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二)(江苏)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人淡如菊”的华裔女建筑师她是一名华裔女性,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并在白宫接受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亲自授勋。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她——就是林璎。林璎印象:出自名门却人淡如菊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似乎每当述说她的背景时,都要提起那个显赫的林氏家族,以及她从未谋面的姑母、民国第一才女、我国第一批接受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女建筑师——林徽因。的确,林璎继承了这个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如今,50岁的林璎依旧透着书斋学子的单纯。面对媒体,她不愿过多上镜;当有人走近她索取邮件地址时,她警惕地向后挪开身子,拒绝来者要求。林璎的长相也确实和中学时代的林徽因有几分相似,人淡如菊,浓浓的书卷气质。林璎的父亲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林璎的才情,正是和姑妈林徽因一脉相承。林璎虽出自名门,却并不肤浅和浮躁,这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的人和设计作品都展现了勇气,沉着智慧,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设计痕迹,没有浮夸的装饰,运用来自大自然的灵感去设计,不去破坏,而是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她的“月相”、“成行的芦苇”、“雪崩”等众多设计作品,都流溢着一种宁静、优雅而潜流的美,一种无声思考的美,一种充满力量的美。一夜成名:21岁设计越战纪念碑林璎虽然性情淡泊,但是她充满才华和曲折的人生却开始得惊天动地。1980年秋天,美国国家建筑家学会为越战纪念碑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设计方案。还在耶鲁大学建筑系读大四的林璎,在大师云集的1421个设计方案中,以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无限力量的设计作品脱颖而出。一个评委会委员说:她的作品很简约,但是越看就越觉得它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是永恒的纪念碑。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退伍军人协会却表示不满,有人认为,这座纪念碑是对战死者的不敬,纪念碑本该拔地而起,而不是陷入地下;阵亡者的名字应该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而不是按照他们战死的时间排列;甚至连林璎是一位华裔也成了问题。他们从政治上施加压力,要求评审委员会更改原设计。在最后的决定会议上,林璎坚持不改,以其独有的倔犟和勇气赢得胜利。林璎一夜成名。曾经饱受争议的越战纪念碑,如今已成为美国华盛顿最吸引人的建筑物之一。有人说,林璎设计的纪念碑已经成为美国人的“哭墙”。其实那不准确,数不尽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记忆地图”:第五座纪念碑为环保而建。如果越战纪念碑体现了无声的奉献精神,那么她之后的很多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林璎说,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她说:“从学生时代起,我对东方建筑的兴趣就远胜于对欧洲建筑。”从越战、民权到女权、印第安人,林璎为美国设计了4座具有标志意义的纪念碑。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是她自己的选题:环保。“什么在消逝?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个呼吁保护濒危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大型声音及多媒体互动装置。它被安置在北京当代艺术中心的地下展厅。游览者手拿一块有2机玻璃正对地上的投影设备,那些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的动物就会在眼前一一呈现:有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的象牙喙啄木鸟、有正在消融的北极上孤单的北极熊、有大西洋里变得越来越小的鳕鱼、还有已经灭绝的北美信鸽。