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三模考试考前历史训练题(一)一.选择题1.据考古发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多为礼器和兵器,北方出土的青铜农具比江淮出土的青铜农具要少。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应该是A.商周的青铜冶铸业水平不高B.商朝的统治者对农业生产不重视C.北方统治者重礼制和军事D.江淮地区富含铜、锡、铅矿2.钱币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以下钱币,反映了分裂到统一的时代变迁,并能极大地促进国家统一的是3.下图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是A.西周初年的分封制B.秦朝的郡县制C.西汉的郡国并行制D.元朝的行省制4、“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南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反映出明中叶以后中国商业发展的本质特征是A.商人长途贩运B.国内商品市场连为一体C.南北交通发达D.“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成为主流5.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特征,就艺术思想来说主要是A.由繁到简B.由简到繁C.文人画到风俗画D.由浪漫幻想到以形写神6.19世纪60年代初中国人包世臣在他的《齐民四术》中说:“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棉布的三分之一。”当时洋布“大行”并且价廉的根本原因主要是A.有西方列强军事侵略的武装保护,强行推销B.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破产,无力抵御西方经济侵略C.工业革命完成,生产率大大提高,成本降低D.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连成一体7.看图读史,断定正误,错误的是ABCD(1)(2)(3)A.图(1)的核心思想即洋务派的宗旨B.图(2)的核心思想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C.图(3)的核心思想是发展资本主义D.图(2)、图(3)在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的主张方面是相矛盾的8.1913年同盟会元老、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袁世凯派人刺杀身亡,这一事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名存实亡B.北洋军阀统治异常黑暗,毫无人身保障C.民主共和被独裁帝制取代D.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不可调和9.右图是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某次重大历史事件的领导人群像,他们从左起分别是贺龙、朱德、周恩来、叶挺和刘伯承。这座群像最有利于纪念A.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井冈山会师C.南昌起义D.湘赣边秋收起义10.1941年旧历除夕,某君在南京的寓所贴出对联是:“立民族民权民生之宏愿;开为党为国为民之大业。”后被人在对联上略作修改:“立泯族泯权泯生之宏愿;开伪党伪国伪民之大业。”判断“某君”指的是A.张学良B.溥仪C.汪精卫D.蒋介石11.下面是有关中国共产党某次代表大会的描写:主席台上方“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横幅和会场后面“同心同德”四个大字交相辉映。会场两侧张贴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标语,四周24面党旗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过的24个春秋。该会议应是A.中共二大B.中共三大C.中共七大D.中共八大12.新中国成立之初,下列的经济活动中没有导致生产资料私有制发生变化的是A.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农业合作化运动C.没收官僚资本企业D.土地改革运动13.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说,中美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钟,“但却成了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材料中所提出“公告”是指A.上海《中美联合公报》B.尼克松访华的公告C.中美建交公报D.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公告14.1978年,以安徽风阳县小岗村农民严俊昌为首的几位农民按手印签订了分地生死文书。这说明当时中国A.还没有明确的“包产到户”政策B.“左”的干扰在安徽已经不存在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入人心D.农村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5.用“春天”来形容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枯木可见,但万物复苏,各行各业充满生机。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A.春播的田野上,父子兄妹聚在一块小田里精耕细作B.日新月异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振奋人心C.浦东新区,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特别引人注目D.充满幻想与希望的海南省,有各地客商、民工来去匆匆16.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主要反映了古罗马民法A.强调证据第一B.主张重罪轻罚C.纵容犯罪D.维护贵族利益17.右图是1490年米开朗琪罗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创作的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利亚子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作品表明作者意在A.歌颂真实自然的人性B.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C.宣扬上帝的精神权威D.倡导灵魂得救的观念18.议会是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有关议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了议会的权威B.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向国会负责C.1875年宪法规定法国总统向议会负责D.19世纪晚期的德国议会对政府限制作用有限19.1834年,英国通过《济贫法(修正案)》,规定在济贫院的受济者必须劳动才能得食,因劳动繁重,贫民称救济院为“巴士底狱”。这反映出①英国工业化初期的社会贫富差别巨大②大量的贫困者有好逸恶劳的倾向③追求绝对剩余价值的剥削现象严重④政府开始通过立法来解决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贫困问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0.1921年,新经济政策通过后,有共产国际里的革命者尖叫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此人A.