优良教学的重要条件和手段;创建了教学过程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论。后人继承并发展为五个阶段,即预备、提示、联系、总结、运用。这就是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赫尔巴特所创立的教学思想与理论,近代西方教学思想和理论的发展有三个特点,即自然主义的教学观占据重要的地位、教学论理论的体系趋于完善、教学论研究的(三)现代教学论研究时期欧洲的“新教育运动”和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倡导者都是在本国创办了新型的学校,改变传统的教育与教学模式和方法,重视实用知识的传授和实际技能的训练,在教育与教学领域进行教学改革。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后,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学说为基本原理,在曲折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苏维埃教育教学理论体系。这一时期的众多教育家在实践中提出的思想和理论,形成了许多有特色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体系,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桑代克等人为代表的实验主义教育教学思想体系、以蒙台梭利等人为代表的欧洲新教育教学思想体系、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教学思想体系、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教育教学思想体系和以凯洛夫为代表的实验主义教育教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强调运用客观的和实验的研究方式来研究教育教学问题,使过去只在自然科学研究中采用的实验、归纳和统计等方法开始运用在教育研究中。实验主义教育教学思想与实验心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桑代克是美国实验教育学派的权威和代表,主张用客观的方法研究人和动物,他认为研究动物的学习行为有助于理解人的学习。他创立了第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学习理论——联结说。他认为人类的学习过程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学习的实质就是形成联结;一切学习都是分析的、选择的。在他看来,教育教学就是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形成某种“联结”;学校的作用就在于组织符合要求的情境、刺激,形成与正确反应间的联结。为此,他十分重视习惯与技巧的养成,重视练习活动,提出了学习的三条规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桑代克根据这些学习规律,认为有针对性地恰当奖励与惩罚是促进学习的关键。新教育流派在教学思想方面的主要特征是充分信赖儿童内在潜能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并以此来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式和实际教育教学措施;重视儿童感觉器官的训练,以达到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的目的,是培养儿童的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大多以幼儿教育为中心展开,研究重点在幼儿教育上。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她于1907年创办了“儿童之家”幼儿学校,出版了《蒙台梭利法》,该书全面阐述了她的教育思想和在“儿童之家”实施的教要素主义教育思潮强调教育主动权在教师而不在学生;强调严格的学术性教育和严格的训练;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吸收规定的教材内容。美国教育家巴格莱是重要代表,他亲自起草了《要素主义促进美国教育的纲领》,批判了进步主义教育轻视学习的系统性与循环性,不相信严密的严格的科目的错误观点。他认为学校教学中系统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有人类遗产最宝贵的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以杜威为主要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思想体系。杜威于1896年创办了芝加哥实验学校,该校是他的哲学与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他把生长看作是教育的目的,他说:“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的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在做中学”是杜威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他把它贯穿在教学领域的各个问题当中,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等。他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做”的过程,认为儿童的一切学习都是来自经验,而经验的获得通过“做”,在“做”的过程中习得经验,从而掌握相关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他认为思维是经验中智慧的表现,思维的功能在于将经验得到的模糊、疑难和矛盾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和确定的情境,思维活动就是在这两端之间进行的。这一原则在他的理论上是以他的经验论哲学观和本能论心理学为基以凯洛夫(1893-1973)为代表的前苏联教育教学理论派,批判地吸收了传统教育思想,在实践中形成了苏维埃教育理论,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凯洛夫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育过程他认为“是教师在学生们自觉与自动的参与之下,以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的体系去武装学生的过程。”。他强调指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学校教学工作是在课堂上进行的,他还阐述了苏维埃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对于教师的作用,他认为无论在教育或教学工作中教师是“最主要的、有决定作用的因素。”这是因为“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与实施,除了经过教师,别无他法。”教学过程正是教师领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前苏联教学论流派的观点不尽相同,但都具有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哲学基础,教师坚持理论与实践密切二、当代教学论研究的发展与趋势(一)教学论学科研究方面的变化在认识导向上重视教学改革和实验,加强了实证研究;教学理论研究具体表现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教学理论研究的方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有三个层次:一是哲学层次的方法论。哲学作为最一般的理论工具而发挥着方法论的指导作用;二是系统科学和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层次的方法论。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已在广泛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般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关于教学理论的相关学科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教学理论关系较为间接的一级学科,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人才学、文化学和未来学等;另一类是与教学论较为直接的二级学科,如:学习理论、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等等,这一类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是教学研究极少借鉴的;三是教学理论的具体研究方法层次。当代教学论对各派教学理论从不同的立场或不同的方法论角度研究的教学问题重新进行估价,逐步纠正各派理论中的片面性,出现各流派互相渗透、相互影响乃至统一的趋势。尤其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明显地出现了这种特征。例如: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辩证关系问题上,知识是发展智能的基础,智能是进一步掌握知识的条件;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问题上,系统书本知识与个人直接经验、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问题上,既强调学生亲自研究问题来获得知识,又要重视教师传授系统知识,这两种方法可以互相配合、教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成果的不断增加,学科也面临着分化。有人把教学论分为:理论教学论、应用教学论、比较教学论和实验教学论等。教学论的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二)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目标方面呈现出日益综合化,即综合涉及到人的多方面的素质和品质,体现着与德智体全面发展一致的要求。它与过去所倡导的“知识型”、“智能型”等单一型人才目标是不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有了新的内容,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能力。美国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通过改革课程和教材为学生的智慧训练提供条件,这一目标反映在布鲁纳等提倡的发现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前苏联的教育家赞科夫、达维多夫等人主持开展了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对苏联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国家的教学改革中提出在教学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使学校课程“人本化”的要求。近年来由于日益重视教学的“人本化”,提倡“人际关系”、“相互作用”的学习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教学内容的改革也十分重要,为了培养适应高科技的人才的需要,各国教育家从不同角度纷纷进行探索。如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提出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设计了一个教学内容改革的蓝图——结构课程。(三)教学过程的优化当代教学论重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方法,从整体上分析教学过程,讲求教学的最优化设计和效果的优化。所谓教学的最优化是依据确定的教学目标,考虑心理学所揭示的制约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内外因素。如:七十年代前苏联的巴班斯基首先将系统方法引入教学论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应该把教学看成一个系统,从系统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中考察教学,以便能最优地处理问题,设计优化的教学程序,求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关于教学最优化的研究,主要着重于教学程序步骤的科学分析和设计,以及对教学媒体的综合利用。(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教学方法论包括教学方法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和教学模式等部分组成。在社会民主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全社会都更加关注教育价值和教学效率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教学方法论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尤其是教学方在教学方法方面,一系列新方法问世。其中的发现式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六课型教学法、范例教学法和掌握教学法等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取得了比较好和比较大的影响。当代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五个方面: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成为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现代教学方法发展与教学实验紧密结合;以系统整体观点研究教学方法理论;注重教学方法在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非认知因素中智能作用的发挥;把研究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