“什么在消逝?空屋”计划将至少持续十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把属于他自己的记忆、或者是父辈们的记忆中的事物添加到这张“地图”中……将2050年时人类可能面临的情境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出来,绘制出一张属于未来的“地图”。林璎用她的设计和艺术来呼吁人们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正如她所说,纪念碑的存在,是为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而不是“丢掉一些东西,又丢掉另一些东西。”15.“人淡如菊”是一种拒绝霸气的平和和执着,文章从哪些具体方面体现了林璎的这两种性格特质。(6分)16.“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着眼全文,具体分析东方式审美带给林璎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17.文章中提到林璎的“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但紧接着又说“‘什么在消逝?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你觉得这矛盾吗?为什么?(6分)15.(6分)平和:性情淡泊,单纯低调,面对媒体,她不愿过多上镜;当有人走近她索取邮件地址时,她拒绝来者要求。(3分)执着:个性倔强,坚持而有勇气。在越战纪念碑最后的决定会议上,林璎以其独有的倔犟和勇气赢得胜利。(或“什么在消逝?空屋”计划将至少持续十年,对环保事业的执著)(3分)(意思对即可)16.(6分)①从兴趣爱好上看:东方建筑对林璎的影响就远胜于欧洲建筑对她的影响,②从人物性格上看;为人单纯,有浓浓的书卷气。③从作品特点上看:展现勇气,沉着智慧,朴实无华,没有浮夸的装饰。很多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答对1点2分,答对2点4分,答对3点6分,不一定要指出角度。)17.(6分)不矛盾。①“什么在消逝?空屋”确实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个呼吁保护濒危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大型声音及媒体互动装置。②但是,纪念碑的存在,是为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而“什么在消逝?空屋”是林璎用她的设计和艺术来呼吁人们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是为了下一代什么是意义”,因此,它也是一座纪念碑,存在人心中的纪念碑。③它是林璎艺术生涯的又一丰碑,告诉人们生命的意义。(答到①②点给6分,答到②③点给6分,答到①③点给5分,只答任意一点给4分)。18.作文评分标准参照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二、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不言而喻,唐诗作为一部精神文化史的结果,以及借助强盛的国力和至多的人才而崛起的高峰,使得我们对它的研究,实际上是一种“高峰分析”。李白、杜甫作为高峰中的高峰,对他们的研究,因而也就成了“双高峰分析”,其间的极端重要性也就不能不辨。高峰时代是某种精神文化发育得最充分、丰富、完整和精深的时代,作为时代标志的高峰之高峰,则3是该时代中最有才华内涵和形式创新能力的样本。双峰出现在盛唐,是中国文化史一大奇观。从漫长的时间维度着眼,往前,它意味着对以往一部诗史和文化史极其丰富深刻的接受;往后,它意味着对以后一部诗史和文化史的极其丰富深刻的被接受。李杜诗学是以生命体验为核心的。杜甫有两句广为人知的诗,一句是自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句是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前一句中的“神”字,并非所谓存在于彼岸世界的神,清人贺贻孙《诗笺》认为“神者,吾身之气也”,它是内在于人的心灵的特殊生命体验,标志着这种诗学带有浓郁的对生命世界的体验沟通的意味。前一句诗讲的是对诗史和文化史的广泛吸收,以及把这种吸收转化为诗的生命的情景。“破”字,既是“读破”,又是“破蔽”。破蔽还真,使诗人在充沛的元气中滋养出旺盛的主体创造欲望,对现实、人生有深刻透视,对历史、宇宙有透辟参悟,纵笔所之,自有“惊风雨”“泣鬼神”的力度。这种充盈着生命、充溢着力度的诗学,体现了盛唐气象。雄奇是李太白的绝招。太白写黄河,黄河的大小缓急竟是那么随心所欲,可以是“咆哮万里出龙门”,可以是“黄河如丝天际来”,在心理时空中任意擒纵伸缩,显示出创造主体的非凡魄力和气象。