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出版社五四学制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教材分析: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在“经典驿站”里,我们会感悟到民族语言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在“人物长廊”里,我们会看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我们中国人曾经活的多么大气,多么自尊,多么圣洁!他们的人格是多么高尚!在“名胜游踪”里,我们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每一处风景,都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在“艺术乐园”里,我们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当你学了这些,你会情不自禁地说:做一个中国人真好!教学措施:1、诵读,记背。再慢慢品尝,感悟。2、对其中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研究。3、;将这本书扩展出去,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夯实我们民族的根。做一个真正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教学进度安排传统文化:上学期《硕鼠》1-2周《黄鸟》3-4周《买椟还珠》5-6周《曾子杀猪》7-8周《秦西巴纵鏖》9-10周《后羿射日》11-12周《千金求马》13周《赵威后问齐使》14周《姜尚》15周《管仲》16周《孙武》17周《司马迁》18周下学期《泉城济南》1-2周《佛教名山》3-4周《名泉之冠》5-6周《泉城名珠》7-8周《海上名山》9-10周《崂山名瀑》11-12周《妙联集锦》13-14周《读书名联》15-16周《成语探源》17周《成语诗画》18周第一单元经典驿站《硕鼠》教案备课时间:9.2授课时间:9.49.11教学目标:1、学习《硕鼠》,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把握《硕鼠》中,复唱的特点。2、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3、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4、熟读并背诵。教学难点: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2、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板书“鼠”,齐读,思考: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师在“鼠”字前加上“硕”字,齐读,思考:这个字什么意思?猜想题目的意思。(大老鼠)二、新授:(一)、师范读,生听清字音,体会诗中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二)、生自渎,借助注音读通句子,读出诗的韵律来。(三)、指读,生生互评。(四)、默读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生: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三章结构上非常相似,句子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重章、叠句、四言),只有几个词不同。师总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五)、学生自己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六)、学习第一段:这篇诗经在讲什么?让我们一起先来学习第一部分。1、指名读。2、逐句理解。(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黍”:黍子,一种粮食;“无”通“毋”:不要,不。B、将第一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生:大老鼠大老鼠,别在吃我的黍子。(2)“三岁贯女,莫我肯顾”。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女”通“汝”:你。“贯”:侍奉。B、讲解句式:“莫我肯顾”:应为“莫肯顾我”(宾语前置)C、将第二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生:三年侍奉你,都不愿意对我照顾。(3)“逝将去女,适彼乐土。”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适”:舒心;“逝将”:发誓要。B、将第三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生: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的地方。(4)“乐土乐土,爰得我所”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爰”:才,才能。B、将第四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生:舒心的地方,舒心的地方,才能得到我的住所。3、再读,边读边试着理解整句话。4、背诵此段内容。(七)、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二、三段。用学习上段的方法,学习二、三段内容。(八)、汇报,师适时点评。(九)、全班齐读全文,背诵。(十)、思考:诗中的硕鼠是不是就指大老鼠?(不是,比喻贪婪成性的统治者,运用了“比”的艺术手法。)(十一)、讨论:从这首诗中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农民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幻想美好的生活。《诗经》中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与民,不修其政,贪而喂人也。”(十二)、古今对比,珍惜美好生活。(十三)、齐背诵,结束全课。教学后记:《硕鼠》是属于一篇文言文,对于五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我让学生们先了解,这篇文章讲了什么事,延伸到课外的一些知识。要作好比较阅读,首先要十分熟悉所阅读的作品,否则,以其昏昏,难以作好真正的比较。因而应先要求同学反复吟咏《硕鼠》,对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基本特点做到娴熟于心。并了解《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黄鸟(《秦风》)备课时间:9.9授课时间:9.18-9.25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鸟》的原文及译文。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2、学生谈感受。二、出示译文。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三、温馨点击。了解这是一首挽歌,描写的是什么。四、活动广角。1、用这样的句式来写首小诗。2、古代人奉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你认为这处观点对吗?说说你的理由。五、成长阶梯。做好自我评价和组内评价。教学后记:目标达成,学生掌握较好《买椟还珠》教案备课时间:9.30授课时间:10.8-10.15教学目标: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联系现实,探究寓意。重点难点: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多角度探究寓意。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好文言文字典。教学过程:一.引入:什么是寓言?寓言的特点是什么?你熟悉的有哪些寓言故事呢?二.请一位学生带读课文《买椟还珠》。三.学生讨论,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读懂课文。请同学上黑板写出有哪些不理解的字是借助字典查到的。然后让学生进行逐句翻译,理解全文。四.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人物点评,多角度探究寓意。争辩:支持楚人的做法和反对其做法的理由。怎么看待郑人“买椟还珠”的举动呢?五.联系现实,课外拓展。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买东西的话,作为消费者可以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你会在什么前提下买下匣子,退还珠宝呢?假如你是个生产商,你又可以从中领悟些什么?推广开去,这则寓言还能给我们哪些启示?六.学生归纳,谈本节课的收获。七.布置作业:发挥想象,撰写《新买椟还珠》。教学后记:整节课学生们一直在动,调动了他们的听、说、读、查的能力,学生通过查字典来读懂文言文的习惯得到培养,独立理解文言短文的能力也有所提高。课文联系现实也很好,学生们多角度思考,见解独特。归纳出从买东西一直到看一个人,都要看其本质的道理。可以说思想性落实得相当到位。布置的课后《新买椟还珠》的作业也较有创意,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较大。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好比大海,而老师是岸。总体这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曾子杀猪备课时间:10.15授课时间:10.22-10.29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曾子杀猪》的原文及译文。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2、学生谈感受。二、出示译文。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三、温馨点击。了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四、活动广角。1、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周围的人听吧。2、读读方框中的文字,从中受教育。五、成长阶梯。填写好三个项目。教学后记:《苏氏家语》说:“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能然者,生而善教也。”曾子教育子女很有章法,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很值得我们学习《塞翁失马》备课时间:10.29授课时间:11.5-11.12导入1.抢答成语: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2.导入新课: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二.初读——读准确,读通畅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2.老师范读,学生再读。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三.再读——通文意,理关系,析情节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请指出“塞翁”、“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3.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4.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复述(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四.研读——提问题,探寓意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1.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讨论、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简要板书,见上)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黑体字板书)五.联读——联生活,谈体会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讨论、小结: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