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精神,推进我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验和实施,特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课程。它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履行其育人的职能。它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扩大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并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使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其课程目标大致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体现:知识与能力: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二、实施步骤2005年到2008年是我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为了使新课程顺利推进,特制定下列具体的实施步骤:1.实验准备阶段(2005年上半年开始)全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省、市、县(市、区)要共同努力,为全面推广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为此师资培训工作要贯穿课程推进过程的始终。(1)培训内容:①通识培训。《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有关文件精神;课程改革的背景、指导思想、目标和课程设置;新课程与教学新理念,包括教学观、教师观与学生观,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等;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与教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校、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校本课程和校本培训的开发与规划等。②学科培训。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整体介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编写意图和教学建议;新教材教学案例分析和教学录像;与新课程标准相关的专业知识;新旧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比较;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比较。③校本课程开发培训。深刻理解新课程方案、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的创新性,探讨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提高学校建设课程、实施课程和管理课程的能力,建立符合实际、灵活多样的选修课程体系。高度重视新课程资源的建设与使用,积极倡导按照国家规定开发学校历史学习领域的课程资源,挖掘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建立校际资源交流与共享机制,发挥课程资源的最大效能。(2)培训的方式和方法①岗前培训。2005年上半年,邀请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有关专家、历史教材的编者、实验区的教师,对全省各市、县(区)中学历史教研员和实验学校的高一历史骨干教师进行省级培训;各市、县(区)在开学前针对本地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对各实验学校的教师进行全员专题培训。②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师资培训的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各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进一步更新观念,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形成“实验、培训、管理、研究”一体化的运行机制。针对有关培训内容,组织专题讲座和研讨,聘请校内外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专家、学者到学校讲学。各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为教师设立论坛,学习外地先进经验,探讨教育教学规律,分析教育教学现象,发表教育心得,激发创新思维,提高科研水平。各实验学校要适时组织现场教学观摩、点评与研讨,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交流学习心得,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要安排不同层次教师外出访问考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各实验教师要加强自我研修,自我反思,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③专业研修。由于历史新课程在内容的增删和表现形式的变化极大,使我省历史教师的课程理念和专业知识出现一定困难,因此必须建立专业研修机制,委托若干高校,按必修、选修课程的有关重点、难点内容,分别举办研修班,对全省高中各年级历史任课教师分批进行轮训。2.全面推进阶段(2005年9月-2006年7月)(1)健全机制。各地区和各学校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和机制。一是明确工作责任,各地的教研员和各学校的校长要抓好新课程实验的落实工作,为保证历史教学创造条件。二是实行工作例会,进行专题研究、阶段总结、工作布置。三是重视信息交流和资料积累制度,各地区和各学校要积极总结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各教研组要认真开发课例、案例等资料,参与课程建设;四是探讨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督导评估方法,各地区、各学校要对贯彻新课程要求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评估、指导,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修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学生学习评价方法。(2)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各地区、各学校要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评课议课;引导教师通过教学,结合地区、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课题研究,争取实现教师观念转变、素质提高上的突破,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式转变上的突破,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上的突破,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上的突破;这个阶段的教师培训应当结合教学公开课进行,也要注重校本课程开发和专业研修方面的培训,为选修课程的开设作好充分准备。(3)加强案例研究,积累课程改革实施中的经验。通过典型的课例,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课程、教材的整合问题,教材与学生学习实际有效结合的问题;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以及达成“三维目标”的规律、途径的问题;学习方式变革与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如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方法和谐统一的问题;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个体学习和集体学习的关系问题;小组合作探究的效益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主导作用的问题;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评价学生答问、如何有效答疑的问题等等。3.全面调整阶段(2006年8月-2007年7月)(1)总结反思前两阶段实验的得失,对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各种层次和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和研讨,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办法,有针对性地调整、部署下阶段实验工作。(2)对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提出进一步修改建议;调整和修订《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推进方案》。(3)全面启动选修课程。在系统总结实验学校选修课程开发经验的基础上,对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关系、选修课程的资源开发、选修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学生选课的平衡性、如何指导学生选课、选修课程的评价等问题加以认真研究,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程开发方案”。(4)吸收各地、各校教学评价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历史学业成绩测试及学分管理方案”。4.进一步深化和完善阶段(2007年9月开始)(1)对各校的课改实验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全面修订、完善新课程推进工作的各种方案、制度、措施。(2)积极研究与历史新课程相适应的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实施意见。三、教学建议特别强调:新的普通高中课程需要以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任务作为其基础。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结构体系在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学习科目和学习模块三个层次构成。与历史科目有关的课程体系如下:学习领域学习科目学习模块人文与社会思想政治历史必修:历史Ⅰ政治史历史Ⅱ经济史历史Ⅲ思想文化史选修Ⅰ:(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5)探索历史的奥秘(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选修Ⅱ:根据当地社会发展和学生需要,由学校开发地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结构表现出下列特点:①课程结构体系的综合性。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包含历史、地理与思想政治三个科目。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同时根据教育目标确定相关的学习内容。将历史、地理和思想政治科目置于“人文与社会”的学习领域,反映了三科共同的学科特点和课程目标。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防止学生过早偏科,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②设置必修与选修课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必修课程有3个学习模块,25个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学生通过历史必修课程的学习,能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学会从不同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的目标,为其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选修Ⅰ课程共有6个学习模块,选修课程的设置,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有个性化的发展。③设置历史学习模块。学习模块的设置,既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④确定专题型的教学体系。新的课程结构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它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在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中,每一“模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