清人宋征璧《抱真堂诗话》引舒章的话说:“‘大’字是(杜)工部的家畜。”杜甫比李白更加脚踏实地,但他也经常用天地、宇宙、乾坤、古今、万里、百年等词语,来包容自己的诗学魄力。“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这里的乾坤已经把外在的世界加以内化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显示了心理时空的无限舒展和巨大的内涵。这些都是一个时代精神探索元气充沛的体现。对李杜诗学的探讨,既以这两位诗人及其作品为关注的焦点,但其讨论的过程和结果,往往超越了具体的诗人诗作,透视了一系列的精神文化现象和中国诗学的深层思维方式。双重高峰的研究,由于获得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的权威性的支持,它往往力图追求超越个别性而探讨普遍性。(选自杨义《李杜诗学》,有删改)15.为什么说李杜诗学“充盈着生命”、“充溢着力度”?(6分)16.作者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述李杜诗学“体现了盛唐气象”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17.“双重高峰的研究”中“双重高峰”的含义是什么?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双重高峰的研究”的意义是什么?(6分)415.李杜诗学带有浓郁的对生命世界的体验沟通的意味,故“充盈着生命”;(2分)对现实、人生有深刻透视,对历史、宇宙有透辟参悟,故“充溢着力度”。(4分,每点2分)16.(1)举例论证(1分):列举李白写黄河的诗句来表现李诗的“雄奇”(或:列举杜甫诗中常用的“天地”等词语,引用诗句写杜诗的“大”),体现盛唐气象;(1分)(2)引用论证(1分):引用清人宋征璧《抱真堂诗话》引舒章的话阐发杜诗体现的盛唐气象;(1分)(3)比较论证(1分):将李白与杜甫进行比较,论述他们的诗学体现了元气充沛的盛唐气象。(1分)17.双重高峰:唐诗是一座高峰,李白、杜甫是唐诗中的高峰。(2分,每点1分)“双重高峰”的研究的意义:它提供了高峰时代中最有才华内涵和形式创新能力的样本;双峰出现在盛唐,是中国文化史一大奇观(或:往前,它意味着对以往一部诗史和文化史极其丰富深刻的接受;往后,它意味着对以后一部诗史和文化史的极其丰富深刻的被接受);它往往力图追求超越个别性而探讨普遍性(或:透视了一系列的精神文化现象和中国诗学的深层思维方式)。(4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三、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9分)丘吉尔有句名言:“真相是如此宝贵,要用谎言来护卫。”美国的发展演变史,充满了血腥和杀戮,许多少数弱势群体被清除,但官方史书和主流媒体却没有秉笔直书,在提起那些历史时,总是极尽掩饰之能事。对此,乔姆斯基借威克斯之意说,亚当斯的记述是对“杰克逊夺取佛罗里达的原因和手段的一种不可磨灭的歪曲,提醒历史学家们不要到官方记录里去寻找那件事的真相”。乔姆斯基因此又说:“这是一个迄今都很受用的建议。”在这方面,乔姆斯基还有一个洞见:“要弄清人类社会的一些问题并不容易,有时候它比自然科学研究要困难得多。大自然虽然不会把问题的答案放在银盘子里恭敬地献给我们,但也不会费尽心机妨碍我们求知。可在研究人类社会时经常会遇到障碍,所以研究者必须先撕开官方宣传中的假象,那些制造假象的手段常与权力集中的过程如出一辙。”当然还需要对乔姆斯基的这段话做些补正,其实人事和自然这两者之间本没有一条鸿沟,有时人们对自然世界的探索也会受到人为阻挠和干扰,如果阿基米德定理被某些人认为违背了他们的利益和观念,某些人也会坚决地予以抵制、诋毁、推翻。大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乔姆斯基在提及亨廷顿提出的政府中人为控制本国人民有必要制造错觉的观点之后,又提出了一个当今国际政治关系领域的“真正纯粹的真理”:“理智的观察者不应相信领导人们坦言的所谓善意。”美国满世界推销它的“民主价值”,并把此吹嘘为“美国信念的精华”,但乔姆斯基不客气地指出,所谓“美国信念的精华”是“美国是赞成选举的,但前提是它必须合美国的意”。乔姆斯基的讨论是用事实说话的。他往前追至1912年美国出兵海地,解散海地民选总统和国会,扶植独裁恶魔;近期讨论90年代巴勒斯坦自治地区的民主选举,揭露了美国对外推行民主的虚伪本质。说好话,干脏活,唯我独尊,这就是乔姆斯基所总结的美国对外推行所谓民主一直延续至今的“清晰的轨迹”。谈到美国国内的民主,乔姆斯基同样火药味浓烈:民主政治的一大要件是信息公开、透明且对称,但正是在这方面令人失望之极:“美国还是一个相当自由的社会,所以对于它的公民来说获取信息是可能的;但不幸的是,他们得靠自己去调查收集,因为从媒体中根本得不到所需的信息。”由此可见,美国民主的代价成本费用实在是巨大。纽约有位知名律师,请求财政部提供详尽的财政信息,却被财政部的官员以“不便”等官腔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