没有弄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B.认为列宁在俄国恢复了资本主义C.存在严重的“左倾幼稚病”D.与列宁有阶级利益的冲突21.观察下图,A、B、C、D四条曲线代表的是四个国家的世界制造业产值比例,这四个国家分别是A.中国、美国、英国、德国B.中国、英国、德国、美国C.英国、德国、中国、美国D.中国、英国、美国、德国22.“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践;1946年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人研制成功远程液体燃料火箭,是用于空袭英国的。”以上史实说明A.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B.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C.二战加速了新科技革命的到来D.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爆发2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①雅尔塔体系崩溃②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明显加强③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④社会主义运动宣告破产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③④24.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它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美国经济霸权地位动摇B.资本主义世界爆发金融危机C.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D.日本、欧共体经济飞速发展25.恩格斯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特点归纳为“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种文学流派是A.浪漫主义文学B.批判现实主义文学C.现代主义文学D.印象派艺术二.非选择题(满分75分。本大题共7小题,其中31、32题是选做题,考生只能选做其中的一题。)26.(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相传孟子受业于子思,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鲁国、滕国、薛国等。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译自《孟子》材料二:苏格拉底坐牢时,听见隔壁牢房里有个新来的犯人在哼歌,那是一首新歌,他以前从未听过。苏格拉底急忙请求唱歌的狱友教他那首新歌。监牢里的人都知道苏格拉底是死囚,行刑日期迫近。听了他的请求,唱歌的囚犯很吃惊:“您不知道自己马上就要被处决了吗?”“我当然知道。”苏格拉底轻松地回答。“那您为什么还要学新歌呢?”狱友不解地问。这位伟人回答说:“这样我死的时候就多会一首歌。”——《环球时报》2005年09月12日第二十版([美]安东尼·曼罗王悦编译)请回答:⑴根据材料一回答孟子的“仁政”学说为什么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3分)⑵苏格拉底临近死期还要学唱新歌包含了他怎样的信念?(3分)⑶孟子和苏格拉底的遭遇反映出当时中国和希腊的学术研究面临的共同难题是什么?(4分)27、(13分)读下列材料:请回答:⑴判断图①、③、④各反映的历史时代?(3分)⑵图③的着装一时成为中国时尚,可能是受到当时中国对外关系的哪两件重大历史事件或政策的影响?(2分)⑶图②与图①相比,图⑤与图④相比,说明图②、图⑤服装发生变化的政治和思想根源分别是什么?(8分)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而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摘自《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材料二: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实现,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我们在1958年和1959年取得了农业生产的连续大跃进,粮食两年增长46%,棉花两年增长47%。……充分发挥农村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动员全国农民和全国人民从各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我们就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农业生产和建设的跃进速度,也就完全有可能提早两年或者三年实现原定在十二年内实现的农业发展纲要。——摘自《1960年政府工作报告》(谭震林)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3分)(2)材料二所制定的目标是否达到?原因何在?(7分)(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经济工作基本原则的认识。(4分)29.(14分)2006年岁末以来,随着《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的热播,大国崛起问题一时成为社会议论的热门话题。材料一:历史上,中国至少曾有三次被公认为是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第一次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这一时期持续了400多年。在此之后的400多年里,中国四分五裂为几个动荡不安的小国。公元6世纪,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13世纪末,中国第三次崛起,这一次又持续了约400年。……。——王赓武著《中国迎来第四次崛起》材料二:“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1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新,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请回答:(1)材料中所说的中国的三次崛起各指什么时代?(3分)(2)根据材料指出荷兰、英国、美国在经济体制创新方面的贡献。(3分)这些创新的共同特征、共同作用各是什么?(4分)(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世界大国的崛起有哪些共同因素?(4分)30.(15分)同学们,假如要你设计一条科技大道,大道两旁计划竖一些科技人物的雕塑,那么应该选择下列的哪些杰出人物?(法拉第、莎士比亚、巴尔扎克、伏尔泰、爱因斯坦、达尔文、王夫之、汤显祖、瓦特、袁隆平、洛克、加尔文。)(5分)并分别说明理由。(10分)三.选做题(31题和32题是选做题。考生只能选做其中的一题。)31.(9分)梭伦以整个城邦公社的利益为重,采取不偏不倚的立场,他说:“我始终站在他们中间,用有力的盾牌遮挡着两边,不让任何一边不公正地压倒另一边。”(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⑴梭伦改革大约是什么时候开始的?(1分)⑵他为如何“始终站在他们中间”进行改革的?请用史实说明。(6分)⑶梭伦改革的历史地位怎样?(2分)32.(9分)1932年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